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国际形势静水流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形势论文,静水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对于2003年,2004年是国际时局乱后求稳的一年。经过2003年伊拉克战争及大国角 逐的疾风暴雨,2004年伊拉克转入战后重建,美国单边主义在过分表演后有所回调,美 与俄德法等因伊拉克战争而受到损伤的关系开始着手修复,相互间又摆出了合作姿态。 世界经济的普遍增长尤其令人增添了几分轻松。但是,稳定中有动荡,合作中有竞争, 在相对稳定的表层之下,国际时局依然湍流滚动,充满了不确定性。
伊拉克重建——牵动全局
2003年,美国对伊军事行动的出奇顺畅,使观察家们一度对美国占领及重建伊拉克的 能力不敢妄加揣测。然而,2004年伊拉克局势的发展揭开了谜底。尽管美国拥有以高机 动性与精确打击能力为支柱的第五代军事装备,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但要征服一个民族 ,尤其是征服一种文化,其难度与罗马帝国时代或越南战争时代没有太大的区别。
2004年,美国重建伊拉克的各种困难开始陆续浮出水面,春季萨德尔起义使美国在伊 拉克的战略困境更加突出,“虐囚”事件曝光则使美进攻和占领伊拉克的合法性引起新 的质疑。美国的“软力量”严重受损,硬力量也受到牵制。不少伊拉克人对美国占领从 希望转向失望,对美军的定位从“解放者”转化为“入侵者”。国际恐怖分子从伊斯兰 世界的各个角落向伊拉克集中,并与伊抵抗运动合作,中东反美恐怖活动及伊境内反占 领活动在伊拉克实现了结合,伊境内带游击战性质的恐怖活动风起云涌,并愈演愈烈。 大大小小的爆炸、枪击事件和其他袭击事件天天都有,少则一日数起,多则一日数十起 。十多万美军一日数惊,伤亡不断,疲于奔命。到9月,驻伊美军死亡数超过了千人心 理大关,伤病近万。美军不但未能按计划从伊逐步撤军,且又额外增兵数万,战费也一 再追加。显然,美重建伊拉克、改造中东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预期。有观察家开始发问 :美国在伊拉克是否在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美国是否在伊拉克陷入了“越南化”困境?
美国在伊拉克深陷困境牵动了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首先,美国不得不检讨战略,正 视美国力量的限度,收敛单边主义,在伊拉克重建及其它国际问题上寻求大国合作。在 伊拉克的困境成为美国谋求修复与俄德法等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动力。其次,美国虽然 没有收缩战线,但对另铺战线变谨慎了。如对伊朗核问题,美采取了多边姿态,借欧洲 力量争取和平解决。对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美态度也相对温和。在朝核问题上,美更是 尽量推迟摊牌时间。可以说,伊拉克的动荡,限制了其它地区危机的升级。
当然,问题也有另一面。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逼迫美国增加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投入, 加强了美国对中东能源的掌控能力。美国以伊拉克为基地,乘势向中亚——里海——高 加索等地跃进,扩大了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影响。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 有了新的大幅提升。
恐怖与反恐怖斗争——高潮迭起
与阿富汗战争相比,伊拉克战争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及震慑作用非常有限。不仅如此, 伊拉克战争还是国际恐怖主义在2004年强烈反弹的刺激物。这是因为美打伊名为反恐, 实有谋霸意图,引起了国际反恐联盟的分裂。美在伊的被动处境及对伊“入侵”特性, 使国际恐怖主义获得了重新集结力量的机遇与口实。阿富汗战争捅了恐怖主义的马蜂窝 ,迫使国际恐怖分子四处逃亡,伊拉克战争却使国际恐怖分子有了新的集结地点和活动 场所。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在伊拉克重新集结。伊境内带有恐怖活动特点的反美游击战 对各地的国际恐怖分子有导向和鼓励作用。2004年,恐怖活动此伏彼起,达数百件,造 成数千人伤亡,并在西班牙、印尼和俄罗斯分别形成三次恐怖袭击高潮。
2004年的国际恐怖活动,除了数量多、造成伤亡多外,还有袭击目标扩大、袭击范围 更广、袭击手段更残忍等特点。在别斯兰事件中,恐怖分子把手伸向了大批无辜的妇女 儿童。同时,恐怖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更直接。西班牙、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选举结果 都与恐怖活动加剧有直接联系。别斯兰事件不但导致俄与美欧关系紧张,而且成为普京 对内加强中央权威、对外谋求重建在独联体的权威、并向美“呛声”的动力。
但是,与恐怖活动反弹相比,反恐方面却显得有气无力、苦无良策、穷于应付。反恐 联盟较前松散,美国反恐联盟盟主的地位被美国自己在伊拉克的政策及其反恐动机不纯 所削弱,已难以恢复。美对拉丹的搜捕活动未达到预期目的。恐怖与反恐怖斗争长期化 趋势已经显现,国际政治仍将受恐怖与反恐怖斗争牵动。
