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背俞穴辨证针刺治疗失眠58例论文_李汶阳1,俞美谷2

 (1昌吉州中医医院针灸科 新疆昌吉 831100)

(2昌吉榆树沟镇卫生院 新疆昌吉 831100)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结合背俞穴辨证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58例失眠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5组,在腹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选背俞穴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失眠的疗效。结果:58例失眠患者中,痊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38%。结论:腹针结合背俞穴辨证针刺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针;背俞穴;失眠;辨证选穴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285-02

失眠症状不一,或难以入寐,甚至彻夜不寐,或有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失眠越来越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常见病之一,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独特优势,笔者采用腹针结合背俞穴辨证针刺治疗失眠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病例均为昌吉州中医医院针灸科2012年1月至2015 年10月的失眠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38例;年龄23~75岁,病程0.25~5年。

1.2 诊断标准[1]

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则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失眠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75 岁。③能够接受针刺治疗者。④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 2 周以上。

1.4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它精神疾病者。②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③过敏体质。④药物引起失眠者。

1.5 中医分型标准[2]

肝火扰心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弦,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脾两虚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心肾不交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胆气虚证: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1.6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腹针治疗,处方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腹四关(双滑肉门、双外陵深刺) 、商曲双(中刺)、气旁双、气穴双(浅刺)[3],予TDP治疗仪照射腹部,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每疗程间休息2日。

背俞穴辨证针刺治疗:

痰热扰心证:心俞、脾俞穴。操作要点:患者取俯卧位,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毫针斜刺0.5~0.8寸,针刺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每疗程间休息2日。

肝火扰心证:肝俞、心俞穴。操作要点同上。

心肾不交证:心俞、肾俞穴。操作要点同上。

心脾两虚证:心俞、脾俞穴。操作要点:患者俯卧位,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毫针斜刺0.5~0.8寸,针刺得气后用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每疗程间休息2日。

心胆气虚证:心俞、胆俞穴。操作要点同上。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者;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者;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者;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者。

2.结果

58例患者中痊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38%。

3.讨论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暝”、“不得眠”,《难经》称为“不寐”。至明代张景岳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景岳全书?不寐?论治》曰:“不寐证虽病有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在治疗上则提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特定穴位,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病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皆属于“无邪而不寐者”,属虚证,针刺宜用补法,以养为主。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肾不交证属于“有邪而不寐者”,属实证,针刺宜用泻法以“去其邪”。薄智云腹针疗法[3]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以神阙布气假设为核心的一个微针系统,认为人腹部不仅有一个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还有一个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在腹部八廓定位中,中脘为火为离主心,关元为水为坎主肾,气海为气之海,中脘、下脘有理中焦、调升降之功效,针刺引气归元穴组可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使人体处于稳态;腹四关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之功效,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因此将腹针作为治疗失眠基础方,配合背俞穴进行辨证补泻,以调气血、和阴阳,达到脏腑之气通利顺畅,阴阳平和而达到神安入眠。经临床观察,采用腹针结合背俞穴辨证针刺的治疗失眠的方法,疗效显著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薄智云.腹针疗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论文作者:李汶阳1,俞美谷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  ;  ;  ;  ;  ;  ;  ;  

腹针结合背俞穴辨证针刺治疗失眠58例论文_李汶阳1,俞美谷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