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国论文,民族论文,数据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4)03-0141-03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有机结合,各种数据库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民族研究领域,建设现代化数据库是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有了民族研究数据库,就可以克服民族文献信息自身的分散性和隐含性,弥补民族文献信息搜集的区域性和单一性,为用户提供全面、系统、完整的民族文献与研究信息,促进地理位置偏远的民族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强化民族研究的国际交流。
建设民族研究数据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至今日已成为可能。其可行性,主要表现于以下诸方面:
首先,各地民族文献信息中心的纷纷成立,为全国性的民族研究数据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包括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系统馆藏、工作经验等方方面面的建库条件。1991年,在全国民族图工委的倡仪和协调下,现已陆续建成一批“民族文献信息中心”。如西藏民族学院成立了“藏学文献资料中心”,内蒙古大学成立了“蒙古学研究文献信息中心”,新疆大学建立了“维吾尔学及哈萨克学文献信息中心”,等等。为民族文献资料、信息的系统化、网络化、特色化,乃至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建设,积累了崭新的经验,提供了物化的基础。
其次,中华各民族悠久的发展史和多采多姿的各民族文化,为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库蕴资源。我国现有56个民族。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各自特定的风俗习惯,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比。这些异彩纷呈的特色文化,有用汉字反映的,更有用本民族文字记载的;有用图符绘录的,也有口头流传的。各民族这些文化信息资料,为民族研究数据库提供了古老而鲜活的素材,是民族研究数据库赖以建立和充盈的取之不尽、存之不竭的宝贵源泉,为建设世界上宏大、完善的民族研究数据库,从根本上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
在全球性“文化自觉”大潮的推动和感召下,建设民族研究数据库已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界的共识,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中南民族大学1997年拨款30万,建成了图书馆局域网,1998年建设书目数据库,1999年图书馆作为主要节点与校园网联通,并建成一流的电子阅览室,2000年建立中国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点,2002年又开通了数字图书馆,现正努力把该校建成中南、华东地区最大的民族研究文献信息中心。不少高校还为建设民族研究数据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前期建设事实上已经起步,而且前景看好。
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建设,既必要又可行,那么,到底该如何全面启动建库工程呢?
首先,要明确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建库原则。民族研究数据库的性质定位,从总体上说,要“大而全”。所谓“大”,即数据库不圈围墙,不定时限,追本溯源,通横达纵,原则上能建多大就多大。所谓“全”,即“体大思精,应有尽备”,举凡史料、理论、信息、人物,凡涉中国民族及其研究者,兼收并蓄,不厌其详。当然,“全”还不止于“详”。具体地说,为了充分发挥民族研究数据库的价值和作用,在建库时还须力求“专而精”。此所谓“专”,实指“特色”。就是要有本库的民族个性,独一特色。所谓“精”,即不能盲目追求数据库的库蓄数量,在入存编排上要精细、缜密,体现出学术深度。突出民族特色,以“专”见长;突出学术档次,以“精”为上。这就有待全国民族研究战线、高教领域,尤其各民族院校图书馆、信息中心、文献部门等,要统筹规划,通力协作,既要主动上前,又要力避重复建设,造成财力、人力的浪费。以信息工作言,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要深入分析、认真选择,仔细加工处理;选取的关键词、字段,要精练、准确、有针对性,力求反映文献的本质特征。数据库的检索更为关键,要就简去繁,快捷便用,乃至出宏入微,面雅兼俗。总之,民族研究数据库应尽可能做到既“大而全”,又“专而精”。
其次,要建立一个拥有崇高学术权威的建库、管库机构。“中国民族研究数据库”是一部旷古未有的“超级”民族研究大百科全书,非传统目录、索引、类书、丛书所能伦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缘故,民族研究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民族研究信息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与此相应的信息资源的布局分布也不平衡,加上信息资源本身的动态变幅较大,只有建立上述那样的权威机构,才能高效统筹、协调运作数据库工程。将不同类型的子库组联起来,既巧为交织,又专责分工。与此相匹配的,还需强化各地民族事务机构、科研院所及民族高校的管理职能部门,制订信息化协议,统一数字化信息或入录格式标准,从而使各子库与总库的建设井然有序地协调发展,为此后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基础保障,以减少磨擦、避免重复、杜绝浪费,优化全库的整体效益。
