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_信息化管理论文

我国流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_信息化管理论文

我国流通信息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1997年8月30日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电子购物”、“电视商场”、“网络商店”等一些新的流通方式不断出现,并且日益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几十年来,非面对面的“超距”购物一直停留在“邮购”阶段,随着近十几年由通讯发展而带来的经营信息传播方式巨变以及信息化革命的发展,“超距”购物(交易)的新方式一下子冒出了许多,其重要性也日见明显。“超距”购物的一个重要内在条件是商品信息的交流。流通信息化,意味着信息流在流通中地位上升,意味着信息流速加快,意味着企业由重物流、商流转变为重经营信息的流通。在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面前,我国流通的信息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一、流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一)宏观环境:中间层次减少趋势

从宏观环境上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善,中间层次有着被减少的趋势。从微观方面的生产经营企业个体来说,拥有一定的专业分工特长和技能的个体组织,各自在产、供、销整体的一个细小部分中,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企业个体最擅长的工作,即所谓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由此能带来整体效率的提高。但从宏观方面的经济环境来看,专业分工导致的中间层次经销商品和劳务,并不一定会使社会的整体效率和生产力必然提高,从而节省资源或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

从根本上说,中间商的存在能带来整体效率提高的原因在于流通成本的降低和流通效率的提高。在流通中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的关键在于信息传递的及时和准确,交易次数已不再成为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中间商的存在,对于流通成本和流通效率的作用是双重的:在生产者难以获得所需的经营信息或获取信息成本相对过高的情况下,专业化和分工会使社会生产与流通总成本降低和总效率提高。因为中间商凭借专业优势,可获得较充分的成本低廉的经营信息,并反馈给生产商,提高生产领域的效率,因而整个社会生产与流通的总成本会降低,整个社会生产与流通的总效率会上升;但在经营信息通道顺畅或生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产商可轻易或极为重视获得所需的经营信息,此时,中间商的存在,凭空多出几个流转环节,反而会使流通成本上升和流通效率降低。这就产生了中间层次的无效率性,在这种情况下,从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和流通效率的要求来说,至少要求减少中间层次。市场越是处于买方市场,生产者越是重视经营信息,所以,中间层次的减少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在信息化浪潮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的中间商消失。各种产业的中间商必须找出自己的新价值,向价值链的上方爬,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才能免除被淘汰的命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减少中间层次有其趋势指向性。任何人为干扰都只会使得整个社会生产与流通总效率降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贸易部组建的几级批发公司、各级供销社,作为产销中间商的外贸企业,近几年的命运,就是这一趋势的反应。欧美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商业零售方式——工厂直销(FACTORY OUTLET),实则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中间层次的减少,必然使流通领域信息流速加快。

(二)内在动力:企业经营的需要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上市时间”日趋成为决定交易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迫使流通成本最小化。

我国目前大多数商品的供应均处于买方市场的状态。企业要使自己经营的商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势必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组织经营;同时,企业面临着同行激烈的竞争,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又必须通过最快、最便宜的方式,使消费者了解这一情况。因此,企业必须做到以顾客和竞争者为中心,来组织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买方市场中,“顾客就是上帝”,“顾客第一”的观念已被普通理解和接受,商品经营企业不但迫切需要了解消费者需求的真实情况,而且也希望尽可能的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另一方面,消费者面对众多的商品经营企业,也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商品的信息,以减少自己因对市场上供应商品的不了解而造成的“机会损失”,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中间层次的减少使得商品经营企业越来越直接面临具有“真实身份”的顾客(而非“转卖”的代理“顾客”),顾客的“身份”愈是真实,其数量和分布区域也就愈是广泛。

(三)可能性和推动力:技术的成熟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的发明,使人类异地交流信息成为可能;电报、电话的发明,使人类异地交流信息方式更进一步发生变化,由异地不同时变为异地、同时、双向。但即使这样,也满足不了人类交流信息的需要。人们需要既能够同时双向交流,又能同时交流声、光、图等多种形式的交互式传输技术,并要求同时交流的信息数量也越来越大。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

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一经结合应用于流通领域,马上使这一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由简单到复杂,全方位立体地同时进入了流通领域,使传统的流通形式受到了极大挑战。

“电视商场”是上述技术较早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商品情况,决定是否购买,购买哪种商品。但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流通是单向的,信息量也不大,但它标志着人们已进入了一个足不出户便可了解较为丰富、全面的商品信息的时代。

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完善,克服了“电视商场”的种种不足。现在,人们不但可以在屏幕前自由选择商品,而且可以演示使用情况,并且可以调集其他商家或其它产品作比较、鉴别,顾客的需求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这样,顾客的购物方式和传统购物方式相比,无疑将会有质的变化。INTERNET是当今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在网上开设商店(设站),无疑不仅适应了当今顾客购物方式的改变,并且将面临更大的市场,将能够将自身的信息传递给更多消费者,毫无疑问,企业同时也将面临更为直接的竞争。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通讯、信息技术使商品交易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凭借这些技术建立起来的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该系统能够根据网上信息自动采购、自动配对、自动对违规进行处罚。这样的交易方式无疑速度快、费用少,同时还能促进公平竞争。无庸置疑,所有流通形式的变化,都离不开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的支持。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决定了流通形式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流通信息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综上所述,流通信息化在我国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欧美各国,由互联网络和各种信息网带来的流通领域的变革正蒸蒸日上。就网络购物而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4000万人通过900万台电脑,在互联网络上购物,1995年营业额为7亿美元,到2002年,全球互联网络使用者将超过2亿人,市场规模可高达200亿美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人市场,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这一起步势头强劲,但从总体说来,还是几近于零。

