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降临》是一部少有的以语言为核心的科幻电影,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电影中并没有多少传统科幻的“大制作”,而是以一种作者自创的外星文字“七文”作为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是以语言学视角来浅析非线性拼写的七文,阐述其应具有的特征,并从此出发,批评电影对其的表达。
关键词:非线性拼写;七文;《降临》
一、“七文”的象形特征
影片主要叙述了”七文“的的三个特征:书写与口语没有关联、会意象形语标文字、非线性拼写。其中,第一、二点特征其实对于人类思维是非常好理解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具象化的例子。
其一,书写与口语没有关联,影片对此的解释是”七肢桶“认为口语与文字渠道表达相同的意义是一种浪费,因此不同渠道承载不同意义才能表达更多信息。这是将”七文“完全置于一个高于人类语言体系的位置进行的解答,这样理解起来未免太过抽象。从人类语言的角度来阐释,世界文字可分为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表音文字重视文字语音与意义的关系,字形会随语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书面语和口语能保持一致,例如英语。但表意文字重视文字字形和意义之间的联系,字形和语音之间关系松散,因此书面语与口语能够分离。例如汉语,严格说来,现代汉字是一种兼表意音的语素文字,并不能完全作为”七文“书面语与口语分离的参照,但是从汉语的发展历史来看,的确有一段时期内,书面文言文与口语产生了较大的分离,到了晚清甚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尽管产生原因不同,但是也客观表明书面语与口语分离其实是语言诞生与发展的常态,不足为奇,至于会意象形语标文字更是能在汉语的会意、象形字和埃及楔形字中找到参照。
二、非线性拼写的“七文”
真正能引起语言学家注意的是“七文”的“非线性拼写”特点。在目前所有已知的人类语言中,线条性是基础特性之一。“语言符号在使用中呈现线性排列,以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按照时间(先后)的次序一个跟着一个出现,是单向的,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由规则支配,规则对社会成员有强制性。所以,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
而人类的语言之所以有线条性,正是由于人类思维的特点,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按照思维所组织的顺序进行表达,因此语言的表达往往根据时间的先后次序形成一定的因果关系,“时间”就是语言唯一的“轴”,这也正是“线条性”的由来。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是“非线条性”的呢?一般的理解是“平面性”或“空间性”,即“多轴”。事实上,影片在表现这种非线性文字时出现了硬伤,那就是将非线性语言等同于平面文字,大量着墨于对各个环形“七文”的破译,对观者的理解和研究造成了误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女主人公最后通过“组装”七文与七肢桶进行交流,让人觉得七文其实并没有突破“连词成句”的模式,只是环形可以塞入无数组件而使其信息量比人类语言大得多。我们甚至可以将一个环形等同于人类语言的一个或几个句子来理解。
这是因为影片对语言的另一重要因素——符号的排列方式的阐述一笔带过,甚至没有任何较为仔细的分析。七文的排列方式,仅仅通过科学家伊恩一张一闪而过的三维图表现,而对女主人公与外星人交流的过程也让我们对七文产生了一种“可破译”、“可想象”的失望感。为什么符号的排列方式比符号本身更为重要?因为七文符号本身的特点——会意象形语标文字对于人类而言是具体已知的,并非新的概念范畴,相比人类文字只有信息量的变化而非本质区别。但是“非线性”的颠覆性其实恰恰体现在排列上,从电影中我们只能模糊的得出结论:七文是按照某种三维形式排列,而时间并非它们文字排列的唯一一轴,甚至不是“轴”,正是因为这种“多轴”,在下笔之前,七肢桶所思考的是“语图”甚至“语空间”的布局,而非“语序”的单向排列。从这一角度看,即使是最优秀汉语书写者也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这也给人类的理解与想象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由“非线性”引发的问题
整个故事在语言学上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非线性”本身,因为人类自己很难创造出非线条性的文字。关键在于由“非线性”所引发的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人类究竟能不能理解“非线性文字”?《降临》这个故事为了给予这个问题肯定的回答,预设了大量的条件:首先,女主人公是理论过硬、经验丰富的语言学专家;其次,“七肢桶”是耐心且毫无保留的语言展示者;最后,影片用多线索、非时间性的叙事模糊了焦点。但是作为一名语言学研究者,这个问题不能被忽略。
一种语言必然符合一种生物的思维特点。在《降临》中,“七肢桶”是一种无视时间的生物,它们的思维无因无果,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同步并举,并以“目的论”来解释它们。但是无论做多少阐述,我们其实都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更遑论以这样的思维去理解他们的语言。人类的思维无法摆脱因果律,发展出的是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这两者的思维几乎不存在任何相同的特征。
思维和语言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理解一种“异质”的文字首先要在思维上产生质变,跳脱出人类思维的桎梏。而影片模糊了这一途径,以路易斯获得“预知”能力来解释。实际上,这并没有解答究竟是路易斯的思维出现了质变从而破译出“七文”,还是破译“七文”带来了思维的质变?或者说,“预知”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突破时间的能力,如果人类不掌握这种能力,那么能理解相应的语言吗?可以说,正因为作者本人也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因而将一部以语言学为核心的科幻电影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将观看者引导到对命运的思考上来,淡化这种语言和思维的矛盾性。
因此,单从语言学角度看,跨越人类思维的模式去理解一种异质的、更高级的语言似乎并不能成立,一旦某种语言现象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范畴,那么它将对人类的思维竖起巨大的屏障。
论文作者:韦易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语言论文; 人类论文; 思维论文; 文字论文; 语言学论文; 符号论文; 口语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