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中介作用
安晓斌,李志勇,徐慧聪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摘 要]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目的是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中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分别在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消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大五人格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是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大五人格不仅能直接影响幸福感,还能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 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一、 问题提出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使用与人格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尚文、张进辅的研究显示,不同的社会支持情况对大学生不同的社交网站使用偏好有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社交网站使用偏好之间的关系受到性别的调节影响。[1]201杨秀娟等研究发现,自恋对社交网站使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不同形式的社交网站的使用也会增强自恋水平。[2]1555江瑞辰发现人格特质通过自尊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产生影响[3]27。牛更枫等发现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不仅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还能通过社会比较倾向的间接作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4]100丁倩等研究认为,积极自我呈现在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受到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5]687张小聪、霍佳敏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社交网络的使用行为存在密切联系具体为:大五人格中神经质与最近一个月发布的状态数显著成正相关;外向性与最近一个月的原创状态数和转发状态数显著成正相关;开放性与基本信息完整度显著成负相关,与最近一个月的原创状态数和“分享”数量显著成正相关。[6]96还有研究在对人格特质的研究中发现,由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引起的社交网络行为也各有差异,如开放性与个体在社交网站上的互动频率和时间显著相关,尽责性与个体在社交网站上的自我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7]481。
社交网站使用不仅与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情绪尤其是抑郁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探究社交网站使用的行为规律,有研究者将社交网络行为划分为主动性使用、被动性使用两大类。主动性社交网络行为是指更新动态、回复评论等促进情感交流的信息生成活动。而被动性社交网络行为则是指缺乏交流的信息消化活动,如浏览动态信息及他人主页等[8]154,以个体在没有信息表露时进行信息浏览行为的频率作为衡量标准,不包括个体在社交网站平台上的自我表露与自我呈现行为。当前,被动性社交网络行为比主动性社交网络行为相对来说更为频繁[9]556。张丛丽,周宗奎的研究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抑郁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10]493连帅磊等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对抑郁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三种间接效应对抑郁产生影响,即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冗思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11]878也有研究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络行为会对个体的情绪和应对情境的方式产生负性作用,甚至会引发抑郁,从而降低了个体的幸福感水平。[12]141也有研究指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并且能够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预测积极或消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13]1650。既然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负性情绪,尤其是抑郁有着显著的联系,也必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能会影响到主观幸福感水平。
上述研究既涉及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人格特质关系,也涉及到其与负性情绪的关系。而人格特质尤其是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是研究者们热点关注的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二者部分维度之间被证明有相关关系,但具体的对应关系并不一致。[14]20[15]100[16]53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不仅有着直接关系,而可能有着众多因素的影响。如王雅倩等的研究证明心理弹性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17]115前述研究证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对负性情绪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情绪又是主观幸福感重要的体现。因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主观幸福感应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作为个体情绪稳定性方面的特质,对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应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假设,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受到大五人格中神经质维度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即: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倾向于有被动性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进而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试图证明上述假设,为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提供研究支撑。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某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法进行纸笔测验。总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60份,回收有效率为88.9%。其中,男生44人,女生116人;大一131人,大二29人;文科类60人,理工科类100人;城镇55人,农村104人。平均年龄为19.56岁(SD=1.146)。
作为对自由主义的解释论和说明论的多元主义被理解为解决代议制下公民不能够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而谋求的补救性进路,并诉求于公民和国家之间的社会组织。多元主义可分为规范多元主义和描述性多元主义,后者认为现代市民社会的现实就是一种多元主义的结构。[7]446-447互联网的网络约束力则属于描述性多元主义,在规范多元主义的前提下,公民通过互联网发挥对国家政权的监控和控制谋求。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Tandoc等人编制的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来测量个体在社交网络平台中进行信息浏览行为的频率和时间。本量表采用“监视使用”(surveillance use)维度,共包含4个项目,采用“从不”到“频繁”5点计分,即: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频繁。得分越高说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频率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608。
本研究采用王孟成、戴晓阳等人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18]454,共含40题,由五个维度组成。该量表题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6点计分,即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有点不符合、4=有点符合、5=大部分符合、6=完全符合。其中33个正向计分,7个反向计分,各维度的分值体现该维度特征的高低。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21。
采用Excel2016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中介作用检验。
1.大五人格量表
采用强制进入法对大学生的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预测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其中神经质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绪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显著;神经质对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生活满意度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对积极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不显著,对消极情绪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详见表2。