普查、开掘资源,乃民族研究数据库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首选读者利用率高的民族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并非盲目地立即全盘数字化。必须建立一定的标准,有选择地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数字化,哪些不需要数字化;哪些需优先数字化,哪些在鞭长莫及时可暂缓数字化。它的标准,就是以首先满足大多数读者的主要需求为宗旨,首选高频使用的那部分资源,优先进入和完善数字化。
第二,要特别入选富有珍藏价值的文献资源。馆藏中的汉文、民族文字普本古籍、古字画,乃至外文善本,都要将它们数家珍般逐一入选,进行数字化处理,一是为了制作复本,以便保管和流传;二是使之更好地展现世人、服务世人,为更多的民族问题研究者、爱好者服务。
第三,要坚持筛选有民族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坚决不搞大杂烩。特色愈浓,品质愈纯,此库才愈有存在价值和使用意义。
“中国民族研究数据库”是新世纪图书资料工作长足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崭新成果,也是现代图书馆转轨变型的必由之路。因此,谈论数据库的建设,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图书馆的现状和前趋。
存在的现实业已表明: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是建立现代化复合型图书馆,让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并荣,珠联璧合。那么,民族研究数据库建设中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馆藏特色。图书馆在经过长时间文献积累后,大都会在某一方面、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文献优势,对它们进行全面、系统、有组织的开发、整理、加工,从而形成馆内文献资源特色。“民”字号图书馆当不例外。(2)学苑特色。高校特色资源,包括本校师生撰写或翻译的学术著作、论文、教材、教参、讲义等,本校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术论文,以及在本校召开的学术会议上提供的文献等,这些都是有研究价值的校内特色资源,由于长期积累,已初具规模。各民族学苑,大体如是。(3)学科特色。学科特色资源是因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同使然。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有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各种专业均相应地对其文献进行了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从而使这些学科的信息文献尽可能丰富、全面、系统、完整。(4)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资源生发于不同的地缘优势,包括地方史料,如地方志、地方史、大事记、地方风情录、历代乡土贤达著作及研究作品等,无不充分反映本地方的信息资源特色。这一特色,在民族研究领域特别引人注目,尤其不容取代。
最后,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建设,至要关键,还在要建立科学的分类、编排与检索系统。民族研究数据库的分类,就总体讲,当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编制原则,以此为基础,结合民族文献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再具体地分门别类,构组分类框架。为了适应容纳从古到今各种文献资料的需要,以及充分反映新学科、新事物、新成果的不同要求,在分类体系上当采用出宏入微的全新的分类体系。在类目安排、符号标记的设置上,竭力繁中求简,易记便用。这样与时俱进的分类创意,也为全国文献资料统一分类编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分类”是宏观“编排”,那么“编排”则是“分类”的延伸和具体化。凡规模超大的数据库,难免要旷日持久,通常都要统籍规划,分期施工。建议“中国民族研究数据库”,要搭建全库分类编目的总体框架,进而一类类、一层层,由粗到细、自易而难地陆续“填充”。至于库容录入,则仿佛巨库蓄水,断难一雨就满,而须不断添续,假以时日,逐渐充盈。当然,如此硕大无涯的数据库,不一定非要等到填盈,才启库开用,大可以边填边用,边用边填,通过用户实践,验证数据库构建是否合理,从而少走弯路,缩短充盈时间。
数据库建设要严格按照建库程序,规范操作,确保质量。以构架论,第一步,要合理编排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制定检索方略;第二步,则要确定检索范围,明确检索对象,增设检索途径,努力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以入录论,对搜集的文献信息和数据要进行分析、选择、分类、转换,以增加信息的价值含量。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内容,并按统一格式,规范著录,以利数据交换和上网方便。以发展论,要举目前瞻,不乏预见。对数据库要及时更新、追加清理,以保证数据库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收稿日期〕200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