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论教育在现代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_教育论文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论教育在现代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_教育论文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关于教育在现代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社会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地位论文,基础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3)05-0026-07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等同于正规学校教育,对于教育在当代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问题,尚缺乏深入地研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其对教育的需求,应该对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进行重新认识,用与时俱进的观点予以探讨。

本文首先对教育在社会中地位的演变进行历史的回顾,从中看出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的演变趋势;其次,概括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并论证了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教育地位变化的历史回顾

在早期人类历史的很长时间内,教育都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融汇在人们每日生活之中的。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备的语言、行为和价值观都是从社会中学到的。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并结合着做。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正规学校的出现是较晚的事情,只是在欧洲最近几百年的时间里,才出现了努力推进教育的势头,教育不再是很小一部分人的权利。而普及教育时代,即便在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过近百年的时间。

从广义的角度看,人类的教育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非学校途径为主的漫长时期;相对较短的正规学校占主导的时期;非正规教育与学校教育并存时期。终生教育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第三阶段的初始。

(一)学习混杂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根据有关研究,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随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即便在当今学校林立的时代,实际上,儿童乃至成人,都是在他们的生存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获得他们大部分的教育的。

原始社会视儿童为公有,并为公社所公育。人类在最初阶段没有家庭,因为家庭还没有条件成为生产单位。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一代的抚养教育,乃是原始公社的任务。由于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的传统,原始社会的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都在氏族无偏无私的教导下,成长为合格的成员。在原始社会解体时,产生了文化教育的萌芽,还增加了军事训练。

原始教育注重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这种知识的方法主要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就是说,他们在应用中锻炼实际本领,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童年时期,他们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行为,等到适当年龄,他们要到现场由观察学习而逐步成为合乎规格的劳动者。长辈的说教、训诲和启发诱导,同样是原始社会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

原始教育的特点是很明显的。它没有阶级性,它为人人所享受而非少数人所独享;它为着社会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培养新人,因而始终保持学用结合而非两相脱节;它融入在一般社会实践之中,并未由单独的机构专职负责教育工作。

(二)教育是专门机构的职责

自正式学校出现,教育开始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学校成为人类自觉进行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机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开始进入一个自觉自为的历史时期,作为社会事业的学校教育,不仅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需要,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显著更重要。西方“学校”一词就有“闲适安逸之所”之意,指惟有具备闲暇条件的休闲者方可驻足其间。它表明学校产生须具有的客观社会条件,如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社会财富有所增加,致使部分人可能脱离生产劳动专事脑力劳动,社会上从此有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者和学习活动的学者。学校初期只能为社会中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及其子弟等少数人所独享。古代希腊斯巴达和雅典设有体操学校、文法学校、弦琴学校等。欧洲中世纪教会主宰学校,设有主教学校、僧侣学校。12世纪出现大学,后又出现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文科中学、职业学校。劳动人民子女开始进入学校受教育。学校适应人类社会生活不断趋于复杂而产生,并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其自身的结构日趋严密与完善,出现较为完整有序的学校教育体系,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三)教育回归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在学习化的时代或终生学习的社会,教育成为一系列不同的活动,为各个年龄的人服务,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他们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而且人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随不同的需求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总之,人类社会中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才获得了今天的地位。

二、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

(一)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

1.后发外发型国家的出现

首先,后发型国家(或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是表现为原有历史传统的突然中断转而被迫接受一种“异质性文明”。它的现代化时序模式,往往带有明显的“一揽子解决”的特点。即囿于外部的压力及“赶超”心态。倾向于将现代化的任务全面铺开,试图在同一时间里,将现代化不同阶段上分别解决的问题“一揽子解决”,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或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国际上把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由于其起步晚而面临的与起步早的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称之为“迟发展效果”。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具有了许多特殊之处。这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拥有与西方社会并不相同的发展机会;发展中国家社会结构的二元结构;“示范效应”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压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中的文化抗拒和矛盾情感,等等。

