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查发现,新时期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普遍强烈,但公共文化活动的类型、活动内容等供需失衡明显,活动的告知渠道狭窄、方式陈旧。为此,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表达与参与机制,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弹性供给,拓展文化活动信息告知渠道,很有必要。
关键词:文化需求;文化供给;供需对接
新时期,随着我国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问题的日益凸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无缝对接,成了新时期公共文化领域的一道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吕方认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必须逐步实现由政府供给导向到群众文化需求导向的转变,有步骤地建立起公共文化需求表达、选择和评估机制[1];通过数据分析,吴理财教授认为,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人们的文化需求基本趋同,但在城乡之间,人们的文化需求与日常文化生活却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异[2];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唐娟莉、朱玉春等提出了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的观念[3]。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1.群众文化需求状况与个体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相关。
2.公共文化供需状况与文化活动类型、文化活动内容以及活动信息告知方式相关。
3.当前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待平衡。
为有效地检验这些假设,2017年6月至2018年上半年,课题组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对重庆市大渡口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调查结果中选取几个变量进行分析。
一、总体描述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60份,问卷回收率为81.25%,其中有效问卷达到218份,问卷调查涉及大渡口区的“五街三镇”(即新山村街道、跃进村街道、九宫庙街道、茄子溪街道、春晖路街道、八桥镇、建胜镇、跳磴镇)。此次调查问卷在区域之间的发放比例,参照社会研究问卷抽样惯例,即根据本区域的人口总量,结合样本总量进行同比分配。对于城乡问卷的发放比例,我们采取同样的分配方法,问卷发放符合调研要求和客观实际。
二、文化产品的供需状况
(一)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强烈
总体来看,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普遍强烈。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大多数受访者(71.7%)对参加文化活动“有兴趣”,但仍有13.1%的群众选择了
“没有兴趣”选项,还有15.2%的群众说不清楚自己是否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多数群众都对文化活动有着较强的参与欲;少部分群众参与欲不强;同时,调查还发现,群众自发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的意愿较为强烈。
女性对文化活动的兴趣明显高于男性。选择“有兴趣”选项的女性多于男性15.3%。在参加文化活动“没有兴趣”和“说不清是否有兴趣”的选项上,选填的女性少于男性,但数量差距不大,均在4个百分点以内。
老、少年群体对文化活动的兴趣高于中年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大多有兴趣参加文化活动:在青少年群众中,87.5%的受访者表示对参加艺术活动“有兴趣”,没有人对参加文化活动“没有兴趣”;在中年群体中,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对参加艺术活动“有兴趣”;在老年群体中,近九成的人对参加艺术活动“感兴趣”,少数人选择了“说不清”选项。这表明,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参与意愿相对强烈,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受众。
大多数职业群体对参与文化活动兴趣浓厚。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学生群体(84.1%)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群体(79.3%)的兴趣度最高,而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以及下岗、退休、待业人员所表现出的兴趣大致相当。需要注意的是,个
体工商户对参加艺术活动的兴趣相对较低——有47.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27.1%的人表示“说不清”,仅有25.6%的人表示对参加艺术活动“感兴趣”。
(二)文化活动类型供需不平衡
据调查,当前,在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政府的刚性供给与群众的文化弹性需求不够平衡,原因在于:文化机构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或活动与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不够紧密,主要体现为:就活动类型而言,文化机构举办的文化活动类型与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类型不够匹配;就活动内容而言,虽然政府供给与群众需求大致相同,但个别文化活动的内容与群众的日常生活仍有一定的“距离”;就活动信息告知方式而言,传统媒体的运用较多,新媒体的使用不够及时,文化活动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文化活动类型方面,群众普遍对表演艺术类活动(40.4%)、视觉艺术类活动(19.5%)、语言艺术类活动(18.6%)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其中,群众对以音乐舞蹈为主的表演艺术类活动最为喜爱,但对造型艺术类活动兴趣不高(仅占2.9%)。将其对比文化机构举办的活动可知:虽然文化机构提供的表演艺术类活动占比最高,但仍低于群众实际需求;相反,政府提供的造型艺术类、视听艺术类以及综合艺术类活动明显供大于求,其中视听艺术类活动的供给居然超出了群众需求的10.3%。
