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青年的学习理念与价值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时代论文,理念论文,价值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本世纪下半叶以来,知识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崭露头角到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最终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时代前沿的系列过程。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核心即是强调知识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对这一点讲得很清楚:“今天,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无形资产投资的速度远快于对有形资产的投资,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更高报酬的工作,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是市场中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国家有着更高的产出。”(《技术、生产率和工作的创造》,1996年)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呢?在知识继续以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人在何种意义上才算拥有更多的知识呢?人类似乎在自己创造的知识财富面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必须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面对浩如瀚海的知识难免产生巨大的现实压力和莫名的心理恐惧。要想摆脱这种境地,且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确立起一种适应社会发展进步主导潮流的新的学习价值观。对一代青年人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学习的“理念”
“理念”这一原本属于哲学,严格地说只属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或西方古典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等大师们的专有名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了。不过,这时人们所说的“理念”,已经扬弃了它原初的哲学含义,而只取其理性认识的一面,即理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固有信念。
“学习理念”即是关于学习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学习所持有的理性态度和执著信念。
人是理性的动物。黑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性思维。在这一意义上,人的存在本身和人的全部行为都具有理性特征(即使人的一些反理性或非理性行为,也都可以纳入理性的范畴进行分析和理解)。学习自然也应该是如此。
但是,学习本来即具有理性特征,与人对学习形成明确的理性认识和采取理性的态度,并进而树立一种牢固而执著的学习信念,不完全是一回事。理性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接近客观真理的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理性态度,也是一个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人类对学习的理性认识和理性态度,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有着优良学习传统的民族。然而到了近代,情况却为之大变,有识之士开始思考:要不要“师夷之长技”,学习西方?如果学该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对待“国粹”?等等。学习观念的转变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重要最深刻的观念转变之一。这是理性的觉醒,是社会的进步,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太惨重了。然而,事情并未到此为止——正当本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在世界范围上汹涌迭起的时候,我们却在高喊“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是理性的迷失。为此,我们再一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和“学习化的社会”了。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鉴于以往的教训,我们应切记:要理性地对待知识、对待学习。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广大青年中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一些非理性乃至反理性的学习观念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滋生、蔓延,致使一些青少年为学习而身心不堪重负、个性畸形发展、动手能力退化、视野局促狭隘……越来越大的书包,越来越多的课本,越来越高的学历,越来越近视的双眼,越来越强的赚钱欲望,越来越不切实际的职业理想,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使知识(准确地说是被曲解了的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扼杀人的天性、空乏人的心灵的异化物。学习向理性回归,还知识的属人本质,已到了十分紧迫的时候。
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必须要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理解的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作用与在特殊的社会背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知识价值二者严格区别开来。实际上,这种区别早就引起过人们的注意和重视。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部著名的著作中曾为知识下了一个定义:“知识是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部分;它是书籍文章中有条理的内容或者甚至是录写下来有粗略计算的供传递的计算机程序。”这恰恰是在通常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作者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功利主义的定义”,是“为了社会政策的目的——为达到某种社会效用的特殊目的而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有限的定义”,它“回避了‘知识社会学’方面的某些有关问题:思想的社会背景,它们的内部联系,它们同某种结构基础的关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当然,对特殊知识系列的特性的任何估价,都必须考虑这些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仅仅是在功利主义的有限意义上来理解知识的作用,总是局限在直观、实用的肤浅层面上看待知识的价值。这样一来,经济(实际上只是被抽象或被掩盖了的个人经济收入、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效益,至多会连带国家的经济利益)成了人与知识相联系的唯一纽带,知识也因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由“一种客观上已认识的事物,一种精神财富”庸俗地物化为衡量个人收入水平、某些社会集团和阶层谋求更大经济效益以及实现国家经济指数增长的价值尺度。这不能不说是对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的一种叛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曾谈到:“我们这一代最迫切的任务,是给青年人提供发展其所长并使其成为有效率的生产者的各种机会。而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主要条件是长期免于机械劳动的自由,和有上学与进行各种有助于个性充分发展的游戏的充分时间。”西方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的经济发展与青年人的发展的关系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见解,应该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背景条件下,帮助一代青年确立正确的知识和学习价值观,将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会生存:一个严峻的学习课题
