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实践呼唤现代情报学理论--评“现代情报学理论”_情报学论文

现代信息实践呼唤现代情报学理论--评“现代情报学理论”_情报学论文

现代情报实践呼唤现代情报学理论——评《现代情报学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It's pointed out that Modern InformationScienceTheory is the product of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in which moder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calls for moderninformation science.Several viewpoints with individualcharacters in the book are enumerated.

Keyword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system/Book review

我国科技情报事业从1956年创业至今,已经历了40来个年头、几个不同的历史实践阶段。情报实践呼唤情报科学,情报科学随着情报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广大科技情报理论工作者,饱尝了事业发展中的风风雨雨,体验了情报学研究中的酸甜苦辣。

现在,大家都在思考,我们的情报行当应当如何跨世纪?又如何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结实践经验、把握自身规律、深化情报学理论研究、加快情报学学科建设、不断开创科技情报工作的新局面,是全国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共同的心愿,一致的心声。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现代情报学理论》出版了。该书力图把握“现代”的视野,从理论联系实际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对现代情报学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论述,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见解。

1 情报实践呼唤情报科学

不同情报实践阶段,呼唤出不同的情报学著作。《现代情报学理论》的问世,是现代社会情报实践的产物。

1.1 在建业后的最初10年,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取得了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显示了我国情报学的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我国的情报学术研究气氛十分活跃,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的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严怡民教授于1983年主编的《情报学概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时情报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

1.2 进入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情报事业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崭新发展阶段,情报学的理论研究工作随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硕果累累。严怡民教授编著,并在1988年出版的《情报系统管理》,尤其是1992年出版的《情报学研究导论》,对世界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情报学研究进展和现状,以及我国今后所面临的研究任务,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是同期众多情报学“导论”或“概论”群中的重要著作,受到情报界的瞩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自1992年8月以来,我国的信息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实践向情报学界提出了许多严肃而又深刻的理论问题。我国的情报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彷徨、徘徊、游离、变革、发展的“世纪之交”时期,情势极其“混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严怡民教授等著的《现代情报学理论》应运而生。该书力图以新的思路和更为广阔的视野,深化情报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迎接现代社会实践对情报学研究所提出的挑战。该书的出版,是我国情报学的研究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研读该书,有如在茫茫而又浑浊的情报学研究气氛中,给人以清新而又沉思之感。

2 鲜明的个性和思路

从总体上看,《现代情报学理论》的思路清新、清晰,具有鲜明的个性,许多方面令人颇有所思,其中某些观点具有新颖性。

2.1 当前情报界遇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情报这个行当,经过了40余年的发展,现在还得要重新思考:作为工作,我们情报这个行当究竟以什么样的面貌和形态在社会上存在?改头换面也好,不改头换面也好,其工作对象到底是什么?系统建设,是建设情报系统还是建设信息系统?指导我们这个行当发展的理论,阐明其自身社会形象的科学,是情报科学、情报学,还是信息科学、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咨询学?还是……如若情报工作、情报系统和情报学都没有了,就按“没有”的基点去实践;如若还有,就按“还有”的基点去实践。《现代情报学理论》没有随波逐流,认为“情报学虽处于前科学时期,且面临一些暂时的困难,但情报学终将会战胜困难而成为一门科学”,“情报学也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暂且不去评述作者们的这一基本立论是否成立,仅就其能够在1996年还能在“书”中,而不是在论文中,理直气壮地提出这样的看法,就充分表明了作者们在治学上的勇气。

2.2 关于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把情报学的研究视野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或科学领域,仅仅把情报学视为研究科技情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而本书作者明确地提出:“情报学的研究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大情报观为指导,既要研究科技情报,也要研究社会其它领域的情报”。就是说,情报学不是某个部门的情报学,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全方位地研究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情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与此同时,作者还提出以“大过程”和“混沌”的广阔视野,来研究和分析情报现象和情报过程。在以上思路导引下,作者在具体构筑阐述现代情报学的研究体系时,也就没有按照传统把重点放在业务工作环节的研究上,而是放在了广泛的社会性信息的交流过程和规律上。仔细回味这样的一种观点,不免发人深省,使人再度感到研究情报学的厚味和醇香。

2.3 进入80年代,科技情报的客观环境和系统内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以及多元信息业的振兴,科技情报工作步履艰难,遇到了一些事关能否继续生存的严酷问题,尤其是结构问题与机制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同《情报学概论》、《情报学研究导论》相比,《现代情报学理论》增加了《信息产业的结构与发展战略》、《社会经济信息化》两个章节。研读这两章可以看出,作者们力图从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入手,考察信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对情报系统在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新观念、新问题,进行新的概括和探索。例如,“信息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外向型经济与信息化”等章节中的诸多观点就颇具新意。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表明了我们的情报学基本理论研究的确是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4 关于情报学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回顾了我国情报学研究历史后,深刻地指出:“情报学理论落后于实践,与过去这种重外轻内、不注意结合实际的研究倾向不无关系”。应该说,作者们对我国情报学研究的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是对我国情报学发展研究的“自我激励”和“自我鞭策”。同时,作者还认为,今后“应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有关我国情报信息事业的发展上,多研究些实际问题,更有时代紧迫感,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科学传统,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一般而言,高等学校的研究人员,比较偏爱理论,而《现代情报学理论》的作者们,却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方面,切中时弊,从信息时代给情报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的高度,呼吁实践,强调从社会实践中深化情报学的理论研究,这表明了作者们在看到情报学研究与发展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阻力的同时,也对情报学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充满了信心。

2.5 情报交流学派是研究情报学诸流派中的一支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在研究方法上,过去大多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按照作者的本意,本书对情报交流过程给予了较大篇幅,整整用了两个章节。一章是“信息交流”与“栈”理论,另一章是“情报信息交流中的对数变换”。借鉴国外学者的思路,广证博引,把“栈”理论和对数变换理论用于阐述交流过程,突破了以往专注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揉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也表明作者们对情报现象和情报交流的认识,以及对其的研究,从内容到方法,朝“现代情报学”的方向又深化了一大步。

《现代情报学理论》以新的视野、新的起点、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正视并迎接了现代情报工作的现实实践对情报学研究所提出的挑战,它必将对促进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情报学的发展研究,深化情报学基础理论,起到积极的理论导向作用。

最后也要指出,《现代情报学理论》是学术著作,而不是论文集,因此在总体构思上对其应该有着严格的期望。可能是该书乃由严怡民教授携他的一些博士生分别撰写的,在仔细推敲之后,可以发现,个别地方显得尚不够和谐。例如论述树立“大情报观”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时,第一章和第二章对其的评价在程度上就有所不同。

标签:;  

现代信息实践呼唤现代情报学理论--评“现代情报学理论”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