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摘要: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按照构造趋势特征,较好的解决了老资料闭合差的问题。解释阶段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精细进行层位标定与追踪,准确判断断点的位置、断层的性质及倾向。
关键词: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地震反射波
1 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1.1 层析静校正技术
针对研究区表层条件复杂,岩性及潜水面变换频繁,折射层横向稳定性差的特点,在进行基础静校正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小折射和微测井数据库资料,选取层析、多域多次迭代、折射波和平均速度等多种静校正技术进行大量试验和对比分析,发现层析静校正技术更好地解决了研究区长波长和短波长的问题,有效提高了低幅度构造的成像精度。
1.2 基于数据重构的反向线性噪声压制技术
受外源干扰、散射、侧面反射及假频的影响,在复杂地区发育有与线性噪音特征相似、形态相反的噪音类型,即反向线性噪音,在单炮记录中表现为随偏移距的增加传播时间减小的特点,此类噪音通常用频率—波数(F-K)法去噪进行局部压制,但增加了假频的出现概率。利用数据重构的反向线性噪声压制技术将反向线性噪音转换成正常线性噪音进行压制,再将数据进行反重构,达到线性去噪的目的,改善了地震资料存在的干扰重、信噪比低的成像问题。
数据重构的反向线性噪声压制技术满足了线性噪音相轴的变化,克服了 F-K 法压制线性噪声的弱点,避免地震记录上产生蚯蚓化现象。在现实过程中采用道序重排及偏移距重组,将反向噪音重组为正向噪音,然后通过常规去线性噪音法进行压躁。该技术原则上要求对输入的数据首先进行野外静校正或折射波静校正处理,消除起伏地表对激发因素及接收因素的影响,然后通过对地震单炮及叠加剖面反向线性噪音压制前、后对比,发现去躁后地震单炮上有效信号更突出,叠加剖面信噪比明显提高。
2 精细层位标定解释技术
层位标定是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前提和保障,要准确识别低幅度构造,首先要精确标定层位,特别是目标区标志层。地震反射同相轴连续,反射能量强,为标准反射层。在层位标定前,先对研究区井资料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共收集整理钻井资料,制作合成记录,通过精细标定解释,基本能够控制全区的层位。
(1)地震合成记录层位标定
层位标定首先由已知井的声波曲线与地震子波褶积产生合成记录,将合成记录与测井地质分层进行关联,然后将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对比标定,完成井震标定。层位标定是一切精细解释的前提。为了提高标定质量,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精细制作合成记录
a.做好井曲线校正:在进行合成记录制作时,必须要对测井曲线进行校正,并对井曲线进行环境校正。b.选择合适的地震子波:对井旁地震道提取的子波、雷克子波进行分析比较,甄选最合适的子波类型。c.选取与井旁道匹配的子波频率:在选择子波类型的同时,对过井剖面做频谱分析,确定剖面主频,参考剖面主频选取与井旁地震道匹配的子波频率。
②地震反射标准波组的确定: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较强的反射波。根据泥岩标志层,结合钻井及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对比追踪解释。
③多井联合标定:当进行多口井的联合标定时,先用每一口井的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对过井地震剖面进行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再将过井的测线拼接一起,形成一条剖面对比追踪解释,进而确认全区每口井地质分层和标定层位的一致性及准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④地震地质层位的确定:先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地质层位进行标定,再结合VSP 测井资料及地质露头信息综合标定
(2)层位解释
层位解释时,首先应当选用反射标准层效果较好的过井剖面作为骨干剖面。要以已知井为依托,进行精细标定,并进行对比追踪。骨干剖面形成井字网格,对骨干剖面进行解释闭合,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加密测网解释。
3 断层识别
3.1 地震反射波特征识别技术
由于构造运动的作用,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断层、不整合面、超覆、地层尖灭、削截、火山岩等。了解了它们在地震剖面上的特点,对构造解释非常重要。
(1)断层地震反射波特征的识别
当进行断层地震反射波特征的识别时,主要根据标志层地震波的波组特征进行断面、断点的识别,以便对各断点进行平面上的组合。解释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需要对区域构造背景进行分析,以明确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以便于于更加合理的解释断层,明确断层性质与其切割关系。
②需要明确断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特征、每组反射波的波组特征、波组与波组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层位对比更加准确。
断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表现特征主要有: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反射波同相轴突变,反射凌乱或出现空白带;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扭曲、分叉、合并或强相位转换;异常波的出现,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等现象。
当标准反射波的同相轴发生扭曲、分叉、合并或强相位转换等现象时,一般可以认为此处存在小断层。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地表条件发生变化或地层岩性发生变化或者波的干涉等原因引起。所以,需要对上下波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3.2 断层识别技术
(1)模型正演分析,建立构造解释模式
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及变形机理分析,明确主要构造样式,分析其发生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过程,在模型正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本区地震构造解释模式。
模型正演技术是波场分析的有效手段,对于识别干扰波及论证构造解释合理性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正演过程中,应严格模拟采集观测系统设计、静动校正及偏移等地震资料采集处理环节,使其尽量逼近实际的采集处理过程。然后将正演模拟结果剖面与实际剖面进行对比,识别有效波场并论证构造解释的合理性。
以波动方程理论和射线追踪理论为基础的构造正演建模系统,通过合成记录可以了解地层的变化对地震记录的影响,从而确定速度的复杂分布对地震剖面形成的影响。因为地下介质存在各向异性,在初始建模时,可以在纵向和横向使用速度的梯度变化,以保证模型与地下实际情况更加一致。复杂的地下地质构造可以通过模型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来,如侵入体、逆断层、尖灭、地层截断等。
针对地下复杂地质现象,可以通过制作地质模型,断层或岩性尖灭,通过制作准确的合成记录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这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分析到底是由于断层引起的还是由于岩性引起的,引导正确的解释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吐哈盆地葡萄沟—葡北侏罗系低幅度构造识别及储层预测[D].四川,西南石油大学,2015.
[2]姜传金,蒋鸿亮,赵福海.微幅度构造与岩性圈闭识别技术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3):19—20
论文作者:李笑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剖面论文; 断层论文; 反射论文; 子波论文; 线性论文; 地质论文; 噪音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