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中“你”的移指用法及其话语功能的浮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口语论文,话语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原指用法是称代交际双方中的听话人。(郭风岚,2008)然而口语中它浮现出了许多新的用法,可称代言语场内外的其他交际实体,指称对象发生了转移。如:
(1)那些小孩子闹得叫你不能专心做事。(转引自赵元任,1968:326)
上例中的“你”可以指某一个人,也可以指言者自己,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移指”用法。“移指”(shifter)一词源自Jesperson(1922:123)。(参看王义娜,2008)这里用来表示代词指称对象发生转移同时又保留实在指代意义的用法。
学界对于代词指称转移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1985)、张炼强(1982)等列举出一些代词“你”发生指称转移的现象;毕永娥(Biq,1991)重点讨论了口语中“你”的无人称(impersonal)、戏剧性(dramatic)和元语言(metalinguistic)用法;郭风岚(2008)明确提出北京口语中二人称代词具有实指、虚指和话语标记三种用法,她将“你”的指称转移现象同“原指”用法明确对立并进一步区分出定指和任指两种类型进行考察;王红梅(2008)则主要考察书面语中“你”的临时活用现象,区分了回指、任指、泛指、旁指四种类型并讨论其具体功能;此外,董秀芳(2005)和姚双云(2012)分别颇具新意地运用“移情”理论和“主观视点”理论对二人称代词的移指现象进行了分析。统言之,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且视角多样,给本文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启发。但是我们也发现,以往研究对“你”的指称转移现象的类型和特点缺乏系统的描写,对其语法性质也未能作出准确定位,研究结论亦不够全面。其中一些学者(如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1985;张炼强,1982等)主要着眼于现象的揭示,而在功能阐述上着墨较少;而另一些学者(如Biq,1991;董秀芳,2005;姚双云,2012等)结合口语语料深入细致地讨论了部分用法,视角新颖,见解深刻,但对移指用法未作全面考察。值得注意的是,郭风岚(2008)、王红梅(2008)的讨论较为系统,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对本研究均启发较大。然而前者对移指现象的分析尚欠充分,而后者的讨论仅限于书面语体而并未涉及口语语体中的具体用法。此外,多数学者均目光敏锐地洞察到“你”的移指用法同口语语体的相关性,却鲜有联系互动交际并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分析“你”的移指用法,从而直接导致对其语用功能的揭示不够深入。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准确把握“移指”的本质内涵,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库①并运用互动交际理论,全面细致地审视“你”的移指用法,深入探讨其话语功能及动态浮现机制。本文所用语料除明确标明出处外,其余均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40场对话视频人工转写而成的口语语料库,总时间约1820分钟,转写后字数约为52.6万字,所有文本按照C1-C40顺序编号。
二 “你”的移指用法及其特点
三身代词向来被视为指代系统中具有明晰功能分工的语法范畴。“我”是说话的人自称,“你”是说话的人称听话的人,“他”是说话的人称第三者。(朱德熙,1982:81)然而考察语料我们发现,口语中的“你”除了原指用法,还浮现出了移指言者、移指交际双方、移指言谈对象、移指言谈对象以外的人和移指任何人等五种新用法。
2.1 移指言者
话语交际中,有时言者以自己为“虚拟听话人”(王红梅,2008)展开会话,这时候“你”指代的对象实际上是言者自己,相当于“我”。如②:
(2)主持人:……但是我很想知道,在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怎么来面对这种压力你当时觉得自己能挺得住吗?
王佳芬:不挺也要挺住。(C03)
很显然,在王佳芬的应答话轮中,“你”并非指主持人,而是指称言者自己,表现在这里的“你”可以被“我”同义替换。
2.2 移指交际双方
有时候“你”可以将言者包括在内,指代会话中的交际双方,相当于“我们”。请看:
(3)主持人:……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刻,你既希望互联网的冬天能够长一点,然后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过冬?
