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_总需求曲线论文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通货膨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中末期以来抑制通胀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88—89、92—94年间两位数字的恶性通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自97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经济现象——通货紧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96年的8.3急速降到97年的2.8,从此一路下跌,到98、98年已分别为-0.8、-1.4。这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所少有的经济现象,由于对此少有著作,于是众亦纷芸。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很有必要将此两种经济现象的产生原因、对社会经济的危害及治理政策作一详细对比,以防政策不当致使经济走走停停,步入通胀和通缩交替出现的怪圈。

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成因比较

对于通货膨胀人们已有比较一致的定义,即通货膨胀就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显著的上涨。也有比较传统的定义方式,即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货币需要量而造成的物价上涨。通货紧缩目前国内还少有定义,一般是引用外国著作的定义,即“通货紧缩表示物价水平稳定的下跌。”( 见Stigliz的《经济学》下册11 页)或“通货紧缩是物价的下降和商业的萎缩。

”(见Dictionary of Banking and Finance by Lewis E.Davids )然而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只有物价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减少同时存在才可视为通货紧缩,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还要同时伴随经济衰退,从而否认目前在我国出现的货币供给量不降反升的反经典通货紧缩,如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易纲。笔者认为不妥。(1 )在我国目前已出现较严重的问题:失业人口激增,物价下跌,贷款、投资额下降,失望悲观情绪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很难否认通缩不存在。(2 )物价持续下跌是由于总需求下降或总供给上升所造成的,货币供给量减少只能作为其中原因之一而不宜作为判断标准,这样就会影响我们进一步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容易产生一刀切倾向。(3 )我们认为通货紧缩就是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稳定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通过对概念分析和确定,我们可以得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指变量P(价格)的持续波动情况,由此我们运用整体思维,通过AS 与AD曲线图分析它们产生的本质原因。通货膨胀现在一般从产生原因上被分为成本推升型、需求拉动型,然而这一切无非是由于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变动而产生,都可以归结为总需求增大或总供给缩小。总需求增大的原因有货币供给量增大、政府支出增大、货币流通性增加等原因;而总供给下降主要是成本的增加,例如工资或原料价格的上涨。从图1 可以看出当总需求由于以上某种原因增大时就会由原来的AD右移至AD', 同时伴随着价格从P[,0]上涨到P[,1]产生了通货膨胀。同理当总供给AS缩减至AS'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当然这些从理论上都是可能的。但从实际看来,人们趋于这样的共识:即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没有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它是不能持久的。以政府支出为例,当其支出增大时物价都会随之升高,但这只是变量P某个时间点上的变化。当政府支出恢复时, 物价又会随之下降,从而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再以总供给减小为例,当厂商生产成本升高时,AS左移至AS'。在价格升高的同时,产量也由Q[,0]降至Q[,2], 从而产生失业和对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压力;当成本下调至原来水平时,厂商就会自动将社会总产量提高到AS,从而避免了通货膨胀,除非所有的原料供给商和工人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卡特尔,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样从本质上讲通货膨胀可以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同通货膨胀一样都是总量经济非均衡的产物,问题也出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上,方向与通货膨胀相反。当货币供给不足、政府支出减少、货币流通性下降和消费倾向下降时,总需求AD左移至AD' 或者总供给AS右移至AS'时,就会产生通缩,请看图2。然而它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为通货膨胀的逆方向,从而得出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供给不足引起的。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量的通货紧缩可不可以在货币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出现呢?答案是肯定的,以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为例, 而目前在我国货币供给M[,2]从94年到99年的增长率依次为34.5%、29.5%、25.3%、17.3%、15.34%、14.74%。可以看出M[,2]的绝对量一直是增长的。相对于实际GDP增长率97年—99年也分别为11.3%、6.74%、6.24%,可见货币供给相对也没有减少。那么为何社会却普遍感到周转不畅,资金叫紧呢?让我们考察一下货币流通性M[,1]/M[,2]。我们收集了94年—99年的数据依次为0.437749、0.394846、0.374727、0.382726、0.382302。其中99年由于提高工资和企业居民担心千年虫问题提现所致,现金M[,0]投放增幅比98年底高10.9个百分点,进入2000年后该部分现金是否将会转化为准货币还有待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趋势是下降的,但与其说它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如说它是通货紧缩的结果。然而目前让人忧虑的是央行只见冰山一角M[,0], 未考虑整座冰山M[,2], 名义是“适当”的货币政策但在技术操作上倾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证据见政策比较部分),而这在经济变暖时整座冰山融化,将是一片汪洋,其后果不堪想象。

