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孟[1]1999年在《羟基和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摩擦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了两类润滑油添加剂,合成了无活性元素的羟基植物油脂肪酸和含活性元素硫的硫化植物油脂肪酸,其中羟基植物油脂肪酸是无污染的绿色润滑剂,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毛细管熔点测定法对这两类添加剂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这两类添加剂在液体石蜡中的摩擦学特性,用X光电子能谱和反射红外光谱分析了它们的摩擦表面。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这两类添加剂各自的润滑作用机理,从而指出用植物油作原料,可以合成得到绿色润滑剂,主要研究结果有: 1.氧元素在润滑机理中有着关键作用,无论在含活性元素的硫化植物油脂肪酸,还是在不含活性元素的纯碳、氢和氧的羟基植物油脂肪酸中,氧元素始终影响着添加剂的润滑性。 2.羟基植物油脂肪酸是一类潜在的抗磨极压剂。13,14-二羟基廿二酸的抗磨极压性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相当,可取代ZDDP,由于它的合成过程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化学合成,且原材料取自清洁而丰富的植物油,故它是一种完全的绿色润滑剂。 3.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润滑作用机理是在摩擦表面分子间酯化反应生成了摩擦聚酯膜,由于这层膜的存在,减少了金属的摩擦和磨损。 4.基于生成酯的特征吸收峰V_(c-o-c)~(as)的波数位移,用红外光谱理论分析了羟基酸生成聚酯的立体构型和聚酯膜的强度。1999年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模型分别导出轻基酸的抗磨性顺序规律与*票。一。振动吸收峰位置的内在联系,合理解释了,器。_。从小到大的顺序与经基酸的抗磨性从好到差的顺序的一致性,即13,14一二轻基廿二酸>l 3(l4)一经基廿二酸=9,10一二轻基十八酸>9,10,12一三轻基十八酸>9(10)一经基十八酸.13,14一二经基廿二酸形成了网状聚醋膜,9(10)一经基十八酸形成了线状聚醋膜,13(14)一经基廿二酸形成的聚醋膜由于碳链长度补偿了其膜的强度而使抗磨性与9,10一二经基十八酸相近.9,10,12一三经基十八酸由于轻基的位阻作用使一OH易离去而生成不饱和经基酸(酮醚,由于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存在,使其润滑性变差,故9,10,12-三经基十八酸的抗磨性没有9,10一二经基十八酸的抗磨性好. 5.拓展了冷法硫化工艺的应用.用低温硫化工艺和复分解反应制备得到了无臭硫化植物油脂肪酸. 6.经基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性好于硫化植物油脂肪酸,但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极压性好于经基植物油脂肪酸.二轻基廿二酸的极压性与不含氧基团的硫化烯烃十分接近,以液体石蜡为基础油,最大无卡咬负荷尸B值,前者为539N,后者为588N,两者相差‘49N,可以看出,氧基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即无活性元素的二经基廿二酸的极压性可以十分接近于含活性元素的抗磨极压剂硫化烯烃. 7.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性规律:硫化十八酸>硫化廿二酸,即抗磨性长碳链的硫化植物油脂肪酸不如短碳链的硫化植物油脂肪酸,极压性顺序恰好相反.但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极压性均比不含氧基团的硫化烯烃要好,可见氧基团对含活性元素的添加剂的抗磨极压性的作用是很大的. 8.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润滑作用机理是它在摩擦时,首先 羚基和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摩擦学研究是活性元素硫S或生成的硫醇RSH吸附于金属表面,靠这层化学吸附膜起抗磨作用,含S量越高的硫化植物油脂肪酸抗磨性越好,故抗磨性顺序含S量高的硫化十八酸>含硫量低的硫化廿二酸;在极压区,靠添加剂分子链被打断,在金属表面形成硫化铁和氧化铁的混合润滑膜起极压作用.这层混合润滑膜比单一的FeS膜有效,经IR分析,由于硫化廿二酸的分子打断得比较彻底,因而其极压性就好. 经基和硫基团在植物油脂肪酸中的作用,经基可参与摩擦聚合物的形成,硫基团可参与牺牲性反应膜FeS的形成,氧基团和硫基团有协同作用,由于氧使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极压性大大好于不含氧的硫化烯烃.