马云:……我们必须自己给自己,在没人温暖的时候要学会左手温暖你的右手。(C34)
上例,马云在其话轮前后部分相继使用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二人称代词“你”。不难发现,这里指称形式虽然改变,所指对象均为交际双方,“你”可以替换为“我们”。
2.3 移指言谈对象
考察发现,“你”也可以指称会话中属于第三方的话题人物,相当于“他/他们”。如:
(4)主持人:在许多的公司,有许多的人他们需要顾及的是在工作好的同时,如何去扩大自己的帝国。
李开复:对。
主持人:那他们该怎么办呢?
李开复:还是要入境随俗,做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C05)
会话中,李开复同样用“你”组织他的应答话轮,但是这里“你”显然亦非指称作为听者的主持人,而是指称交际双方的言谈对象“他们”,也即前面话语中提到的“寻求公司扩张的某些企业家”。
2.4 移指言谈对象以外的人
语料表明,“你”不但可以指称话题人物,有时也可以将话题人物排除在外,指称除话题人物外的所有人,当然也可以包括交际双方③。例如:
(5)主持人:……可是他们看到的是马云先生还多次登门找人家要钱。似乎是你更主动一些?
马云:……要钱,投资者最怕的就是问他要钱。投资者最希望看见的是不要钱,他给钱。所有投资者都一样。赚钱了,他天天盯着。不挣钱,要钱他跑得比谁都快。(C34)
可以看出,这里的“你”指“除了投资者本人以外的所有人”,可以替换为“别人”,当然也包括主持人和马云自己。
2.5 移指任何人
“你”有时指代任何人,相当于“一个人”或者“人们”④。请看:
(6)主持人:那什么样的团队是可以走向成功的?
嘉宾:……每一个人并不是都可以像马总一样做高科技,可能不像陈伟鸿可以当电视主持人。可是可以在自己合适的领域,把它做到最好。(C34)
很明显,“你”与“每一个人”在嘉宾的同一话轮中前后呼应而语义同指,“你”可以换成“一个人”或者“人们”。
2.6 各种移指用法的类型分布
分析表明,代词“你”在动态口语中表现出了显著的“游移泛代性”(参邢福义,1996:203),浮现出了五种移指用法。然而不同用法在实际语料中的分布情况如何?本文考察52.6万字的语料,共搜集到“你”的移指用法1252例,并逐一进行分析。不同移指用法的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依据上表数据,按照不同移指用法在实际语料中的使用数量和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是:移指言谈对象(832;66.5%)>移指言者(226;18.1%)>移指任何人(108;8.6%)>移指交际双方(68;5.4%)>移指言谈对象以外的人(18;1.4%)。可见,不同移指用法在实际语料中的分布呈现较大差异性。其中,移指言谈对象的使用频率最高,接近总数的2/3,在分布上呈现绝对优势。因此,移指言谈对象可看作口语中“你”移指的典型用法。
作为一种非形态的语言,汉语的词往往具有多功能性,特别是在自然口语这种活的语言中,很多词汇形式在使用中逐渐浮现出新的用法,产生新的功能。(姚双云、姚小鹏,2012)相对于原指用法,移指用法的浮现使“你”对言语场内外实体的指称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这些移指用法由会话产生并在会话过程中成形,它们具有临时性和语境依赖性。这也正好契合陶红印(Tao,2003)的观点:“任何词汇的所谓固化意义均是由言者(包括词典编纂者)基于当前某一特定任务而设置的一种幻象或者简便标签。”
代词“你”移指用法的浮现是语言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调适的结果。“你”的指称转移本质上是一种功能游移(functional shifting)现象,其背后必然有着特定的语用驱动和功能制约。
三 “你”的语用功能及其成因分析
“动态浮现”的语法观明确对立于把语法看成一个固定的共时系统的经典语法观,而主张语法结构是话语力量驱动下不断做出的反应。(参看张伯江,2005)会话中“你”的移指用法正是在互动交际中适应一定的交际需求而产生的,其在会话中的主观性使用无疑有着特定的语用理据和功能需求。研究表明,移指代词“你”在会话中具有“诱使移情”(empathy-recruiting)、“强化立场”(stance-enhancing)和“自我疏离”(self-distancing)三种语用功能⑤。
3.1 诱使移情的功能及其成因
组织个人讲述的一个潜在压力是需要将讲述的内容同会话参与者的知识和经历系联起来并设法诱引他们的理解、认同或移情(Stirling & Manderson,2011)。移指代词“你”往往被言者用于激活听者的共享知识和情感体验,诱使其主观移情。例如:
(7)(谈话者讲述在美国打工的经历)
徐小平:……我是1987年到美国去打工的。我到了美国..也不得不..穿上围裙你知道戴着帽子,站那儿卖饭。但是在那个时候为了生存嘛…你想想当然..我心中..啊我没有迷失方向对不对?当老板说给加薪保证∧一辈子做伙计,你知道吧?那有职业的安全性,对不对?
