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人民医院骨科 湖北宜昌 444298
摘要:目的:探讨将CT引导微创术式应用于脊柱疾病诊治中的切口感染预防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进入我院接受诊治的82例脊柱疾病患者分为2组,均行CT针对,在治疗上,对照组(n=41)、观察组(n=41)分别行切开手术、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诊治效果及术后伤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76%、56.10%,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显著更低(P<0.05);比较术后VA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柱疾病患者行CT引导下微创手术技术检查,可更好获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在治疗方面,CT引导下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安全性更好,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更低。
关键词:脊柱疾病;CT检查;微创手术技术;切口感染
脊柱疾病为临床诊治中一种常见疾病类型。该类患者病情往往严重且复杂。所以,临床上须对该类患者开展及时、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防止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延误病情恢复,使患者出现瘫痪,甚或死亡[1]。目前已有临床资料表明,将CT检查应用于脊柱疾病诊断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CT引导下微创手术技术应用于脊柱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价值,现作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82例于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脊柱疾病患者作为对象。纳入标准:无手术禁忌症者,无心、肝、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诊治过程中临床资料保存完整且有效者。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保存无完整者,有既往脊柱感染性疾病或出现过术后切口感染者。按照术式的不同将纳入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均为41例。对照组性别:男23例,女18例;年龄:31~75岁,平均(47.4±2.5)岁,均传统切开手术治疗。观察组性别:男25例,女16例;年龄:30~74岁,平均(48.3±2.1)岁,其中,27例行诊断性手术,14例行治疗性手术。两组在患者年龄、病情等方面对比上,差别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2组均行CT扫描对病情进行诊断。观察组给予CT引导下微创手术技术诊治。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作为根据,CT下明确病变椎体,行薄层扫描,对椎体与椎弓根二者间关系进行仔细分析,选择合理入路途径。患者保持俯卧位,行局麻。27例行诊断性手术:手术所用工具为组织活检环钻、取瘤钳、套管。取样前,先使用负压吸取、活检环钻取样两种方法。获取标本量过少时再行进套管取瘤钳钳取。14例行治疗性手术:骶神经根囊肿者治疗中,选用穿刺锥于病变椎板行穿刺,以术前已经设计好的角度作为根据,实施椎板的深度穿透,行CT扫描,明确穿刺针是否已经与囊肿接近、穿刺位置是否准确。然后再经空心穿刺锥内将腰穿针直接刺入囊肿。以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囊肿体积作为根据,合理注入生物蛋白胶,将用量控制在10~15ml范围内。多发囊肿者可分次或同时治疗。通常仅需对有症状侧囊肿行处理。脊柱结核病灶存在脓肿者,行CT引导下经皮病灶清除术以及置管灌注冲洗术进行治疗。无脓液者施予病灶清除术进行治疗。完成手术后,将细硅胶管置入病灶内,行注药治疗。对照组根据CT检查结果,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行传统切开手术治疗,严重按照术式实施原则行相关操作。
1.3指标判定标准
切口感染判定标准:本研究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作为参照,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判定。(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指的是感染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且感染仅发生于切口涉及皮下组织、皮肤,同时有如下两种情况之一:①由医师确诊为表浅切口感染。②表浅切口出现明显热痛、红肿症状,或者有明显脓性分泌物。(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指的是有植入物情况下,于术后12个月内切口涉及深部软组织感染,无植入物情况下,于术后1个月内出现深部软组织感染,且出现如下情形之一:①切口深部有脓液流出,或穿刺可抽到脓液;②打开切口可见脓性分泌物存在,或患者体温超过38℃,有局部压痛或疼痛;③影像学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手术再次探查均可见深部切口脓肿,或者存在其他感染证据;④医师确诊为深部切口感染。
疼痛程度判定:选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满意度评估:选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评估患者对诊治效果的满意度程度,0~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越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软件作为工具,对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对比行t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对比行χ2处理;以P<0.05表示对比差别有显著性。
2.结果
2.1诊断结果及术后疼痛程度对比
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2组首次确诊率均较高于,组间差异对比无显著性(P>0.05);术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平均VAS评分显著更低(P<0.05),见表1。
2.2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56.10%,组间差别对比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临床数据显示,近年来,脊柱疾病患者数量表现出递增趋势[3]。该病发生后,及时诊断,明确病情,及时选择合理术式对患者行治疗,对治疗有效性的提高,预后效果的改善均极为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对脊柱疾病患者行细胞学诊断,该种诊断方式具有创伤轻微的优点,但获取的标本量相对较少,因此诊断诊断率受到一定影响[4]。因此有病加强对脊柱疾病有效性更高的诊断、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CT引导下行脊柱疾病诊断,结合套管、环钻、取瘤钳诸多中方法,检查过程中能够精准进入目标区域,然后行病变组织取样,增加标本取样数量。这样可保证在常规染色未能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诊断的情况下,还有足量的样本继续行免疫组化检查,进而能够促进非特异诊断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提高脊柱疾病病理检查的准确率[5]。Nicholas B[6]等研究显示,将CT引导下手术技术应用于脊柱疾病诊断中,首次的确诊率可接近100%。
综上所述,选用CT引导下微创术式对脊柱疾病患者行诊治,且在诊治过程中严格、规范执行无菌操作,可有效预防或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提高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马晓生,郑超君,姜雷,等.柱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早期判断[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12(11):650-651.
[2]徐海丽,倪乐丹,叶芊芊,等.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9(01):88-89.
[3]Melike Guryildirim,Miral D.Jhaveri.Isolate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After Spinal Surgery[J].Clinical Imaging,2016,04(12):106-107.
[4]李柘黄,许南方,刘忠军,等.稀碘伏溶液浸泡术野对降低术后脊柱手术切口感染风险的效果[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15(03):396-397.
[5]马振江,赵杰,娄伟刚,等.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论文作者:周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切口论文; 脊柱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疾病论文; 囊肿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