大国关系——稳中有变
有人说:2004年的大国关系最没有特点。其实,没有特点本身就是一大特点。恰恰是 “没有特点”这一表像,刺激人们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剖析,理清2004年大国关系不 同往年的诸多新特点。
首先,在美国陷入伊重建困境、单边主义回调的背景下,多极化出现新特点。美国回 调单边主义,谋求大国合作,其战略本质是单极企图的收敛,也是多极化在经过一番曲 折后重新沿上升路线发展的曲折反映。2004年,多极化不仅出现重新上升势头,且表现 出了不少新的特点。一是,不言多极化,却造成了多极化势头上升。各大国很少提多极 化,媒体也较往年更少系统谈论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冲突,只是按个案分别议论美与单 个大国的具体矛盾,但多极化却实实在在地向前推进。二是,不言反美,却造成了对美 制约。与2003年相比,德法俄等反美言论明显减少,各主要大国都有意修复与美关系, 回避与美正面冲突。但各大国在重大问题上自行其是,更加不附美依美,欧洲大国强调 欧美是“朋友而不是盟友”。三是,“多强”与“一超”合作与竞争并行不悖的特点更 突出。在反恐、朝核、伊拉克重建、伊朗核计划等问题上,“多强”与“一超”有积极 合作的一面。但在经贸以及其它具体分歧点上,如美欧在秩序观上、美俄在车臣、独联 体走势、中美在人权、台湾问题上,“多强”与“一超”该竞争时就竞争。合作与竞争 并存使“一超”有时又像是“多强”中的普通一员。这反映多极化是包含美国的多极化 这一趋势。
其次,大国竞争中的经济因素上升。2004年,世界各主要大国经济普遍增长,出现了 历史上罕见的几乎所有大国经济“同步增长”的局面。其中美日经济增长率超过4%,中 俄印经济增长率超过6~8%,欧洲主要大国经济增长率也在近年少有的2.5%左右。大国 经济普遍增长是世界经济“普遍开花”的基本平台。
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大国加强了经济协调。“八国集团”邀中国参与财长会议,是 大国协调的突出表现,旨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是,大国也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竞争 。美欧在市场准入、航空、钢铁等领域,俄罗斯与主要大国围绕俄市场经济地位及“入 世”谈判,各大国为扩大对华投资、贸易,日中围绕俄远东油气资源,都展开了激烈竞 争。以美元及人民币汇率为焦点,主要大国新一轮货币、金融竞争更是暗潮涌动。
尽管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和军事竞争并未停步,但大国经济竞争较以往、较军事及地缘 战略竞争更引人注目,这反映了大国综合国力竞争仍在进行并越来越成为未来大国竞争 的核心内容。“发展是硬道理”,已不只是中国独有的战略思维,也被俄罗斯及其它一 些大国奉为圭臬。
第三,大国多个“三角”联动性加强,国际战略态势酝酿调整。2004年,人们经常谈 论的大国“三角”关系主要有7组,包括中美欧、中美俄、美欧俄、中美日、中俄印、 德法俄、美日印,其中最重要的三角关系是中美欧、中美俄、中美日三组关系。
中美欧三角反映的是一种全球结构及未来世界格局的样式。中美俄三角关系的重要性 在于,中俄是大国中的两个非西方国家。中美、俄美关系在性质上与美欧、美日关系仍 有差异,后二者是盟友关系,其矛盾是盟友间的矛盾。中美与俄美则是战略对手关系, 至少是潜在战略对手。中美日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其活动舞台在亚太,而亚太是世界上 发展最快的地区,世界地缘战略重心正在向亚太转移。未来世界如何变,主要看亚太。 而亚太如何变,则要看中美日三角如何变。
2004年,中美欧、中美俄、中美日三组三角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这反映了未来 大国格局三个相互关联的趋势:第一,中国走进大国舞台中心,愈来愈成为主角;第二 ,中美关系成为大国关系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第三,未来世界格局有可能形成以中美 欧三足鼎立为中心的局面。
第四、德日印巴表现活跃,大国“圈子”酝酿变化。2004年,德日印巴四国追求大国 地位的努力引人注目,并成为牵动国际战略形势与大国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四国联手 为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奋起一搏是它们追求大国地位的集中表现。
德国通过与日印巴联合行动“自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不是向美 国等乞求。其大踏步发展对华关系也表现出了德国要作为一个独立大国重登大国舞台的 积极姿态。日本为追求大国地位采取的行动已近似于急迫,多了几分浮躁。
日本坚持出兵伊拉克,而且在其人质被扣的情况下,仍坚持维持其驻伊部队不撤退, 追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急不可耐;在俄远东油气管道走向上对中国捣乱、在 东海油气开发、潜艇事件等问题上不加掩饰地对中国“呛声”,显然都有摆大国姿态的 考虑。