胡志孟[2]2002年在《显微红外光谱在摩擦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用显微红外光谱测定了羟基植物油脂肪酸在摩擦过程中生成聚酯的特征吸收峰νasC—O—C 的波数 ,由聚酯的折合质量分析了特征吸收峰νasC—O—C 的波数位移 ,据此导出了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性顺序规律与振动吸收峰位置的内在联系 ,合理解释了νasC—O—C 从小到大的顺序 (13,14 二羟基廿二酸 <13(14) 羟基廿二酸 =9,10 二羟基十八酸 <9,10 ,12 三羟基十八酸 <9(10 ) 羟基十八酸 )与羟基酸的抗磨性从好到差的顺序(13,14 二羟基廿二酸 >13(14) 羟基廿二酸 =9,10 二羟基十八酸 >9,10 ,12 羟基十八酸 >9(10 ) 羟基十八酸 )的一致性。 13,14 二羟基廿二酸形成网状聚酯膜 ,9(10 ) 羟基十八酸形成线状聚酯膜
孙志强[3]2006年在《硫、磷复合极压抗磨添加剂在绿色润滑剂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两个重大问题。当今社会,人们对石油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强,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原油价格飞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石油产品对大气、河流湖泊、森林、农田等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得不考虑石油产品的替代问题。就润滑油产品而言,目前,全球润滑油年消耗量约为3800万吨,我国润滑油年消耗量约为400万吨,其中矿物油所占比例在90%以上,其余一小部分为合成油。据估计,约有10%的润滑油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到环境中去。由于矿物油的生物降解性差,含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它在使用过程中,因渗透、泄漏及溢出等方式进入环境引起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体健康。近年来,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愈加关注,油品的污染已引起重视,欧洲许多国家如德国、瑞典、奥地利等相继立法控制润滑油的排放及污染。 政府干预、立法限制、终端用户所需及润滑剂制造商等的共同作用,推动了绿色润滑剂的不断发展。品种由最初的菜籽油到改质植物油、合成酯。世界范围内,绿色润滑剂的市场占有率由1997年的1%到目前的10%。由此可见绿色润滑剂的需求发展之快,这一点也说明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目前尚无绿色润滑剂的统一标准,ISO现正拟定环境可接受液压油的标准(ISO/DIS 15380.2000),它是在满足液压油的一般要求外,增加了生物降解性、毒性、抑制性等指标。尽管现有指标各异,但均对降解性及生态毒性有一定要求。 现代润滑剂是由约90%的基础油和10%的添加剂组成,因此基础油是影响润滑剂生物降解性能的决定因素。绿色润滑剂的基础油主要有:天然植物油、合成基础油(酯类等)、改进的工业基础油(烃类油及PAO等)。天然植物油具有粘度指数高、无毒、具有极好的生物降解性、低挥发性、良好的润滑性,且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同矿物油相比较,存在以下缺点:热氧化稳定性差、水解安定性不好、价格较高等。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对植物油加以改进,以使其达到或接近矿物油的各项使用性能。 由于天然植物油在分子组成结构、理化性质、摩擦学性能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烃类结构的矿物油,所以对添加剂的感受性与作用机理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
成思远, 郭小川, 蒋明俊, 李霞, 何燕[4]2018年在《脂肪酸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润滑脂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脂肪酸衍生物组成丰富,用途广泛,在化学工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润滑脂的生产原料。综述了脂肪酸衍生物及脂肪酸改性的研究现状以及脂肪酸衍生物在润滑脂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脂肪酸衍生物与低分子酸互配、所带基团和碳链长度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展望了本课题组的研究进展。