笔者认为这次通货紧缩是由于处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重大制度变革阶段,加之居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而对未来产生支出高预期和结构性供给过量所导致的并发综合症。当然前期制胀的滞后效应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调查我国居民最关心的三件事依次为“医疗保障”76.5%,“子女的未来”46.5%,“住房改革”43.5%,而经过20年长足发展的中国人民也将消费层次提高到保健、文化娱乐及汽车等高层次消费。从99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看,食品,服装依次为-4.2%、-2.7%,均低于总指数,而中,西药品,书报杂志各为1.0 %、4.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居民的消费指向。 而这在当期资金不足的条件,中国的传统观念没有把人们推向银行信贷而是储蓄,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当期消费,这随着通货紧缩的加深,更进一步地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这使AD大幅度左移至AD'。

除此之外生产的结构性失调也是我国通货紧缩的罪魁祸首。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曾经一度支持的能源,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低水平上过剩,而高新产业却因重视不够而发展不足。这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挫后,而国内消费层次提高的情况下就产生了结构性的生产过剩。这在AS曲线上不能表现出来,但这相当于在提供同样多的产品情况下社会只能以更低价格接受,这就使AS曲线右移至AS'。 而这点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不同,它无须货币供给的减少同样可以使低价持续。这是因为通货膨胀在成本推升时,固定投资没有减少,再增加投入时。只需加大流动资本如人力,原料,但生产能力过剩的通货紧缩想要减产就必须处理掉其厂房,生产线等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远低于流动性资产,且从经济学上考虑,它们是沉淀资本,不能计入成本,只要商家能够赚回流动性资产的成本,他就更倾向于在亏损状态下开工。而在我国目前AD'左移幅度大于AS'的右移幅度,所以出现了价格下降和失业并存。以上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致使通缩的进一步加深,货币流通性下降,这是笔者的拙见。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通胀、通缩虽然都是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非均衡所引起的,且有许多原因只是反向而已,但它们亦有各自的特点,决不能简单地将反通胀的措施逆向运用。尤其是当前的通缩,决不宜于运用名义“适当”的但在技术操作上倾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防为下次的通胀,进而国民经济的动荡埋下祸根。

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危害之比较

总的来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一样都是经济运行之中的经济顽症,都是非正常的经济状态,给国民经济带来或大或小的破坏,但它们所产生的具体危害的表现点轻重不同。

(一)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所造成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就在于它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停滞倒退,降低了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以85年——97年的13年数据为例,进行实际GDP和GCPI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间的对比。

见表1,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通胀率在6—10之间还是10 —实际GDP增长率都低于名义增长率,而在通胀率处于2—6之间时情形恰恰相反。在通胀率为两位数时,实际GDP增长率5.99%, 即使名义增长率高达两位数字!即使是通胀率处在6—10之间的温和型通胀,虽然其实际GDP增长率均值为10.71%,但去掉经济增长惯性因素不过为7%,这比起通胀率处于2—6之间的平均增长率8.75%也要较低一些,而且考虑到经济增长惯性因素实际平均值应为9.94%。并且随着通胀时间的持续,经济一般都要经历进一步的恶化。在通胀期间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例如89年GDP增长值为-4.01%,这会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由于市场处于热销之中,许多质劣价高的商品趁机充斥市场,使消费者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其次通货膨胀使社会财富无序地重新再分配。出现通货膨胀之后,最大的收益者莫过于政府。因为用来衡量人民财富多寡的货币仅仅是名义上的,只有去除价格因素的实际货币持有量才是有意义的。然而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之后,无形之中向全社会征收了“铸币税”,且货币贬值是价值衡量标准方面的“缺尺少秤”,人民的货币收入和货币持有量就被中央政府偷去一块,这是极不公平的!另外,由于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许多经济合同的执行双方在利益分配上未经协商就重新分配,供货方吃亏,定货方净赚;借者亏损,贷者有利。而这些借、贷者,供货方、定货方也同时在社会上扮演着其他角色,于是很难判断究竟谁是通胀的受益者。这无疑会使社会上心态产生不平衡,在超级通胀期间甚至会出现社会动荡,这时无疑全社会都是通胀的受害者。

