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 广东 韶关 512000
摘 要:粤北采茶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就以粤北采茶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唱腔特点,就其在新环境下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探析和展望,希望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与传承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传统文化艺术;音乐特色;演唱形式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在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粤北采茶戏俗称“三脚班”或“花鼓班”,是粤北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发展形成的艺术结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种艺术文化形式贴近生活、轻松诙谐积极健康,它所具有的优美如歌、轻快明朗的音乐唱腔,是现代音乐创作思路和灵感的不竭源泉。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总结、概括以及分析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征和潜力,以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1 粤北采茶戏的艺术特色
粤北采茶戏就是客家人创造的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审美 情趣和内心情感的一种地方戏剧形式,它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兼具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普遍艺术规律特点和独特的客家文化的乡俗神韵,粤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保存有轻快诙谐的灯彩的风格、独具风格的剧种特色、号称“三奇三绝”的表演特色以及朴素真实、轻快流畅的音乐特色。
粤北采茶戏中独具风格的剧种特色主要源自于其著名的“独脚戏”、“三角班戏”以及“半班戏”三个特色剧种。其中“独脚戏”又称“单台戏”,主要是指由仅有一个旦角以开台为目的而进行表演的小戏,其经典表演剧目主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寡妇上坟》和《私怀胎》;“三角班戏”又称“三小戏”或“对子戏”,主要是指以二旦一丑或一旦二丑为组合进行的以矮子步和扇子花为表演特色的演唱形式,其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主要有《秧麦》和《看相》;最后的“半班戏”又称为“大戏”,其主要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西皮和二簧的伴奏和高超的唱功技艺上,并且还具有很多吉安大班和湘剧表演的艺术特点。
粤北采茶戏在表演方面也具有别出心裁的艺术特色,并且有“三奇三绝”的美称。其中“三奇”指的是粤北采茶戏一反上流社会中的风流奢华和才子佳人之风,将艺术焦点全部聚焦于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和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粤北采茶戏中的大量表演动作思路源于对动物的模仿,并且以相应的动物命名此动作以及粤北采茶戏表演形式是歌、舞、戏三者的统一和结合,而不仅仅局限于戏曲。而粤北采茶戏表演特色中的“三绝”则指的是:采茶戏中专一代表小丑特色的矮子步、种类和动作繁多的作为采茶戏中通常小生和小旦道具的扇子花和采茶戏中独有的只有左袖筒水袖却拥有众多舞蹈形式的单袖筒。除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三奇三绝”表演形式之外,粤北采茶戏主要以歌唱为主,将念白作为辅助,由于发源和发展于民间,因此其唱腔多为简单易懂的口语,念白多与平易近人的日常生活相关,并且整个表演过程舞蹈贯穿始终。轻松诙谐、丰富多彩的表演过程中,既有擅长“矮子步”的小丑,又有能将出神入化的“扇子花”的妙龄小生和小旦。总体来说粤北采茶戏的表演形式通过独具特色、能歌善舞和有精湛技艺的小生、小旦和小丑将歌、舞、戏融为一体,一场粤北采茶戏常常轻易地将广大劳动人民真实自然,勤劳朴实的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
粤北采茶戏清新流畅的音乐唱腔特色主要与广泛地吸收代表当地特色文化的山歌小调有关,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近、朴实并且真情实意的山歌小调往往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最深刻地动人心弦。粤北采茶戏的曲调大多为一戏一曲的形式,总共有多达一百多种,其曲调的旋律没有过多的高深复杂,也没有过多的绚丽奢华,仅仅以清新流畅的旋律和转换自如的节奏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深深地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2 粤北采茶戏的唱腔特点
粤北采茶戏的唱腔主要源于当地的山歌小调,轻快流畅、朴实自然而又独具乡土田园气息的风格特点的形成不仅与粤北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域风格以及传统的客家文化相关,还与中国茶文化在当地的影响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对于采茶艺人或茶艺表演者的影响有十分重要和密切的联系。当时的粤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由于调式、弦路及其功能特点主要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种,通常简称为“三腔一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茶戏的主要声腔为既优美抒情又活泼轻快的“茶腔”,因其内涵与中国的茶文化有极大的相关之处,因此具有十分浓厚的山野田园气息。然而采茶戏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灯腔”却具有浓厚的戏曲风格,包含高亢浑厚、粗犷豪放以及跌岩起伏之势,往往使观众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达到酣畅淋漓的效果。相比之下,因适于在路上行走时进行演唱的“路腔”,则更富有轻快活泼的特点,更加适合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最为独特的“杂调”在采茶戏中常常以其甜美和华丽的点缀特点给采茶戏增添了无数出奇制胜的艺术氛围。除此之外,衬词也十分广泛地运用于采茶戏的音乐唱腔中。