胡志孟[5]2001年在《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合成及其润滑性》文中指出在石油醚溶剂中 ,以摩尔比为 1∶3的不饱和植物油脂肪酸 (芥酸或油酸 )与浓硫酸为原料 ,在 <10℃的温度下进行了加成反应 (硫酸化反应 ) ,采用蒸馏反应的工艺技术 ,加成产物在水解的同时将溶剂石油醚蒸馏离开反应体系 ,水解介质的硫酸与水等体积。最后用乙醇重结晶提纯分别得到了 13(14) 羟基廿二酸和 9(10 ) 羟基十八酸 ,纯度高达 97% ,收率约为 75 %。采用熔点测定、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证了产物的结构。此外 ,本实验用四球机探索性研究了两种羟基酸的润滑性 ,结果表明 ,合成得到的两种羟基酸具有一定的抗磨减摩性 ,长碳链羟基酸的润滑性优于短碳链羟基酸的润滑性
陈欢[6]2012年在《系列二巯基噻二唑衍生物的绿色合成及其摩擦学特性和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迅速发展,现代摩擦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单纯地减少摩擦和磨损,更加突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作用。因此,在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同时,如何改善生态效能,是当前润滑剂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绿色化学的要求,通过简单的反应方式合成了四个系列的无灰无磷巯基噻二唑衍生物添加剂,分别为长链二硫醚型噻二唑衍生物、长链多硫噻二唑衍生物、含羟基噻二唑衍生物和咪唑啉型噻二唑衍生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它们在可生物降解基础油和锂基脂中的摩擦学性能,包括减摩和抗磨性能,以及极压性能,并探究了它们的分子结构与其摩擦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规律;运用X光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检测了由所合成的添加剂形成的热膜及摩擦反应膜的化学组成,对这些巯基噻二唑衍生物的润滑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合成了长链二硫醚型噻二唑衍生物(1)四种衍生物均能改善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且高浓度下,在改善基础油的摩擦磨损性能方面,二取代物优于一取代物。在减摩性能方面,含支链的MTD优于无支链的MDD,而含支链的DTD优于无支链的DDD。在抗磨性能方面,含支链的MTD优于无支链的MDD,而含支链的DTD则与无支链的DDD相当。(2)在提高最大无卡咬负荷方面,一取代物优于二取代物。在提高烧结负荷方面,含支链的MTD优于无支链的MDD。(3)加热条件下,四种衍生物易经历热氧化反应而生成高价态的硫酸盐。此外,一取代物的吸附能力强于二取代物,且含支链衍生物的吸附能力弱于无支链衍生物。(4)摩擦条件下,四种衍生物趋向于与钢球表面反应生成低价态的硫化物。2、合成了长链多硫噻二唑衍生物(1)两种衍生物都是较好的减摩抗磨添加剂(浓度为0.1wt%时除外)。(2)在提高最大无卡咬负荷方面,无支链的PDDD优于含支链的PDTD。在提高烧结负荷方面,含支链的PDTD优于无支链的PDDD。(3)加热条件下,两种衍生物易经历热氧化反应而生成高价态的硫酸盐。含支链的PDTD的吸附能力弱于无支链的PDDD。(4)摩擦条件下,两种衍生物趋向于与钢球表面反应生成低价态的硫化物。无支链的PDDD比含支链的PDTD更易在钢球表面被氧化。3、合成了不同链长的含羟基噻二唑衍生物(1)四种衍生物不利于改善锂基脂的减摩性能,但能改善其抗磨性能,且长链衍生物在抗磨性能方面优于短链衍生物。(2)在提高最大无卡咬负荷方面,短链衍生物优于长链衍生物。在提高烧结负荷方面,一取代物优于二取代物,且短链衍生物优于长链衍生物。(3)各种浓度下,由MEPD和DEPD生成的热膜的组成都类似。低浓度时的热膜由有机硫化物和硫酸亚铁组成,而高浓度时的热膜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硫化物。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由MEDD生成的热膜均为有机硫化物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由DEDD生成的热膜,低浓度时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而高浓度时则是有机硫化物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4)由MEPD生成的摩擦膜,低浓度时主要成分是硫化亚铁,而高浓度时则为硫化亚铁和二硫化亚铁的混合物。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由MEDD生成的摩擦膜的主要成分都是硫化亚铁。低浓度时由DEPD生成的摩擦膜的主要成分也是硫化亚铁,而高浓度下的摩擦膜则为硫化亚铁和二硫化亚铁的混合物。由DEDD生成的摩擦膜,低浓度时由硫酸亚铁、少量的有机硫化物和硫化亚铁组成,而高浓度时主要成分则是硫化亚铁。4、合成了咪唑啉型噻二唑衍生物(1)三种衍生物均能改善合成双酯的抗磨性能,但不利于改善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此外,三种衍生物也都能改善锂基脂的抗磨性能。而在减摩性能方面,DIB在高浓度下优于其它衍生物;且其在低载荷下有利于改善基础脂的减摩性能,但在高载荷下失效。