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论文_商楠,董双丽

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论文_商楠,董双丽

中共承德市委党校 河北省 承德市 067000

摘要: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更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管理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向社会治理转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为此,应从管理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从一元到多元构建治理网络,从纵向到多向再造权力流程,从失范到规范完善治理法律,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本文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引言

我国由于受传统政府行为模式影响,将治理理解为管理,与统治的意思更为接近,与当前主流的社会治理理论有些偏离。在公民社会兴起、公民社会组织日益壮大的今天,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符合世界政府治理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和创新,建立起多元参与的、协作互动的、依法治理的合作网络,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1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含义

何为社会管理?它是为了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由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企业、公众共同介入,基于一定的价值基础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对于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过程。何为社会治理?它与社会管理类似,都是为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而进行的。但与社会管理不同的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倡导公众在有序合法的情况下与政府通力合作,一道对部分社会问题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社会治理是一个自下而上参与的过程。二者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对中国社会发展推动力大有不同。让我们着眼于中国社会在现有社会管理机制下产生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中各类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对稳固的关系,在面临转型时,必然以整体系统形式进行过渡,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而我们当今所面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一是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社会向相对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变;二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机构随社会集体利益转变而激发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演变。从理论上看,这两方面的变革的理想状态应当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之自然而然地进行缓慢转变,然而事实上,由于以改革开放政策代表的诸多外力刺激,这些本已存在或本应呈现平稳变动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剧烈波动态势。

2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2.1从管理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

一是在社会治理领域应重视市场的观念,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运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进行社会治理,通过合理分权引入社会治理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刺激下各主体进行公平竞争,从而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益。二是政府要改变“统治”的观念,放下“一家之长”的姿态。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它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它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组织和私人机构都可以参与到以前只有政府一个主体的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中来,都可以成为一个时间段、一个领域内社会治理的权力中心,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三是政府要改变死板的管理状态,放松内部规制,注重弹性化、灵活性。在治理网络中,社会事务不是政府一家要“管”的“政务”,而是全社会共同要“治”的“家务”,所以要有治家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改变公务员的永业观念,采取临时雇佣制等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灵活性,加之内部规制的放松,因此,能够极大地改变如“一潭死水”的政府状态,提高政府工作的创造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治理效果的目的。社会治理方法是共同协商、科学决策、确立合意,运行的机制不是靠政府的权威,其价值取向不是政府本位,而是公民本位。随着人们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日益觉醒,加之公民社会自主性和自治能力的提升,政府完全放弃“管”的姿态,由“管理”观念向“治理”观念转变,是符合治理发展规律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2.2进一步优化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与社会管理中主要依赖政府支援不同,在社会治理的新思路下,更多的要求国家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确保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基础上,更多地为广大群众或发展不均衡地区提供发展契机,同时,通过完善义务基础教育体制、发展成人教育等,不断提高大众文化素质水平、专业素养等。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破原有“铁饭碗”思路,开创发展新思维、勇敢的迎接挑战,才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的治本之策。

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正本清源

道德失范所反映的,是人们信仰的缺失、精神生活的空虚。从社会长远发展方面着眼,若是任凭这样的社会精神状态持续下去,带来的后果将是一个民族脊梁的坍塌。一个缺乏精神信仰的民族是难以长久的,混乱的精神状态必然导致社会道德底线的虚空,缺乏道德底线,谈何社会秩序?当下,多元文化并行无异于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疾风知劲草,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常常激荡出灿烂的火花;但另一方面,同样给了庸俗文化、糟粕文化以可乘之机。这不仅要求政府积极管理文化市场、正本清源,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庸俗文化、色情文化等。同时,也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辨别力、判断力,面对异彩纷呈的文化市场,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此外,政府还应当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培养人民群众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促进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基础道德标准体系;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正能量文化活动,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水平。

2.4从失范到规范完善治理法律

在治理法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一是加强开展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法律真空地带,尤其是当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后,社会关系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动,需要重新系统确立法律关系,完善相关立法,填补法律真空地带,使社会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有法可依;二是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政府应带头做到有法必依。在政府和社会治理各主体行使公共权力处理社会事务时,各个环节都应该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不钻法律空子,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普法宣传等提高全体公民法律素质,做到懂法、守法、用法;三是政府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中要做到执法必严。执法必严是维护法律尊严、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治理平稳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社会治理网络的各主体,都要对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组织、每一项决定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

结语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不断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为社会发展助力无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是当代中国必然的选择。只有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变被动性管理为主动性治理,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在大浪淘沙般的时代潮流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边燕杰,陈皆民.社会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结构转型课题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2015.

论文作者:商楠,董双丽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论文_商楠,董双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