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环境保护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与不断高涨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都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迫切需要发展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贸易发展的同时要承担惨重的环境代价。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成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日益关注的重大课题。
国际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基本认识,并依此提出三种相关理论假设。
(一)“环境竟次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剧”的发生过程,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遭受竞争损害,国家之间会竞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应当说,该观点与目前的现状是相悖的。因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目前实施的环境标准比过去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该理论所描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情形会经常发生。
(二)“污染避难所假说”,亦称为“产业转移假说”
该理论与环境竟次理论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侧重点不同。其基本逻辑为: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国家间存在着自由的贸易,那么,实行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由于其外部性内部化的差异,而使该国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相对要低。这种由成本差异所产生的“拉力”,无疑会吸引国外的企业到该国安家落户,尤其是对于环境敏感型产业(企业)和那些“自由自在”(Footloose)的企业,这种影响会更加强烈。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相对来说要低于发达国家,依据该假说的推论,发展中国家也就因此变为世界污染和污染产业的“避难所”。但是,Ulph等人也认为,环境标准的高低并不是工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劳动力成本、税收、运输费用、初级原材料的可利用性和市场准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波特假说”
与前两种观点不同,波特等人认为,短期来看,实施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确实会使企业的成本有所提高,并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但是,长期意义上,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大大提高。Van Beers和Van Den Bergh认为,即使出现相关产品的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现象,政府仍可以通过干预措施加以协调解决。比如,对重污染产业实施补贴,对进口商品实施限制。环境条件改善后,当地居民工作积极性会提高;再则,由于疾病的减少和工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所以,许多学者认为,这些积极因素的作用会大大抵消成本增加的不利影响。
上述三个基本理论,都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正在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那么,是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会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有多大?本文将通过建立一个环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实证检验中国环境保护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关系,并提出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相关建议。
二、我国不同污染程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近30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1989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为525.4亿美元,而至2004年已达5933.2亿美元,从改革开放初排名世界30余位一跃成为现在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在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许多不利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以传统的粗放型为主,因此我国的产业多为资源消耗型或污染密集型产业。受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和各种国际公约中环境条款的制约,我国以资源密集性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初级产品的竞争优势将逐渐削弱。
将目前我国10个不同污染程度的产业1992-2004年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各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并探寻各产业的污染强度与其国际竞争力之间的联系,确认是否重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或有下降趋势。依据赵细康2003年通过计算各产业污染排放强度大小对污染产业进行的分类,选取了4个重污染产业,按照污染排放强度由高到低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水泥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还选取了六个轻污染产业,它们按照污染排放强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医药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印刷业、塑料制品业。这些行业是我国出口的主要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用了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其中,EV[,ij]表示j国第i类商品的出口额。其中,分子表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占i类商品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分母为j国总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一般认为,如果RCA指数大于1,则说明j国家第i种商品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若RCA大于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本文是按照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标准来对行业进行分类的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纺织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两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其RCA指数都曾高达4以上,最弱的时候也能接近3,表明我国的竞争优势仍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两个产业的污染强度并不高;重污染产业中水泥制造业也表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RCA指数一直处于1.2-1.6的区间;其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较弱,除重污染产业中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有部分年份的RCA指数大于0.8之外,其它产业的RCA指数都小于0.8。从直观上可以得出产业污染强度的高低与其竞争力并未呈现出相对应的关系,虽然纺织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2个轻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高,但其它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印刷业4个轻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却很弱。另一方面,重污染产业中水泥制造业的竞争力也较强。
从RCA指数的变化趋势看,纺织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2个行业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滑趋势,特别是纺织业,从4.24一直降到了3以下,表明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渐消失;医药制造业也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表明我国的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急需加强;橡胶制品业和印刷业均表现为强劲的上升势头;塑料制品业则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重污染产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水泥制造业和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变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在经历了一段持续的下降后又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重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未如预料中那样呈现出必然的下降趋势,相反,有些重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在上升,而轻污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化也未呈现出规律性地变化。