再次,现代化是一个伟大的全球性的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都不仅以自己现实的条件为基础,而且要受它在这个总过程中所处的时空地位的制约。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了由大工业开创、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各民族的普遍交往为前提的新的历史阶段——“世界历史”。它彻底改变了此前各国家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当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开始自己艰难的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它们的起步已经是后发的了。在此之前,英国、法国、美国以及德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它们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置身于相互依存的世界,面对着几乎各个方面都比自己先进的西方工业国家,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先发型国家实际上成为了后发型国家的国际环境因素。

2.人类社会在当代发展中面临一系列最紧迫的问题

自从近代机器文明兴起以后,支配生产的经济观和工艺技术特点,总是在强化对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无度消耗。因而近代社会生产规模以空前的速度日益膨胀以后,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这表现为能源紧张和生态危机。在中观层次上,当代世界已是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集合体。世界性的分工、合作不仅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经济区域,所有国家,而且包括了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科学和技术、工业和农业、运输和通讯、贸易和旅游等等。自然资源、人力、财力、生产力都被吸引到世界的联系之中。但在世界体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和制度。在当代的世界体系中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当富裕世界关心污染对生命维持系统的影响时,贫穷世界却只关心生存。在微观上反映在具体国家的发展上,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会遇到教育、人口、城市化、生态等方面的难题。

而所有这些急迫的问题又不是孤立的。它们聚集在一起,任何一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人类都会陷入困境之中。

3.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上。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在于对生产方式的影响。人类社会曾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现在第四次技术革命已初露端倪,它使人类生产的技术方式信息化,使生产的技术方式从工业化向知识化转变。这就是从工业化生产的大批量、高度专业化、体力劳动为主的技术方式向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的生产系统、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方式转化。

从交往方式看,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影响在于交往手段的变化,它使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巨大飞跃,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从而也将引起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

科学技术进步也是引起人类思维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思维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一致性。经过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的逻辑思维方式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的发展时期,经验思维和分析思维就显得不够了,它要求一种新思维,就是整体思维,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性的、非线性的思维。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总特征是:劳动工具或劳动技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人类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人类社会生活的方向从简单到复杂再到新的简化,越来越进步;人类取得物质生活必需品的艰辛程度不断下降;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突然变化增多,人们生活面临更多选择和挑战;人类修复创伤、抵御死亡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4.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的弊端

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占统治地位的约400年中,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比以往几千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还多得多。但是,这种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思想指导下所创造的令人“骄傲”与“陶醉”的物质财富,很大一部分是从对自然资源疯狂掠夺以及对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而取得的。因此这份成功本身的效应是利弊兼具的。伟大的哲人马克思早就深刻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每一进步都包含着它的反面。

资产阶级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他们通过掠夺自己生活小区域的资源及剥削自身工厂的工人而积累财富。对资源的掠夺引起环境的破坏,对雇工的剥削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经过早期自由资本主义、中期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全球资本主义,把掠夺与剥削的范围由小到大,扩展到整个世界。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运动和变化,特别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成为全球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全球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其他国家而单独存在。所有社会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与其他问题相关,没有一个问题可以脱离其他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没有一个问题能以单一形式做出解释,没有一个问题能够得到单独解决。我们则不可避免地要分享各自的欢乐和痛苦。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上述的世界全球化进程正是在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及资本主义制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形态下推进的。也可以说,是在资本主义向世界不断扩张下实现的。因而,这种全球化将带来“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贫富悬殊拉大、南北差距加大”等严重后果。

以上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都有赖于教育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人们对教育的反思

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教育与社会关系之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就是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科学与技术、经济与政治、人口与社会结构等,使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快,但是教育系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过于缓慢。多年来一直有学者对现行的教育持批评态度,他们批评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现实,教授陈旧过时的东西,过于注重理论和记忆,将人文与科学知识割裂,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隔开,等等。时至今日,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阻碍社会发展。

2.教育本身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扩大了。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日益认识到正规教育的局限性,许多教育任务学校承担或完成不了。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即便经费充足,学校也无法完成许多或大多数教育任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有效的国家教育系统必须是包括校内与校外各种教育措施。