目前,我国与流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差距:

1)信息业发展滞后。信息业从广义上讲主要指从事计算机硬、软件,数据库和通讯设备的开发制造以及信息的生产、搜集、处理、流通和使用的产业联合体。流通信息化当然离不开这个基础。目前我国信息业发展与国外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如在软件市场上,仅操作系统软件的主要产品中,90%以上都是美国产品,有人称这种局面为“软件产业危机”。信息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美国目前超过70%,而我国则不到20%。

2)实践基础薄弱。由于我国流通信息化起步较晚,人们对流通信息化的认识很不够。在美国,已有25%的大公司进入了互联网络;在欧洲,82%以上的英国公司和瑞典公司,三分之二的德国公司和一半的法国公司将在一年内运行内部网。而我国在这方面则是凤毛麟角。同时,流通信息化也离不开原来流通业的基础,原流通领域的渠道、服务及管理等也是制约流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如在美国,你若通过互联网络向必胜公司订购比萨饼,该公司会运用互联网将指令传至离客户最近的必胜烤饼屋。这样,30分钟内,你就会尝到香喷喷的比萨饼。而在我国,由于原来流通业发展的不足,这种信息流通的优势根本得不到发挥,从而也制约了流通的信息化。

3)通讯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通讯网的建设上,即网络基础。网络建设离不开邮电通信,我国的邮电通信虽连续10年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但眼下,即使就我国拥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来说,网络发展也是严重滞后。INTERNET早在60年代就开始建设,现已颇具规模,遍及全美各个角落,该网络的完善与方便极大地诱使了各国前来“搭网”,使得该网络迅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这使得美国在给别国带来好处的同时,更加强了自身优势。我国的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在1993年才提出“三金工程”,第一个数据通信网(公用宽带业务公众服务网)直到1997年2月才开始铺设。虽然我国网络建设速度快,短短几年间建成为数不少的区域网和各种专用网,但因国内各网之间至今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国内各网络用户之间的联络,还需要通过国际信道到国外去绕一圈。这种状况如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我国信息的流通。

4)技术差距。信息流通需要相当的技术支持,如果把网络比作“路”,多媒体比作“车”,各种各样的信息比作“货”,使用的人们比作“司机”,那么我们可看出,上述任何一项都是技术复合体。无论是“路”是“车”,我们所拥有的技术与国外相比,都逊色不少。如我国目前虽拥有1000余家软件开发商,但80%采用手工设计,极少采用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因而无论速度与质量都无法与国外厂家相媲美。

三、推动我国流通信息化的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流通信息化水平,赶超发达国家,除了要对上述各项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重点、协调的发展之外,还应强调:

(1)改变观念。观念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要改变人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流通信息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它必将给我国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和挑战。只有人们真正认识到流通信息化的趋势,人们才会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利用,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在流通信息化的今天,提倡一种新的适应流通信息化的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适应甚至推动这种符合规律潮流的必然趋势。因此,转变人们的观念就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与国外相比,我国流通信息化正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因此,因势利导的宣传报道不仅能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而且还能给流通信息化的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一些参考。

(2)多元筹资。流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就是完善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交易系统,这也是流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而建设这样一个网络和系统需要有相当的资金支持。无论流通信息化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流通信息化所需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政府行为还是企业行为,该项工程的资金来源都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美国公司每年在电信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就超过5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政府的直接投资;韩国的超高速信息通信网,计划到2015年前投资555亿美元;仅有3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新加坡,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未来15年内的投资计划也达2.5亿美元。我国幅员广阔,原有基础落后,其投资额无疑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资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单靠企业或单靠政府投资都会是杯水车薪。为解决资金问题,不仅国内要广开财路,而且要积极利用外资;不仅要千方百计吸收各种直接投资,而且还要在金融市场上筹资;不仅要筹措各种形式的短期资金,而且还要筹措各种形式的中长期资金。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投资与收益的关系。

(3)政府参与。虽然信息流通网络的开放、分享与低价格特性自然会使之形成一个全局性的系统,但建一个网络,资金需求量大,技术要求高,牵涉面广,因此没有政府出面协调是不可能的。而且,网络的完全、有效运行,除了要有技术手段支持外,政府的管理与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无论是亲自参与,还是仅做监管、协调工作,其作用都是不可取代的。政府参与并非意味着政府要成为网络建设的主投资者、经营者,而是指政府在其中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网络市场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自由进出;同时,网络市场又具有高度开放性,因而极易导致一些不正常的竞争行为。这几年来,西方报道中非法侵入公司互联网络网址内作非法资料浏览、篡改流通于互联网络中网址内公司软件与机密资料的电脑黑客或朋客事件屡见不鲜。对于流通信息化下市场行为的不同特点,传统的市场交易规范并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规范流通信息化形势下的市场交易行为,就成了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流通信息化走在前面的国家,已给“后来者”作了一个榜样。如1997年4月德国下议院举行了多媒体法草案的第一次听证会,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首次尝试通过行业自律和政府控制来保证网络的清洁。此外,企业在组织形式、结构设置等方面也应作一些相应变动,以求能与流通信息化相关规范相适应。

(作者邮编 310035)

标签:;  ;  ;  ;  ;  ;  

我国流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_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