知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什么知识是人最需要的和最基本的知识?学习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用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生存。知识乃至学习的效用、目的和价值,无论从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上来讲,还是扩而大之到特定的组织、群体以至种族、国家,都无不与生存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有关。但是,20世纪人类在知识经济背景条件下对生存含义的深刻领悟,却引发了学习和教育观念的重要革命。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次国际教育发展会议上,发表了一份题为《学会生存》(英文名Learning to Bo.中文采用意译)的报告。该报告发表后,在世界范围上引起较大反响,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学会生存——这一带有宣言性质的口号一经提出,便很快由教育领域不胫而走,成为国际社会人们讨论人类发展和前途、命运等重大问题时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
生存与发展,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发展是硬道理,当今社会有理智的人们都会接受这个再浅白不过同时又再深刻不过的不争事实和见解。但生存是前提。要想谋求发展,必须首先学会生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将永远面对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生存问题——学会生存,是人类必须严肃面对的永恒的课题。
为什么在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生存问题反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并且呈现出愈益紧迫和严重的倾向呢?这背后固然隐藏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域、种族等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恐怕莫过于人类生存环境本身的变化,包括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过度拥挤的城市和社区环境、越来越封闭的人际交往环境、充满紧张和压力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及数字化的工作环境、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不可遏制的消费增长……这一切一切,就如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在1981年发表的第11份报告中所说:“一条日益加宽的鸿沟把我们和原来感到亲切、今天却感到陌生的现实世界隔开了。”该报告还认为,“如果在我们身上找不到最后的解决办法,那就要处于绝境了”;人类正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以符合人类的方式生存下去,还是下降到非人类的生存水平”?
20世纪人类生存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变化。不管人们从那一角度或侧面去解释20世纪的现实,总离不开“变化”二字——罗马俱乐部的精心论证算做一种说法,摇滚歌手扯开喉咙唱“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能说不是一种真实的体验么?当然,这里提到的仅仅是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其令人悲观和略嫌无奈的一面。但是,无论是就其积极方面来讲还是就其消极方面而言,这种经由人的主观努力(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是恶意还是善意)而造就的变化的客观现实,都要求人们象遵从自然规律一样去无条件地主动地适应它,“适者生存”的进化律原则使人在人化的自然中同样显得被动甚至无奈。适应变化是绝对的,只有适应变化才能生存下去。
如何摆脱这飞旋升腾变幻莫测的世界给人带来的种种生存困境?
学习——学会生存!除此之外,人类别无选择。
学会学习:人对知识的理性选择
“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的另一重要主张。这一主张同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德鲁克在他的《新现实——走向21世纪》一书中谈到:“知识社会还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迅速变化。”他举例说,作为石匠的苏格拉底在现代的采石场仍能应付自如,但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则会对现代哲学感到莫名其妙。
从苏格拉底的智者时代到20世纪的信息时代,知识发生的变化是惊人的。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更新。80年代仅基础科学就有500个以上专业,技术科学也有470多种专门领域,学科门类超过2000门,此外还有大量的边缘学科,而且这些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正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继续增长。质的方面的变化就更不用说了。
“面对着各种各样来自世界各地并与日俱增的信息量以及这些信息的裂变”,“信息社会”的人们真的有些茫然了。今天,学习意味着什么?是以皓首穷经的绝大勇气和毅力去掌握那些无穷无尽的知识么?人们也疑虑,人在创造出知识又享受了知识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是否还能驾驭知识?有否可能被知识所奴役,即知识成为人的异化力量?事实表明,这些困惑和担心并非完全是多余的。我们不是已经明明白白地看到,在一张激光视盘可以装下一个小型图书馆的同时,学生的书包却越来越大么?
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使人不得不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苦苦探索,人们在“终生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使“终生教育”思想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潮。这样,学习首先意味着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包括人一生的全部时间;学会学习首先就要把学习作为个人的终生需要。学习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学习是现代人生活的第一需要。
但是,这似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及对学习价值的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因为对现代知识的“茫然”是由于不知道学什么,而“无措”则是由于不知道怎么学,至于对学习的自我放弃和冷漠则是出于对学习价值的不理解。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学会学习就是一句空话。
学什么?应着重于学习有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知识;怎么学?要着重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在于“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她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学会生存》)。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生存》)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在当今世界学习则是生存的前提。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固然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而现实最严重的问题是一个不会学习的民族还能否保住“球籍”!