针对学生群体特点和个体差距,制定职业素养相应的战略方案和计划,依据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调查学生职业素养的程度,由此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每一门课程在开设之前,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授课标准、课本内容选定等方面都需要做详细的安排。
本研究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对大学生的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之间正相关显著,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负相关显著,与消极情绪之间正相关显著;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负相关显著,与消极情绪之间正相关显著。另外,开放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正相关显著,与消极情绪相关不显著;外向性、宜人性与积极情绪正相关显著,与生活满意度、消极情绪相关不显著;尽责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正相关显著,与消极情绪相关不显著,详见表1。
4.生活满意度量表
本研究采用Diener, Emmons, Larsen和Griffin (1985) 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20]71(SWLS) 。该量表共包含5个项目, 采用1(完全不符合)— 7(完全符合)7点计分,其中1-7等级评价由受测者自行把握。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满意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805。
(三)数据处理
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
本研究采用温忠麟等人(2004)的依次回归法来验证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在大五人格和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当神经质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显著(t=-2.883,P <0.001),对积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927,P >0.05),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t=4.039,P <0.001);神经质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由此得知,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在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比例为25.8%;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在神经质和消极情绪间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比例为33.2%(详见表3)。本研究所得的中介效应模型如图1、2所示。
三、结果
(一)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邱林、郑雪等人(2008) 修订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 (PANAS)[19]249来测量个体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分别包含9个项目, 题目采用从1“几乎没有”到5“极其多”5点计分。其中1-5等级评价由受测者自行把握。得分越高说明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越强烈。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795。
表 1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矩阵
注:*P <0.05,**P <0.01,***P <0.001
(二)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量表
表 2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三)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选取该院糖尿病受检者45例与健康体检受检者45名作为研究对象,将45例糖尿病受检者作为实验组,将45例健康体检受检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选取45例受检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受检者年龄在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2.3)岁;对照组选取45名受检者,其中男性19名,女性26名,受检者年龄在22~6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2.1)岁,在研究开始前,将所有受检者病历送入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所有受检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该次研究结果科学性不构成影响。
目前贫困山区依旧有人与畜禽动物住在同一房屋,各类蓄禽混养,不仅影响人的生环境,也会出现人畜共患传染病现象。
水果中,苹果的营养最齐全,有各种维生素而糖分少,最关键的是可以降低体液酸性。研究表明,苹果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防癌的作用。
表 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在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 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在神经质
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图 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在神经质
与消极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四、讨论
(一)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研究发现,神经质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负相关显著,与消极情绪正相关显著,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由于神经质水平高者通常情绪波动较大,难以自我调适,敏感极端,因此更容易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和较少的正性情绪与满意度。而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得分高者则相反,他们在环境中容易获取支持性信息,并得到良性反馈,从而幸福感水平更高。研究还发现,神经质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之间正相关显著,由此表明,个体的“被动浏览信息”行为随着神经质水平的增高而增加。Ellison等人指出神经质水平高者往往会因为内心过分敏感、害怕被拒绝而避免社交,但在缺乏面对面交流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尝试去改变互动的模式,愿意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网络平台上。以往的研究大多说明了高神经质个体愿意在社交网络平台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以缓解内心苦恼。但是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特质来说,神经质者普遍缺乏心理安全感,他们通常被动地卷入到社交网络中,而不是主动地进行自我展示。因此,高神经质者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之间相关显著。在本研究中,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负相关显著,与消极情绪之间正相关显著。这说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这与杨秀娟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者指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能够正向预测抑郁[21]770,当人们浏览他人发布的各类信息后,往往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进行比较,由此引起了内心的不平衡与差距感,并且愈来愈不满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甚至引发了抑郁、嫉妒等消极情绪。
(二)大五人格、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分析
神经质的个体内心极度敏感,缺乏心理平衡,造成个体负面情绪高涨,积极情绪逐渐消退,同时个体心理不安全感,生活满意度明显下降。因此,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一致。另外,由于高神经质者内心极度不平衡,焦躁易怒,很难在社交网站平台中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或参与到社交网络交流之中,于是更容易表现出被动性的使用行为,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因而神经质可能对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产生显著预测作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属于一种未实际参与到网络社交活动中的行为,仅仅通过浏览其他个体在社交网络平台所展示的各类信息来提取具有吸引力或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认知加工,通过浏览他人发布的这类信息后,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进行比较,由此引起了内心的不平衡与差距感,引发了嫉妒与抑郁等情绪,生活满意度也大大降低,因而它能够负性预测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但是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能预测积极情绪,这可能是因为它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行为,而积极情绪是个体的感受,行为本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直接导致某种感受的产生,需要通过某种媒介来转换行为本身包含的信息,进而诱发某种情绪和体验。因此,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无法直接预测积极情绪,这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