(2)两种基础油中生成的热膜的组成均类似,低浓度时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而高浓度时则是硫酸亚铁和有机硫化物的混合物。在锂基脂中,低浓度时的热膜都是有机硫化物和硫化亚铁的混合物,而高浓度时的热膜的主要成分则为硫化亚铁。(3)在菜籽油中生成的摩擦膜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而在合成双酯中生成的摩擦膜的主要成分则是硫化亚铁。而在锂基脂中,低浓度时,由SIB和DIB生成的摩擦膜都是二硫化亚铁、硫化亚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而由OIB生成的摩擦膜则为硫化亚铁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高浓度下,由OIB和DIB生成的摩擦膜的组成与相应低浓度时的组成类似,而由SIB生成的摩擦膜的主要成分则是硫化亚铁。5、咪唑啉型噻二唑衍生物在可生物降解基础油中与T205的复配(1)在合成双酯中,SIB与T205的复配优于T205的减摩性能,但不及SIB;而其它衍生物与T205的复配则不如T205的减摩性能。在菜籽油中,与T205的复配都优于T205的减摩性能。(2)在合成双酯中,与T205的复配都优于T205的抗磨性能。在菜籽油中,与T205的复配同样优于T205的抗磨性能。(3)在合成双酯中,与T205复配后生成的热膜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与有机硫化物。在菜籽油中,相应的热膜则为硫酸亚铁、有机硫化物和硫化亚铁的混合物,且这些衍生物在菜籽油中更易被氧化成高价态的硫酸盐。此外,在合成双酯中,复配后生成的热膜中的含磷组分均为多磷酸盐。在菜籽油中的情况也类似,但还存在少量的磷酸盐。(4)在合成双酯中,由SIB与T205的复配后生成的摩擦膜的是硫酸亚铁和少量的有机硫化物的混合物。而由其它衍生物复配后生成的摩擦膜则是硫化亚铁、有机硫化物和硫酸亚铁的混合物。在菜籽油中,相应的摩擦膜都是硫酸亚铁与有机硫化物的混合物。而在摩擦条件下,两种基础油中生成的摩擦膜中的含磷组分均为多磷酸盐,所以T205对由复配试样生成的摩擦膜的含磷组分起决定性作用。
陈利[7]2009年在《可生物降解蓖麻油基润滑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润滑油是重要的石化产品之一,在工业及民用等多个行业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而传统的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的润滑油流入环境,对环境构成较大危害,世界上一些国家己立法禁止在环境敏感地区使用生物降解性能不合要求的润滑油。同时,石油资源正逐渐减少。为缓解能源压力和保护环境,研制和开发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润滑油代替矿物油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本课题采用蓖麻油为原料,利用其裂解产物癸二酸酯化得到癸二酸二异辛酯。系统研究了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的工艺条件,测定了蓖麻油和癸二酸二异辛酯的理化性能,分别采用氧化管法和四球机考察了油品的氧化安定性及摩擦学特性,筛选和研究多种添加剂在可生物降解润滑油中的响应性及配伍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通过这些研究为合理开发可生物降解润滑油提供依据。研究采用sol-gel法制备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并首次用于催化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得出以PW /SiO2催化合成癸二酸二异辛酯的最优工艺条件如下:醇酸摩尔比为2.5 : 1,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4%(1g),反应温度135℃,时间5h,此条件下得率达81.7%。本课题考察了癸二酸二异辛酯和蓖麻油混合油的理化性能,研究表明:二者在复配比为6 : 4,也就是蓖麻油加入量为40%时,40℃运动粘度为34.99 mm2/s,100℃运动粘度为5.99 mm2/s,粘度指数为121,倾点为-41℃,闪点为217℃,得到的基础油是合适的。加入粘度指数改进剂提高基础油的粘度,使得油品达到标准要求。氧化安定性是限制植物油类可生物降解润滑油推广和使用的主要因素。试验研究了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及添加抗氧剂T202和T501对混合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油中的蓖麻油由于双键的存在氧化安定性较差,T501的加入能提高混合油的氧化安定性,而T202不能。本课题考察了T305和T306两种添加剂单剂及二者复配在混合油中的响应性。研究发现两种添加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合油的承载能力及抗磨性能:加T306时PB最大达到588N,磨斑直径0.305mm,加T305时PB为490N,磨斑直径0.32mm。两种添加剂配伍,其减摩抗磨能力均好于单纯添加一种添加剂,复合剂的添加量为T306:1%, T305 : 0.5%时效果最好,PB达到784N,磨斑直径0.35mm,长磨比短磨条件下抗磨效果显著。