由此可见,文化机构应该适当增加对表演艺术类、视觉艺术类和语言艺术类活动的供给,同时适度减少综合艺术类和造型艺术类活动的供给。需要指出的是,对视听艺术活动的减少幅度应通过建立民众需求反馈和群众意见征询制度来确定,了解群众对电视电影节目的偏好,努力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节目,提高对视听艺术类活动供给的有效性。
(三)文化活动内容供需不够匹配
调查发现,在文化活动内容方面,群众对健康养生类活动的兴趣最为浓厚(36.2%),其次是文学艺术类活动(21%)。除“其他”活动外,群众对创业就业类活动的喜爱程度最低,仅为8.5%。相比之下,文化机构开展活动的内容差异明显:创业就业类活动、专业知识类活动等的供给大于群众需求;其中创业就业类活动供过于求的程度最高,达到9.1%;相反,文化机构对健康养生类、人生规划类、时事热点类以及文学艺术类活动的供给不足。
总的来说,在文化活动内容方面,政府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的差异相对较小,文化机构应迎合广大群众需求,有意识地增加健康养生类、人生规划类、文学艺术类,特别是时事热点类文化活动的供给,同时适当地减少创业就业类、专业知识类和其他类活动的供给。
(四)文化活动信息告知方式尚待与时俱进
除了文化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外,文化活动信息告知方式也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所得的数据,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基层文化活动信息告知方式的现状:从需求方
来看,30.4%的群众希望政府部门通过“微信、微博、QQ、短信”等新媒体方式告知文化活动信息,28.7%的群众希望通过“在居民区粘贴栏张贴海报”获得文化活动信息,除“其他”选项外,“由居委会负责人通知”是最不受欢迎的告知方式。从供给方来看,“在居民区粘贴栏张贴海报”仍是使用最多的传统告知方式(48.6%),其次是“在当地广场张贴海报”(17.3%),除“其他”选项外,“在文化场馆张贴海报”是政府部门最少使用的告知方式。
显然,在告知方式上,政府供给和群众需求在“微信、微博、QQ、短信”和“在居民区粘贴栏张贴海报”这两种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特别是“微信、微博、QQ、短信”的供需失衡程度较高,达到19.9%。为此,政府部门应增加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同时,为给社区的老年群体提供便利,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在居民区张贴海报”的传统方式,在新旧告知方式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大多群众具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浓厚兴趣,群众参与兴趣的强弱与群众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相关,主要表现为:女性群体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显著高于男性群体、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显著高于中年群体、学生群体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最高,而个体工商户对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兴趣相对较低。
2.在文化活动类型、活动内容以及活动信息告知方式上,政府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失衡明显,主要表现为:表演艺术类、视觉艺术类和语言艺术类活动的供给低于群众需求,而造型艺术类、视听艺术类和综合艺术类活动的供给过高,其中视听艺术类活动的供需失衡程度最为明显。创业就业类、专业知识类和其他类活动的供给大于群众需求,而健康养生类、人生规划类、文学艺术类,尤其是时事热点类活动的供给明显不足。除保留“在社区粘贴栏张贴海报”等传统告知方式外,群众对文化机构增加微信、微博、QQ、短信等新媒体的使期望值较高。
3.上述两点表明,当前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趋于弹性提高,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倾向明显,而文化机构的公共文化服务仍以刚性供给为主,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有待实现无缝对接。
基于上述结论,建议基层文化部门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表达与公民参与机制,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弹性供给,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内容、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拓展文化活动信息告知渠道。
参考文献
[1]吕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导向转变研究[J].学海,2012(06):57-60.
[2]吴理财.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区域、群体性差异研究——基于20省80县(区)的问卷调查[J].社会科学家,2014(08):8-12.
[3]唐娟莉,朱玉春,刘春梅.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32个乡镇67个自然村的调研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01):110-116+128
作者简介:金万鹏(1995-),男,浙江东阳市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
论文作者:金万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文化活动论文; 群众论文; 文化论文; 艺术类论文; 需求论文; 兴趣论文; 群体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