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考语文命题者的三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点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语文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考语文命题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它关系到成千上万考生的利益,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语文中考命题既要符合科学的原则,又要切合教学实际。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发现目前的中考语文命题存在着诸多问题,现针对问题提出三项建议,以期引起命题者的注意。
一、文章的选取不要成人化
中考语文试题面向的是十五六岁的学生,他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阅读爱好、理解能力等方面和成人有较大差别,因此,中考阅读理解文章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做题过程中,选文要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这就要求命题者在命题时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审美能力出发,切不可以成人的眼光和心理来选取那些高深玄奥、晦涩难懂的文章。否则,学生们只能乱做一气,达不到考查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某市曾选取《关于道德重建问题》一文来命题,文章针对社会风气,阐明“道德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责任而不是做人的终极目标”这一观点,仅“基本责任”和“终极目标”两个短语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了。又如罗兰的《垂钓》一文,作者借垂钓一事大谈人生哲学,这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未免有点玄奥。我们呼唤那些具有人性美,能引起学生强烈感情共鸣的美文;呼唤那些闪烁着科学美,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力的科技文;呼唤那些一事一议、寓事于理、亲切可人,没有浓厚说教气的议论文。
二、试题的设计不要理想化
中考语文试题要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近年来颇为流行的开放性试题为例,这一题型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说,这一题型是新课标精神下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我们发现,近几年的中考开放性试题,由于命题内容的过分集中、开放范围偏于一隅,已使这一题型偏离了命题者的本意,带有浓厚的理想化成分。这一题型的命题已集中在对生命的理解、对亲情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等方面,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已有了程序化的答案,丰富多彩的答案已不复出现。
要避免试题设计的理想化,一要不赶“时髦”,要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彻底清除语文试题的“政治化”倾向;二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凸显学生个性。
三、评分标准不要太苛刻
现行的苛刻的评分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要点式答案。一道试题的答案要点必须齐全,缺一不可,并且按要点数量平均赋分。学生在某一方面阐述得再透彻,见解再深刻,也只能得一个要点的分,体现不出特长学生的特长,区分度不明显。二是“株连式”得分规定。如某市中考题的文言文字词解释题,共四个小题,共计2分,评分标准规定:,答对三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答对一个或两个不得分。又如写诗句,四句3分,明确规定只写对一句不得分。做对了而不得分,于理不容!这样的评分标准,从小处讲,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大处讲,也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笔者认为,学生的答案即使不全面,也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创意的解答,不应拘于要点分的限制,而应给予适当加分。“株连式”的评分标准更不可取,答对题得分,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