三、我国的环境保护状况分析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专家合作完成,并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发布的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2005年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列第133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自然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化扩展速度由1994年前的每年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4年的每年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中等县。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9%,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我国有1/5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2004年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约2600万吨,居世界第一,酸雨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成,局部地区酸雨沉降污染严重。据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材料,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可见我国的水体、大气、土壤、植被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我国1991-2004年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
表1 不同污染程度产业的RCA指数
重污染产业 轻污染产业
造纸及纸
水泥
黑色金属冶炼
化工原料及医药
纺织业
皮革、毛皮橡胶
印刷业
塑料
制品业
制造业
及压延工业
化学品制造业 制造业 羽绒及制品业 制品业 制品业
19920.23 1.22
0.63 0.79
0.484.24
3.75
0.360.190.60
19930.31 1.58
0.41 0.85
0.434.23
3.96
0.410.260.72
19940.27 1.24
0.50 0.84
0.344.09
3.85
0.360.200.74
19950.30 1.47
1.23 0.97
0.343.72
4.00
0.450.210.72
19960.28 1.57
0.86 0.98
0.313.69
3.84
0.500.280.78
19970.31 1.53
0.89 0.92
0.273.54
3.77
0.510.380.84
19980.30 1.35
0.59 0.88
0.253.39
3.88
0.520.400.88
19990.27 1.39
0.53 0.88
0.203.45
3.91
0.610.420.83
20000.34 1.42
0.71 0.81
0.183.43
3.83
0.690.440.82
20010.33 1.50
0.45 0.81
0.143.21
3.69
0.670.430.80
20020.31 1.41
0.35 0.73
0.103.05
3.51
0.670.390.78
20030.32 1.30
0.35 0.67
0.082.88
3.31
0.590.350.70
20040.32 1.19
0.67 0.65
0.072.79
3.07
0.630.370.66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计算。HS1992中第50-62类归为纺织业类;第28、29、38类归为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第72类归为黑色金属及压延制造业。
图1 1991-2004年我国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图
图2 1991-2004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图
面临着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由9部环保专门法律、10多部自然资源法律、30多部环境法规,以及一系列规章、标准组成的法律体系,各地也制定了地方环境法规,基本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不断严格环境执法,开展执法专项行动,关闭了数万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颁布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依法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工业产品的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各级政府对环保的投入不断增加。1997-2004年,仅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就累计达到8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1.4%。还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实施天然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8%,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14.8%。
图3 2001-2005年“三废”处理情况
图4 1991-2004年各废气处理指标
由图3、4可看出,我国“三废”排放达标率和综合利用率都有显著增加,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的去除量也都逐年上升。
可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未来5~15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环境资源将面临更大压力,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上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表2 各产业的1992-2004年的ERSI
轻污染产业 重污染产业
纺织业ERS 皮毛ERS 印刷ERS 医药ERS 橡胶ERS 塑料ERS 造纸ERS 化工ERS
19913.9524
4.4308
3.9755
3.9853
3.9982
4.0823
3.9960
4.0019
19925.8889
5.8175
3.6727
6.1357
7.4951
4.0593
5.1325
6.2021
19934.7186
3.7309
3.2171
5.9597
5.1793.7499
4.6864
6.2468
19944.3427
6.6953
4.0229
5.1714
4.9141
6.6115
4.3484
6.2017
19953.8803
5.3166
3.4279
4.2014
5.2517
5.5631
4.7084
5.1874
19963.1649
2.8539
5.2737
4.4634.9186
8.6457
6.6844.607
19972.6042
1.3776
9.2068
4.7588
3.4601
2.7777
3.4616
3.373
19982.6581
1.1806
5.7676
2.7721
3.4737
2.9949
2.8615
3.3479
19992.9769
1.4284
2.5441
3.6952
4.1011
2.8262
3.2663.2677
20003.1916
1.0348
6.7433
2.6155
3.1476
2.2654
3.2594
2.6411
20013.3609
1.8714
3.1079
4.0273
3.1543
4.6958
3.6627
2.8673
20023.3357
2.1985
1.1354
2.4116
2.9877
1.7851
3.9343
3.0844
20033.1689
16.7075 2.2728
2.8219
2.1748
2.4216
3.4133
2.5713
20048.0896
7.3872
1.2896
2.7751.7186
4.6742.5292.4266
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是从企业、产业和国家水平三个层次展开的。但由于不同层次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和测量指标不同,无法进行类推。笔者认为国家层次过于宏观,难以把握,而企业层次又过于微观,所以本文将从产业层次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本文的环境保护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由一个目标层(ERS综合指数)、3个评价指标层(废水、废气、废渣)目标层和4个单项指标层构成。其中,废水由废水排放达标量考核,废气由烟尘去除量和粉尘去除量两个指标考核,废渣则由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考核(以单位产值计量)。为了消除这4个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笔者对这4个指标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的方法为:
其中Y[,i]为指标X[,i]标准化后的值,为指标X[,i]在观察期间,即1992-2004年间的平均值。将4个标准化后的指标加总,则得到一个ERSI(产业环境保护强度指数)。
ERSI=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标准化值+单位产值烟尘去除量标准化值+单位产值粉尘去除量标准化值+单位产值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标准化值。
五、数据来源及实证检验结果
本文是根据1992-200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提供的分行业的数据来计算环境保护强度指数ERSI的。统计的企业数大约在7万家左右,每年的差距不大,故并不影响前后年份的对比分析。
受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对环境保护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只选取了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8大行业进行考察,将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印刷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及塑料制品业划分为轻污染产业,将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划分为重污染产业。
表2是计算出来的各产业的1992-2004年的ERSI。
运用Eviews软件,得出各行业的RCA与ERS的相关系数见表3。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保护强度的大小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之间并未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虽然重污染产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随着环境保护强度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有所降低,但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这些轻污染产业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并且,在环境保护强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重污染产业中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有所提高。这说明,环境保护因素不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实施较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并不必然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表3 各行业RCA与ERS相关系数
产业相关系数
纺织业
0.027852
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0.557689
重污染 印刷业
0.101433
产业
医药制造业
0.880909
橡胶制造业 -0.799746
塑料制造业 -0.223689
轻污染 造纸及纸制品业 -0.505174
产业
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
0.418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