粤北采茶戏音乐唱腔的发展与客家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一代又一代的茶艺表演艺人的艰苦奋斗和艺术升华创造有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渊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沉淀,粤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在“三腔一调”之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音乐旋律的“搬高落矮”和“搬低落高”;在音阶上多以五声为主,“7”或“4”的偏音为辅的流畅舒缓和悠扬起伏;具有易于上口的客家语言的特色和风格,以及变换绝伦的曲牌唱腔以及富含板腔因素的音乐唱腔结构等等。丰富多彩、变换绝伦的粤北采茶戏音乐唱腔不仅仅唱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流传给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珍贵的艺术瑰宝。
3 保护粤北采茶戏及其未来发展走向
广东省已经将粤北采茶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呼吁和号召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学者权威开展对于粤北采茶戏的研究和保护系列活动。政府也提出了“加大以粤北采茶戏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艺术保护力度……”,进一步肯定了粤北采茶戏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呼吁广大人民对于粤北采茶戏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对粤北采茶戏的肯定和重视,更是相关文化部门和采茶戏艺术人才对粤北采茶戏进行整理、保护、发扬和继续传承的所必须的历史文化艺术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政府投入的不足以及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完善,粤北采茶戏正面临着困难和严峻的现状。我国政府、粤北采茶戏艺人以及研究学者应该认识到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应该自发组成研究和保护团体开展考察和研究粤北采茶戏的生存现状,探索发现其艺术特色、记录和保存相关经典剧目,培养新一代粤北采茶戏艺人,添加现代化元素发展和丰富采茶戏的内涵精神,开拓粤北采茶戏表演市场以及加大政府对于采茶戏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等多种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保护和开拓,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璀璨瑰宝。
粤北采茶戏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蕴藏着众多的艺术、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内涵,对于当今中国的传统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粤北采茶戏作为经典地方剧种和传统文化代表,当地政府应该背负光荣的历史使命,并且加强对采茶戏的考察、整理、记录、研究、挖掘和保存,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进行创新和丰富,争取在拥有粤北采茶戏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为当地人民和政府作出更多的贡献,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努力打造出粤北采茶戏的文化品牌,在提高粤北文化形象和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粤北地区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造福于当地百姓,最终打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将粤北文化做强做大,使之走向整个中国甚至世界,实现其最大的价值,展现出其最大的风采。
对于粤北采茶戏未来的发展走向,毫无疑问必须竭尽全力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还要在保留其艺术精髓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于演员、市场和观众都要进行培育和开拓。在对粤北采茶戏进行保存和集成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保护其原汁原味的艺术精髓,其次在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必须紧紧围绕采茶戏的灵魂和内涵,在表演形式方面既要做到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又要展现出粤北采茶戏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地区孕育的一朵艺术奇葩,蕴含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文化,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运用好这些曲调,发挥其音乐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戏剧工作者要整合艺术资源,在保存其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艺术实践中,勇于创新,大胆改革,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形式和内涵,做好采茶音乐的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工作,以适应当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粤北采茶音乐,也让更多人去继承和发扬这种音乐形式,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颖.粤北采茶音乐的教育普及探析[J].福建茶叶,2016,38(2):237-238.
[2]孙建海,张媛霞.探析粤北采茶音乐的唱腔特征及意义——以《牡丹调》为例[J].福建茶叶, 2016,38(1):235-236.
论文作者:邵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粤北论文; 采茶戏论文; 艺术论文; 特色论文; 唱腔论文; 形式论文; 音乐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