学会创造:步入生存的自由境界
著名的科幻作家伊萨克·阿西莫夫曾写道:“21世纪可能是创造的伟大时代。那时机器将取代人去完成所有单调的任务。电子计算机将保障世界的运转。而人类则最终得以自由地做非他莫属的事情——创造。”一个伟大的天才的幻想!不过,又不尽然是幻想。因为,不仅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确实可以使人从那些机械、单调、重复、乏味的非创造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创造性本身即是人类自觉能动的本质特征之一,创造力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由学习走向创造,由创造实现进步和发展的历史。
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先进国家竞相进行以“创造性教育”为基本方向和目标的教育改革。现在,人们已经更清楚地认识到,所谓的“信息化社会”就是“造成人类智能创造力普遍开花的社会”。
学会创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体现和衡量人类自身成长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谈起创造,人们自然首先想到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人物和最杰出的创造成果,往往忽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事件”和一些虽然谈不上伟大但也实在不平凡的创造果实。创造有伟大和平凡的区别,但伟大和平凡绝不是不同创造成果之间的本质区别。创造就是生活,就是不断赋予生活以崭新的面貌,就是永远怀着几分新奇、几分幻想去体验生活的真实含意,就是永不停息探索者的脚步去不断追求、拼搏、进取……
就个人天赋和机遇的客观差异来说,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去创造奇迹。而就创造就是生活这一命题而言,创造更应该是对待生活的一种心态、观察生活的一种视角、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因此,创造需要热情,最忌对生活的灰色心态;创造需要进取,最忌对事业的惰性心理;创造需要勤奋,最忌卖弄小聪明,或仰天望月期待灵感降临神启天谕!
学会创造,也就是学会生活——学会有价值有意义地生活。而人的一切创造活动的目的,无非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学会关心:世界将由此走向和谐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对21世纪教育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学会关心”——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自己……
关心首先是爱心的一种体现。让世界充满爱,这是20世纪人类最由衷的企盼。
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取得过20世纪这般的辉煌,但是,也从未经历过20世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这样全面的紧张关系和严重危机。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曾使人对自己成为自然世界的主宰,也曾使强者对自己成为弱者的统治者而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失去和谐的世界中,人将承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并且这可能成为人类失去世界、失去自我、走向灭亡的第一步。明智的选择,是人学会关心,多一点爱,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之间的新的和谐。
20世纪的人类世界是一个命运相联的共同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各处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具有整体性和全球性。”因此,“为了使青年适应与今天截然不同和难以预料的未来,我们非常重视对世界性问题的了解、预见能力的训练和向各类内容中引入的新型教育,如和平与合作的教育、参与和团结的教育等。”(S.拉塞克 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对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的世界性问题的关心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也是必须要学会的。
对地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人类表现出前所未有过的深深忧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好象一个晚上过后突然醒悟到这一点。“别让地球失去耐心”,这与其说是对那些至今仍执迷不悟的人的警告,不如说是缘于警告发出者对自身命运的极度不安和恐惧。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空前的速度灭绝。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这是不堪设想的后果——因为人最怕孤独。关心自然、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其他物种——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除了诗意情感的流露,还从未对自然有过如此热情的关注,而且表现出无尽的爱心和诚意。吃过教训的苦果,人总是很快变得理智起来。
人还要关心人自己。在哲学意义上,人是类的存在物;人的本来含义,包括自我和他人。出于自私的本性,人可能会本能式地关心自我。但这种本能式地关心,更多地是出于物欲和私利的满足,而又恰恰是这种物欲和私利的满足,常常会否定人的价值和人生的真实意义。关心自我,应当是对人生境界的自我提升,是在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积极肯定。如果人真的学会了关心自我,那么他也就自然会关心他人——只有自我与他人完美地融为一体,人才成为完整的人。
总之,学会关心,这是人类走向新的生存境界的必由之路。
青年的学习热情向来是倍受人们称赞的。但是,现代社会的学习绝非是仅仅凭热情就可以完成或取得预期效果。理性化是现代学习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因为在一个学习化的社会里,学习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潮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学习来说,只有可贵的热情就显得有些不足了。确立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价值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将成为青年学习的首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