教育定义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教育一直与“正规学校教育”相提并论。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们认识到这种教育观不仅在适应现实生活方面过于狭窄和造作,而且阻碍了人们对其他学习模式的注意,对正规教育本身也很不利。70年代早期出现的观点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年龄发生的学习。这一观点还把教育看成终生的过程。

(2)教育职能的扩大。例如,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再如,自古以来教育的功能只是再现当代的社会和现有的社会关系。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类知识的增加和社会的变革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执行日益广泛而繁重的任务,这和过去所分配给教育的任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重视和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这里有几层含义。首先,它表明,虽然正规学校很好适应了某些重要类型的学习需求,特别是那些学龄儿童和青年的需求,但是不可能满足人口各年龄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的学习需求。其次,若从数量和质量的改进来看,学校是在继续不断地发挥着它们在教育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学校和其他各种教育手段和通讯工具比较来说,它所具有的重要性不是正在增加而是正在减少。20世纪科技革命的成果,包括唱片、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信息技术、电磁波、电缆和卫星传送电子信号等,他们的意义并不是纯技术性的,更主要的是经济和社会的意义,它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体系,显示了某些教学形式的弱点和其他一些教学形式的优势,多种多样的校外教育形式不断涌现。

三、教育在现代社会系统中的地位: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关于“发展”的含义

发展经济学家早已指出:必须给发展重新下定义。发展应叫做向当今世界的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保罗·斯特里登)。不发达状况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收入、就业和不平等的数字计量问题,不发达是世界上几十亿人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问题。

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是看待发展的一种新的视野,一种将人类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边缘的视野。我们今天看到的贫穷、经济混乱、社会暴力、政治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过去那些忽略人的发展政策和策略,其中一些还应归咎于现行的教育制度。

从实质来说,发展必须包括社会全部范围的变化。通过这个变化,把人们普遍不满意的生活条件变成物质和精神上都更好的生活状况和条件。仅仅把发展看作为经济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发展具有多重目标,它已经替代最初单一的目标。人们已更广泛理解了发展历程中国际和国内因素之间的鲜为人知的相互作用,并越来越强调人类及人的潜能,把它们作为取得发展成果的基础、手段和最终目的。

人的发展概念比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要广得多。各种经济增长模式所涉及的主要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改善生活条件。人力资源开发,则把人看作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简单因素,即把人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发展概念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与社会有关的所有问题:经济增长、贸易、就业、政治上的自由和文化价值等。因此它特别重视扩大选择的可能性问题。因此就需要在一个新的范围内对教育加以考虑。在这一范围内,教育不只是许多发展手段中的一种,而且是发展的组成成分之一和主要目的之一。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对于欧洲主要工业化国家来说,现代化是一个原生性的、渐进性的过程。那时,社会的发展是缓慢的(除了一些突变之外),因而也容易自动吸收教育成果,至少也可以设法去适应教育的成果。更准确地说,主要是通过精英教育和精英文化推进和实现现代化的。这种精英式的教育,是一种学术性的教育,它与社会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是脱离的,它主要是为上层家庭子女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担任社会中的高级职位做准备的。直到20世纪初才实现90%以上的10至11岁儿童成为在学儿童,到20世纪中期才开放中等教育,实科学校、职业学校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知识变化很慢,而人们又能在几年之内希望“学会”一切足以满足理智上和科学上需要的东西时,这种为少数人建立的教育体系是有效的。

但是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对于后发的外发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多元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现代化的西方社会所形成的示范效应的压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不利的地位以及对现代化的文化抗拒等,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特殊制约条件。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与结构上的变化使得正常存在于基础结构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鸿沟加深了。但是如果我们把上述教育体系运用于急剧变化时代的大众教育,而知识数量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时,那么这种教育体系很快就变得过时了。