听众:@@@@掌声(7秒)
徐小平:@@@那∧绝对的安全性,后来我干得很棒,老板∧很喜欢我,也有了团队合作,也有了..∧自主力∧自主权,对吧?想怎么送就怎么送对吧@@@@
听众:@@@(C07)
会话中,嘉宾讲述个人曾经在美国的打工经历时,多次使用移指代词“你”替换一人称代词“我”组织话轮。本质上讲,人称的变换即是言者“主观视点”⑥的变换。不难发现,变换前后信息对等,功能上并不对等。言者这种“对可替换的形式做出突出和选择”(参看Hopper,1998)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言语策略。这里,他试图用移指代词“你”诱使听者移情于自己,并激活其共享知识及情感体验,如“迫于生计的打工经历”及“唯恐失业的心理体验”⑦。“你”的运用使听者产生一种心理误差,仿佛那就是自己的经历,会沉浸其中体验这种经历和感受,这样有利于达到与表述者共鸣的效果。(王红梅,2008)
言者在交际中往往将移指代词“你”和话语引导标记搭配使用来提升听者的参与度和移情度。上例中,言者就多次使用“你知道”、“你想想”和“对不对”等具有引导功能的话语标记,诱导听者展开“超前知识匹配”⑧,同时“对于听者的注意力、思路等加以引导和定位,从而说服听者与自己达成意志共同体”(张旺熹、姚京晶,2009)。我们看到,现场观众长达7秒的掌声和笑声本质上作为一种高度支持性言语反馈,表达了他们的主观认同,同时也表明嘉宾的这一言语策略是成功的。
代词移指作为一种指称手段可以传达不同方向的移情,实现语言的表情功能。(王义娜,2008)移指代词“你”不但可以用来促使听者移情于言者自身,也可以诱使其移情于并不在言语现场的言谈对象。请看:
(8)(谈话者讲述公司维护知识产权的经历)
竺韵德:那么我们就是通过法院去XX给他起诉了。
主持人:告他们。
竺韵德:这样子做不对啊,..竞争可以在公平的..啊这个这个这个这个环境下竞争,不能靠这种手段去竞争,我们又没有派人到你们日本公司来给你打工偷你技术,我没有啊。我也没有叫填写什么表格,没有啊。我是完全是靠自主知识产权来实施我们自主创新的。(C23)
会话中,嘉宾讲述自己公司同一家日本公司发生维权纠纷的事情。讲述过程中,言者先用“他”指称该日本公司,继而使用了移指代词“你”。这就将说话者与谈论对象之间的我—他关系变成了虚拟式的我—你关系(董秀芳,2005),诱使听者移情于言谈对象,激活听者“关于公司间竞争”的知识经历及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与言者的情感认同。
言者选用移指代词组织话语的行为其实是一种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交织的行为。一方面,言者在运用移指代词“你”组织话语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1977;沈家煊,2001),无疑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另一方面,移指代词“你”在动态话语中的选用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显示“说/写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读者‘自我’的关注”(参看Traugott & Dasher,2002;吴福祥,2004),从而充分体现出语言的交互主观性。值得注意的是,二人称移指代词诱使移情的功能并非汉语所特有。已有研究表明,英语中的you(Stirling & Manderson,2011)与台语中的li2(蔡硕原,2010)在交际中均有诱使移情的功能。
3.2 强化立场的功能及其成因
立场是由社会行为者以对话的方式、通过外在的交际手段发出的公开行为;这种公开行为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任意显著维度上同时对客体进行评价,对主体进行定位,并且与其他主体建立联系。(Du Bois,2007)考察发现,移指代词“你”常常出现于评价性话语中,被言者用于客体评价和主体定位,以强化其立场表达。例如:
(9)(谈话者讨论科学家的必备素质)
王渝生:……我觉得这是科学研究最初的原动力。
(掌声9秒)