胡志孟, 黄黔[8]2003年在《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研究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生成酯的特征吸收峰νasc o c 的波数位移 ,用红外光谱理论分析了羟基酸生成聚酯的立体构型和聚酯膜的强度。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模型分别导出了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性顺序规律与振动吸收峰位置的内在联系 ,合理解释了νasc o c 从小到大的顺序与羟基酸的抗磨性从好到差的顺序的一致性 ,即 1 3、1 4 二羟基廿二酸 >1 3(1 4 ) 一羟基廿二酸 =9、1 0 二羟基十八酸 >9、1 0、1 2 三羟基十八酸 >9(1 0 ) 一羟基十八酸。1 3、1 4 二羟基廿二酸形成网状聚酯膜 ,9(1 0 ) 一羟基十八酸形成线状聚酯膜
王彬[9]2005年在《两种新型环境友好润滑剂及其润滑性和应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环境友好润滑油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环境友好润滑油主要是酯类合成油和植物油,植物油是太阳能产物,是可再生性资源,但由于植物油分子中含有双键,氧化安定性差,且低温流动性差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采用植物油异构化原理合成了二聚酸酯,大大改善了低温流动性;采用饱和双键同时异构化的途径合成了饱和的改性豆油,大大提高了豆油的抗氧性。同时考察了这两种合成油的摩擦学性能、流变学性能、氧化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以及摩擦化学反应机理。此外,还对改性豆油和二聚酸二异辛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优化合成条件试验合成了二聚酸系列酯油,它们的粘度指数较高(Ⅵ135~148),粘温性能好;倾点较低(-33~-49℃),远低于植物油的倾点。通过化学结构对性能影响的考察发现:随链长的增加,二聚酸酯的运动粘度增大,粘度指数增大,倾点下降,承载能力增强(PB增大),磨斑直径变小(抗磨性能增强);链长相同的二聚酸酯随分子支链的增加(异构化程度增大),运动粘度增大,粘度指数减小,倾点下降,抗磨性能加强,承载能力增强。合成的二聚酸系列酯中以二聚酸二异辛酯的流变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最好(VGl00#,Ⅵ141,倾点-49℃,P值92l N, D30,196N为0.48mm),其综合摩擦学性能优于性能较优越的季戊四醇酯(VG32#,Ⅵ140,倾点-35℃, PB值412 N, D30'196N为0.69mm)。由二聚酸二异辛酯润滑的钢球磨斑表面比季戊四醇酯、豆油和32号矿物油光滑,磨痕浅且尺寸较小,可能由于其分子链较长,吸附膜较厚所致。但二聚酸二异辛酯的双键仍存在,因而其氧化稳定性较差,还需进一步改进。为了饱和双键提高抗氧性,本工作采用环氧化豆油和乙酸异构化的新工艺进行了研究,制得了改性豆油。通过优化条件试验得到的改性豆油在40℃和100~C时的运动粘度特别大,分别为1469mm2/s和74.8 mm2/s,VI高达107,剪切率.SSI为4.9%;倾点为-12。C;D30,96N为O.30mm,PB值862N,其摩擦学性能优于豆油。通过对磨斑形貌进行XPS和AES分析发现:由改性豆油润滑的钢球磨斑表面光滑,磨痕浅且尺寸较小,优于光亮油250BS和豆油。AES分析发现以改性豆油为润滑剂的摩擦副的基体中氧的含量很高(高达78.9%);XPS分析发现磨斑表面仔在高价铁的氧化物。利
黄伊辉[10]2010年在《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菜籽油中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节能与环保是主旋律,清洁能源和低碳绿色经济拥有重大的发展机遇。在润滑油领域,生物降解性高、环境友好、绿色润滑油的研制显得尤为任重道远。菜籽油具有良好的黏温性能、润滑性能、高度的生物降解性和可再生性,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没有危害。因此,菜籽油是用作环境友好型润滑油研究的最重要植物油之一,得到众多青睐。然而,菜籽油的先天性缺陷,决定了需要加入合适的添加剂来改善其抗磨、极压及抗氧化性能。设计、开发适用于菜籽油为润滑油基础油的添加剂,并对其润滑机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实用和理论意义。根据分子结构与其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分子结构中同时引入含氮杂环、二硫代氨基甲酸和强极性的羧酸酯或羟基或硼酸酯的化合物,有可能是适用于菜籽油而且摩擦学性能优异的润滑油添加剂。