此外通胀还会给政府带来压力等等危害。

(二)通货紧缩的危害

相对通胀而言通缩也同样让政府头疼,但它们对经济产生的压力重点还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通缩所造成的危害在于使失业率激增,造成社会悲观情绪蔓延,往往左右了政府正常的经济政策。从世界各国来看,失业率增高给在任的政府带来的压力通常大于通胀,很少有政府能够抵住就业的压力而一如既往的执行各项经济政策。就我国目前而言,前几年一度视为极为成功的经济“软着陆”所执行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改为“适当”。(而在多方压力下实际上已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笔者并不是不同意实行一下“适当”的货币政策,只是认为这样迫于经济的压力而实行的松松紧紧的货币政策实在有百害无一利。本人十分赞同丁鹄先生援引徐诺金博士的观点“中央银行应有两个观点:其一、货币观点,即认清货币是价值标准,力求其本身价值稳定;其二、资金观点,即尽力帮助整个金融界融通资金,并保证其流动通畅。二者无根本矛盾,而货币观点又是第一位的。”(见《中国金融文库》第一卷495页。)

85 86 87 88 89 90 91

GDP 13.5

8.811.6

11.3

4.13.8 9.2

GCPI 9.3

6.5 7.3

18.8183.1 3.4

NGDP 14.4

6.869.28

5.04 -4.01 6.3912.72

92 93 94 95 96 97

GDP 14.2

13.51310.59.6

8.8

GCPI 6.4

14.72417.18.3

2.8

NGDP 15.81 13.36 8.79

6.807.19 7.15

表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其次,通缩使社会生产原料、资本闲置、拉大潜在发展能力与实际发展能力之间的差距。通缩使失业人口增多、导致社会生产能力闲置,并且随价格跌幅不断加深使民间投资者价格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全社会原料、劳动力和资本不能全部有效运转,拉大了潜在发展能力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可以从国内信贷同期比增长率看出一点端倪。95年—99年,数值依次为:23.7%、24.5%、12.8%、9.97%、8.33%。

另外通货紧缩也会引起财富的社会分配,早期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89年曾指出温和的通货紧缩在名义工资确定的情况下使分配更有利于工人阶层。但严重的通货紧缩必然给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它也会使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甚至倒退,本世纪20、30年代全球性货币紧缩就是证明。

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政策之比较

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所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的非均衡,因此都需要运用灵活的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使总量经济恢复均衡状态。只是根据不同的产生原因,调节手段不同。

第一、治理通胀一般采取以下方法:

(1)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 因为通胀一般总能归结到货币现象,所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是首选制胀政策。

(2)紧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降低政府支出, 从而达到减少总需求的目的。

(3)提高利率。使居民的储蓄得以保值从而降低消费欲望, 同时提高企业借款成本,制止投资热潮引发的全社会总需求增大。

另外还有实行价格、工资管制,提高社会生产能力以满足需求等等。

第二、通货紧缩治理手段也与反通胀类似,也同样依靠财政、货币政策等等。只是针对我国目前特殊情况的通缩,笔者认为应当实行以下治理政策。

(1)不宜在货币供给量不降反增的背景下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例如:央行7次大幅降息、取消贷款限额控制、 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等等。就笔者看来,这在我国货币供给量不降反增的背景下,无疑为经济复苏后埋下了通胀进而滞胀的祸根。

(2)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利用西部大开发刺激内需。 发行国债以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拉动总需求的同时满足居民向更高层次消费的需求转变。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 抑制价格继续下跌,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稳定支出的高预期,提高消费倾向进而提高货币流通性。

(4)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和继续压缩高耗低效产业, 满足居民向更高层次消费的需求转变。加强住房贷款、教育贷款的宣传力度,改变人民的传统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旅游业尤其是落后地区,即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又可以做好招商引资的宣传工作,一石双鸟,为产业输出、升级换代做好基础工作。

(5)国家应积极引导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企业向境外输出, 同时积极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

(6)积极抓住国际经济环境好转的机会, 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加就业减轻政府负担,例如:纺织、煤炭行业。

通过以上通胀、通缩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较清晰的轮廓。今后针对不同的成因采取不同的反通胀、反通缩的经济政策。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通缩不是简单的通胀对立面,两者无论从成因还是危害都有各自的特点,采取经济政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防止从一个误区步入另一个误区。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治理通缩应将重点放在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稳定性支出的高预期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不应再加大货币供给量;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要谨防通缩之后产生通胀,进入两者交替出现的误区。

*此课题为天津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研究成果一

标签:;  ;  ;  ;  ;  ;  ;  ;  ;  ;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_总需求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