印度经济发展加快,影响扩大,成为各大国竞相讨好的对象。美俄德日等都按大国规 格加强了与印度的往来。欧美政治家、媒体甚至把印度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相提并论,视 其为新兴大国中的明星国家。在中俄印、美日印、“巴俄印中”(BRIC)以及为追求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而结成的“德日印巴”等一些有影响的国际圈子中,都有印度的身影 。印度也极力以大国姿态出现,如追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开展大国外交、 地缘战略上向中亚、东南亚、缅甸全方位出击。甚至主动、单方面从克什米尔撤军,在 处理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了大国特有的战略自信。
巴西被德印日拉在一起共同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宝座进军,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巴西总统卡多佐今年相继访问中印俄等大国,并在自己国土上接待中俄等国元首,不 但表明巴西有意追求大国地位,而且有把自己定位为非西方大国的倾向。
德日印巴向大国迈进并取得一定成功,表明大国的定义、标准、门坎在变化,大国圈 子在变化。大国俱乐部不再是中美俄欧日的专利。这种变化的实质与根源是什么?对未 来大国格局、国际体系和世界潮流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皆有待进一步观察,需要进行 更深层次的思考。
地缘政治争夺——暗潮涌动
“9·11”以来,美国一直未放弃地缘战略扩张政策,只是其扩张在反恐旗号下进行, 有很大的迷惑性。今年以来,美以反恐、重建伊拉克和阿富汗为由,加快新一轮地缘战 略扩张,并在欧亚腹地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军事战略调整从属于地缘战略调整,为其地 缘战略调整服务,实质是以军事实力支持其收紧对欧亚大陆的控制链条、防范中俄、管 制欧亚大陆“不稳定弧”上的伊斯兰国家、“无赖国家”,保障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各种 地缘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并乘势进一步推进。美国新的地缘战略扩张政策牵动了大国 地缘战略关系调整,尤其对俄产生了严重刺激,迫其作出反应。
冷战后,俄罗斯一直奉行地缘战略收缩政策,一个主要目的是以此取悦于西方,争取 美国与西方的战略理解,实现被美国和西方完全接纳的政治目标。
但是,尽管俄罗斯一再收缩,美国与西方仍不信任俄罗斯,仍视俄“非我族类”。只 要俄仍保持横跨欧亚的头号领土大国地位,美国与西方在地缘战略上就不会放弃对俄防 范。为不对俄相逼太急,美在推进至中东欧后,对俄战略遗产独联体的蚕食活动一度减 缓。但自去年占领伊拉克后,美为扩张其伊战成果,向中亚——里海——高加索等地跃 进,重新加紧蚕食俄战略遗产,包括谋求扩大在中亚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影响、直接插手 格鲁吉亚与乌克兰及白俄罗斯的动荡等。俄为保住在独联体的影响,阻止美进入其“卧 榻之侧”,采取了一系列反措施,包括做中亚国家的工作,阻止美在中亚取得新的战略 基地,直接干预白俄罗斯、乌克兰政局等。美俄在独联体的争夺使美俄关系出现新的有 限紧张,并牵动大国地缘战略关系调整。
中国外交——大步推进
2004年,中国的经济影响与实力地位又出现了质的升跃。中国外贸突破一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以及主要的工矿产品进口国。中 国是日本及周边不少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人民币一次小幅升息就牵动了世 界各国股市和金融市场的行情变化。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成为牵动世界经济变化的一个重 要因素,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能对世界市场的 供求、价格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论积极还是消极,中国都成为能对世界经济、政 治与安全施加很大影响的重要大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从空间看,包括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第三 世界外交、多边外交;从领域看,包括经济外交、资源外交、反恐外交、民本外交等。 中国领导人足迹遍天下,国际威望与影响不断升高。
在2004年的全方位外交中,大国外交尤其是亮点。通过开展大国外交,中国扩大了战 略空间。如紧扣中美关系,通过扩大经贸合作、推动“六方会谈”、合作反恐及参与伊 拉克和阿富汗重建、在人权、人民币汇率等领域进退灵活,促进了两国合作关系。美国 在总统大选前夕派国务卿鲍威尔访华,并通过鲍威尔宣称中美关系处于几十年来的最好 时期,表明了对中国及发展中美合作关系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国国际能力的提高、影响的扩大,对中国未来发展成“超强”国家的普遍预期,以 及中国成熟的全方位外交,使各国竞相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到中国“抢点”。中国的战 略环境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