本文以吗啡啉、二正丁基胺、二硫化碳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三类、8种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1)含羟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2-乙羟基-吗啡啉二硫代氨基甲酸酯(HMCT),2-乙羟基-二正丁胺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HDCT)。2)含酯基吗啡啉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吗啡啉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乙酸正丁酯(MCTB),吗啡啉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乙酸正戊酯(MCTP),吗啡啉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乙酸正己酯(MCTH),吗啡啉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乙酸异辛酯(MCTO-i)。3)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双二正丁胺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DCT),双二正丁胺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基乙基硼酸正己酯(DDCTB)。采用红外光谱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显示,与分子设计结果一致。然后,以市售精炼菜籽油为基础油,考察了其在菜籽油中的溶解性、热稳定性、耐腐蚀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所合成的添加剂均具有良好的油溶解性、热稳定性和较好的抗腐蚀性能,具备作为菜籽油添加剂的基本条件。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在菜籽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用作菜籽油添加剂均能明显提高菜籽油的极压承载能力,能很好地改善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最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磨斑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添加剂试油润滑体系试验过的钢球磨斑表面比基础油的磨斑平整、光滑。其中,含HMCT和HDCT的菜籽油润滑过的摩擦副含有腐蚀孔穴;添加剂分子中所含有的吗啡啉杂环、二硫代氨基甲酸和羧酸酯或羟基基团,共同作用,增加了添加剂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结合点,在机械力的作用和边界润滑条件下发生化学分解,与钢球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一层含有FeS、Fe2O3、FeSO4和含氮有机物或者硼酸酯的复杂润滑膜,改善了菜籽油的摩擦学性能。
参考文献:
[1]. 羟基和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摩擦学研究[D]. 胡志孟. 上海大学. 1999
[2]. 显微红外光谱在摩擦学中的应用[J]. 胡志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2
[3]. 硫、磷复合极压抗磨添加剂在绿色润滑剂基础油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 孙志强. 长安大学. 2006
[4]. 脂肪酸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润滑脂中的应用进展[J]. 成思远, 郭小川, 蒋明俊, 李霞, 何燕.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
[5]. 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合成及其润滑性[J]. 胡志孟. 化工科技. 2001
[6]. 系列二巯基噻二唑衍生物的绿色合成及其摩擦学特性和机理研究[D]. 陈欢.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7]. 可生物降解蓖麻油基润滑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利. 中北大学. 2009
[8]. 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研究羟基植物油脂肪酸的抗磨规律[J]. 胡志孟, 黄黔. 应用力学学报. 2003
[9]. 两种新型环境友好润滑剂及其润滑性和应用性研究[D]. 王彬. 上海大学. 2005
[10].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菜籽油中摩擦学性能研究[D]. 黄伊辉. 中南大学. 2010
标签:机械工业论文; 植物油论文; 脂肪酸论文; 羟基论文; 菜籽油论文; 硫化工艺论文; 润滑油基础油论文; 脂肪酸氧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