(三)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在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在神经质和消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也显著。由此表明,神经质不仅能够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还能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同理,神经质也可以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消极情绪。即神经质水平越高者会有频率更高的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从而导致更低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根据以往研究,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相对来说更容易表现出逃避正面社交的行为,往往被动地浏览、关注他人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而这使得个体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与他人比较。通常来说,当个体看到别人过的更好时,自己会越痛苦,因而对自己的生活越发不满意,负面情绪也会因此高涨。因此,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尚文,张进辅.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社交网站使用偏好之间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7):199-203.
[2]杨秀娟,周宗奎,刘庆奇,等.自恋与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7(9):1552-1564.
[3]江瑞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2):24-29.
[4]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等.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5(1):97-102.
[5]丁倩,周宗奎,张永欣.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依赖: 积极自我呈现的中介效应与关系型自我构念的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6):683-690.
[6]张小聪,霍佳敏.大学生大五人格与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相关研究[J].学园,2016(31):94-96.
[7]Verduyn P, Lee DS, Park J, et al. Passive Facebook usage undermines affective well-being: Experimental 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5(2):480-488.
[8]Frison E, Eggermont 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acebook use, perceived online social support, and adolescents’ depressed mood[J].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6(2):153-171.
[9]Wise K, Alhabash S. Park H-social information seeking on Emotional responses during Facebook[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Networking, 2010(5): 555-562.
[10]张丛丽,周宗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反刍思维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3):490-497.
[11]连帅磊,姚良爽,孙晓军,等.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科学,2018(4):876-882.
[12]Tandoc EC, Ferrucci P, Duffy M. Facebook use, envy, 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facebooking depressing[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43): 139-146.
[13]姚琦,马华维,阎欢,等.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10):1647-1659.
[14]马伶.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5(Z2):19-28.
[15]张兴贵,郑雪.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8-103.
[16]谭贞晶,聂衍刚,罗朝霞.中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2):51-56.
[17]王雅倩,王丽,向光富.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1):112-116.
[18]王孟成,戴晓阳,姚树桥.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 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4):454-457.
[19]邱林,郑雪,王雁飞.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的修订[J].应用心理学,2008(3):249-254.
[20]Diener, E.D.Emmons, R.A.,Larsen, R.J.& Griffin,S.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1):71-75.
[21]杨秀娟,张晨艳,周宗奎,等.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4):768-771.
[22]佟玉英.人格特质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情绪稳定性的中介效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07-113.
[23]周碧薇,钱志刚.大学生大五人格、职业期望和职业探索的关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6-13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Five Structur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a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
AN Xiao-bin,LI Zhi-yong,XU Hui-cong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Anhui,232038,China)
Abstract :A survey of 180 college student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Big Five Structure scale, Passive Social Network Site Use sca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Pa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 on Big Five Struc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t was found that pa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 played a part in mediating between neuroticism, life satisfac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s. This shows that the Big Five Structure and pa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well-being.The Big Five Structure can not only directly affect happiness,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pa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
Keywords :big five structure;subjective well-being;passive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
[中图分类号] B842.6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18- 12- 09
[作者简介] 安晓斌(1978-),男,山西文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咨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李志勇(1979-),辽宁朝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徐慧聪(1996-),安徽潜山人,应用心理学专业2018届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EA170331);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8A0500);安徽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学科建设成果。
文章编号: 1003 -6121 (2019 )02 -0118 -08
[责任编辑]]王立国
标签:大五人格论文; 主观幸福感论文;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