正是鉴于这样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其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指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就全部经费而言,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了。……人们正在要求教育执行日益广泛而繁重的任务,这和过去所分配给它的任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教育是人类在发展与前进过程中所做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制定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时占日益重要的地位。”(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历史和特点,误使人们以为世界上的发展模式只有一种,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尤其使我们不能体会到人民直接参加发展过程和彼此积极合作必然发挥作用的极端重要性”。“既然教育本身不能单独克服社会的邪恶,它应该力求增进人民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教育就应该努力帮助每一个人发展他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亿万人民潜在的能力,解放群众的创造力”(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的可能性的过程。……无论发展水平如何,对于人来说,有三个可能性是主要的,那就是健康长寿,获取知识和拥有体面的生活所需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三个基本可能性,其他很多机会就仍然无法得到。……人的发展概念,……从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与社会有关部门的所有问题:经济增长、贸易、就业、政治上的自由和文化价值等。因此,它特别重视扩大选择的可能性问题。”(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各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世界上确实出现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战争与和平、人口激增、经济上与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种族歧视、生态恶化、城市问题等。教育体系对于这些社会现象如若表现漠不关心,就会出现部分青年人的抗议。教育反映社会,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现实。不仅是统治社会的力量,也反映其他辅助性的、独立的或敌对的社会因素。

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追寻与探索,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后发型国家,教育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才能够发挥其作为社会基础的作用。这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教育从一开始就必须以全体国民为其服务对象,尤其注重非主流文化和弱势群体的教育;

第二,教育必须是多元模式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多元结构和不均衡性,不同人群的教育必须以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为基础,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将社区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促进该地区向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从而促使所有地区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第三,变“教育”为“学习”。作为后发型国家,其社会发展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社会问题繁多,单靠精英是解决不了如此复杂的问题的。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挖掘群众中的创造潜力,将每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当作一种学习的过程。因此不论是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或非正式教育,都是学习,都具有同等的教育价值;

第四,教育必须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不是指收入及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是指有机会使人们获取一定的手段和资源以开发人的潜能并行使其选择权,以过上物质丰富的创造性生活。

人们根据这样一些特性,相继提出了“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设想。从而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多少年来,人们对教育所持的观点是:从“教育”观点出发,强调办教育的主体、实施教育的机构和所提供的教育活动。而现在的提法是“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学会生存》报告曾对“学习化社会”作出解释,即“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综合国内外有关观点,可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归纳为:

首先,强调学习。当前,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领域内,教学活动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对生活采取一种学习的取向,社会成为一个“学习的市场”,它促使机构提供“服务”给个人。讨论的重点从“学习”出发。

其次,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发生,如工作场所、家庭及其他任何团体活动或个人情境里,而不是仅存在于正规教育的机构中。

第三,重视学习者本身。人人都是终身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和责任在个人,个人按自己需要的时间、地点、手段进行学习。

第四,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发展每一个体的潜在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存价值。

《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两个原则。这就是:第一,“学习化社会”是一个让社会所有机构和行为都成为教育提供者的社会;第二,全体公民都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构,都参与学习,都在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建设。

教育发展只有在为经济进展制定的政策中发挥其空前的作用,才能够有助于消除资源占有和资源利用之间的不平衡状态;教育策略只有做出巨大努力,更广泛地推广学习方式和方法,才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前进的阻碍;只有使条件较差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接受教育,才有助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区域性的差别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别,促进世界的发展;如果国家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政策和一个有关发展的共同哲学,那么当教育发展是建立在考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而这种共同利益的考虑又反过来有助于制定国家政策时,这样的教育进展将是更加有效的。教育不可否认地受到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差距和不平衡状态的有害影响——但只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教育是可以帮助克服这种差距和不平衡的。此外,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的结果,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在破坏着人与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教育必须承担起这种责任,提醒人们去认识这种危险,去消除已经出现的危险。总之,我们必须从这种强调时代背景和具有挑衅性的戏剧场面去看待教育的努力,这种努力才会加强。

标签:;  ;  ;  ;  ;  ;  ;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论教育在现代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