(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课堂引入”是建立良好课堂的关键,对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课堂引入”对小学生在开课前集中注意力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东门口小学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不同年级的“课堂引入”的方案。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引入;小学课堂;注意力;积极性
一、“课堂引入”的概述
(一)“课堂引入”的概念
“课堂引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扣上课主题内容,快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课堂引入”有凝聚注意力、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明确目标、建立联系的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引入”的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也决定着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小学音乐教学对“课堂引入”十分重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可对于少数地区而言,却鲜有关注。当然,除了经济发展决定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着这样的现象。
(三)“课堂引入”的模式
1.律动导入法
伴随着音乐,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带领,按照节拍,创编相应的表演动作。这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从课间的嬉闹中收心,同时也能缓和上课前的紧张氛围。
2.故事导入法
根据当堂课的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用生动、夸张的语气描述故事里的事物。该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牢牢地把握住当堂课程的核心。
3.游戏导入法
课前设计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完成音乐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4.情境导入法
根据当堂课的内容,设计情境,并表演出来。这样的“课堂引入”难度比较大,因为前期准备内容较多且复杂,但引入效果最佳。因为这需要表演出来,需要真心、真人、真情融合在一起。
二、分析音乐课堂中“课堂引入”的运用现状
(一)东门口小学“课堂引入” 的运用现状
本人通过对东门口小学1~4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了解到当地的音乐教育现状,总体来说“课堂引入”形式较为单一,不太重视引入环节。加之基础设施资源有限,当地教师较少使用多媒体,基本不使用钢琴,而仍在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电子琴教学;其次,由于老师没有安排一、二年级的学生去特定的音乐教室上课,三、四年级的学生也去的较少,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展开,使得教学效果不佳;最为突出的问题则是占课情况严重,导致学生重视音乐课的程度不高。
调查期间,1~2年级音乐教学的“课堂引入”相对较好。教师们比较注重“课堂引入”环节,但形式较为单一,采用的仍然是一些基础的引入方式(比如提问法,反问法等),引入效果不是特别显著。此外,在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的情况下,1~2年级学生的纪律问题不容乐观。孩子们将音乐课等同于娱乐课,相对文化课而言,课堂纪律较为松散。
作为对比,3~4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则几乎没有“课堂引入”环节。其教学方式均采取直接引入。直接引入是指教师用简洁的语言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交代当堂课程的学习任务、学习程序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虽然它的特点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但从本人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表明:这样的课堂效果并不好,多数学生希望有引入环节。因为三四年级的孩子虽已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年龄毕竟还小,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二)东门口小学“课堂引入”运用现状的原因
运用现状的原因如下:
1.这是一个少数地区、少数民族汇集的县城,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2.学校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不高,偏科严重,从而导致文化课占课情况普遍。
3.地处偏远的湘西山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三、“课堂引入”的具体案例分析
(一)一年级下册唱歌课《数鸭子》具体案例分析
在听课期间,本人向校领导申请,想完成两堂音乐课程教学。第一堂是关于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唱歌课《数鸭子》;第二堂则是人音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的欣赏课《牧歌》。
在上《数鸭子》这堂课的时候,本人选择在音乐室给学生们上课,这样方便他们轻松融入课堂。在这堂课中,本人运用“律动导入法”这一环节来抓住这堂课的第一印象。首先,要解决一年级学生的纪律问题,让学生在教室外排好队,然后开始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跟着节拍慢慢地走进教室。等学生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后,告诉他们跟着教师发出的指令一起打节拍,并给予他们鼓励,激励他们可以表现得更好。趣味性的导入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必定能在开头抓住读者的心。从课堂的情况来看,生动的“课堂引入”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表现得比平常更加认真和专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四年级上册音乐欣赏课《牧歌》具体案例分析
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本人同样选择在音乐教室上课,因为音乐教室
更容易营造出贴合教学内容的氛围,使学生们能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当中。
首先,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们排好队,有序的进入教室,这可以暗示他们,课堂已经开始。该堂课中,本人运用“情境导入法”来抓住课堂的第一印象,将课堂要求布置给学生,请他们认真聆听带伴奏的歌词朗诵并问答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从旋律和歌词朗诵中感受整首歌曲的风格和情感,充分发挥他们的感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然后,又给学生观看了草原图片和《牧歌》的几种不同表演形式(蒙古语唱法、小提琴独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草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除了趣味性的“课堂引入”外,还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打造开放性的音乐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比如在空间开阔的场地进行音乐教学,能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和课本里解放出来,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激发学生创造活力。
从两堂音乐课来看,本人分别通过两种引入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融入音乐课堂,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前进,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本人采取的是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除了引入,还会附加多样化的图片和不同表现形式的歌曲,以增加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性认识。总的来说,整个课堂较为活跃,学生们愿意积极参与,最重要的是他们乐于思考,能够在课堂中真正地学到音乐知识。低年级的孩子纯真无邪,对于新事物充满了好奇,乐于接受,只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都能取得可观的进步。
(三)一、二年级与三、四年级“课堂引入”的差异
从调查结果以及具体案例中的课堂情况来看,一、二年级的“课堂引入”多以该段学生的心理年龄来制定。该年龄阶段模仿能力强、好动、需多采用形象思维,这不仅可以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感。
三、四年级的“课堂引入”多考虑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老师大部分是处于辅助角色,只需要稍微带动和提示,学生们就能主动的去探索和思考。这个阶段的学生爱表现,争抢好胜,喜欢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表扬。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好胜心,才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和自我完善。因此,教师正可以运用此心理来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突破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课堂引入”后的即时效果
通过对1~4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可以推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学生本身对音乐课很有兴趣,都渴望自己能够在音乐课中获取知识,并想要通过各种游戏环节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听课学习的几天时间里,本人发现教学模式的单一、基础设施的陈旧,是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的主要原因。想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当制定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课堂引入”,并且付诸实施是很重要的改进手段。“课堂引入”不仅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课堂上,同学们愿意开口提问,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乐于融入课堂,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课堂引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四、“课堂引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引起学生兴趣,激活学习动机
在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中指出: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新课标的讲述表明了: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且具有创造力的一个阶段。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每一个儿童宝贵的财富。作为老师,就更应该开启学生的创造之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奠定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基础,而这并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
(二)引起学生关注,进入学习情境
在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中指出: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新课标中的描述表明: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已初具雏形。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喜欢被管束,而是喜欢独立的自由空间,同时教师应制定相对应的“课堂引入”。作为教师,应努力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以“合作伙伴”的角色,给予孩子们鼓励和爱心,参与教学活动。以大度宽容,共享乐学代替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发号施令。这样,孩子们才会是你的“好伙伴”,是专注的倾听者,是音乐课的爱好者。只有让孩子们从个性的兴趣体验里收获知识,让音乐素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积淀,他们才会把音乐学习看做是一件愉快而富有意义的事情。
(三)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引入”就是为课堂内容而服务的环节,运用相对应的“课堂引入”,将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自然地导入教学,课堂引入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注意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成功地实现该堂课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根据现代教育的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要从“静”向“动”转换,转换的方式多样,需要在设计上巧妙自如,并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心理、学习特点,最大化的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通过对音乐“课堂引入”的研究,本人发现“课堂引入”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尤为重要。虽然“课堂引入”环节在偏远地区实行效果不佳,但从调查结果以及具体案例来看,学生们很喜欢音乐课上有“课堂引入”这个环节。因为这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优秀的音乐教育模式,尽快适应新的基础音乐课程要求。本人作为即将步入学校的音乐老师,更应该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努力做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郁正民.音乐微格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指导教师:周晓杉
论文作者:莫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课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