李振声:我很同意馆长的说的话,哦..顾炎武有一句名言,叫做事情..要以∧兴趣始∧毅力终。以∧兴趣始,以毅力终。一个人对⊥如果没有追求,对事情没有兴趣,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我们说科学总是一个金字塔形式的。如果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目标,不断地、总是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积累,才能攀登到科学的高峰。(C19)
会话中,嘉宾围绕科学家的必备素质进行评价。我们发现,他先是用类指名词“一个人”从反面论述“兴趣”的重要性,继而选择了泛指代词“你”从正面对“毅力”进行评价。很显然,这同样暗含言者的一种语用策略。在这里,“你”充当一个呼语成分(vocative),唤起听者对论断内容的注意,同时标明言者对其所述的强调。(Biq,1991)此外,言者使用“你”有意将听者明确包括进来,在试图激活其共享知识的同时暗指他的论断适用于包括听者在内的所有人。因此我们赞同Scheibman(2007)的观点,她认为,“言者在使用泛指形式进行评价时,他是通过扩大其中所包含的指称类的范围,来扩大他评价的辖域,进而暗暗增强其评价的理据性和互动过程中的立场。”
语言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用于表达情感和立场的资源,除了词汇和语音手段,还包括各种语法和句法结构。为了强化立场,人们在交际中往往将移指代词“你”同其他语言学手段搭配使用。如:
(10)(谈话者讨论如何提高中国形象的问题)
周宁:我觉着好多策略啊大话啊其实都没有用,就像刚才赵先生说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生活,就是中国大使。我自己在国外待过很多年,自己的行为决定别人怎么看∧所代表的身后的那个国家,所以..我觉得我们..不管是..在国外生活,还是在..本土跟..嗯外国人交往,那么,都应该behave yourself,都应该表现得好一点,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C25)
谈话中,嘉宾就如何维护中国形象的问题进行评述。话语中言者不仅反复多次使用移指代词“你”,而且重复使用认识情态标记“我觉得”、情态助动词“应该”等来帮助强化个人立场,以激活听者的知识经历,从而构建共同的价值体系。
在涉及社会语境的规范性陈述(normative statements)中,言者使用移指代词“你”帮助强化其立场的同时,总是试图通过分派给听者一个主角的角色,使听者进入他的世界观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立场表达亦是一种联谊同道的行为。(Kitagawa & Lehrer,1990:744)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二人称移指代词you也可起到强化立场的作用(参看Scheibman,2007)。
3.3 疏离自我的功能及其成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回忆自传性经历时,人们可以运用自我沉浸的视角(self-immersed perspective)或者自我疏离的视角(self-distanced perspective)。(Robinson & Swanson,1993)这对内在心理动机的重要语用表征即是言者对于人称代词的互补性选用。讲述中,相对于具有自我沉浸功能的一人称代词“我”,移指代词“你”往往被言者用作一种自我疏离的语言手段。例如:
(11)(谈话者讲述自己被公众及媒体过度关注的经历)
易中天:……我就∧知道那个被双规的人什么感觉了。
主持人:@@@@@..怎么讲?
易中天:所以我现在我现在哦..因为走到哪儿都有人盯着,对吧?嗯..在哪儿都有人▲
主持人:▼围着?
易中天:XX倒不一定围着,都有人∧看见,哦…甚至可能..随便到一个小餐馆..去吃点东西…都有人注意。(C20)
会话中,嘉宾在讲述因公众及媒体的“盯梢”而令其有些反感的经历。在话轮起始部分,言者很自然地选择自我沉浸的视角,并运用一人称代词“我”组织话语。然而稍后话语出现重复并紧接着出现短暂停顿。此处的重复表明言者的强烈感情,可引起听者注意,同时起着话语协调的作用⑨。经过重复和短暂停顿后,言者重新组织话语,并最终放弃了先前的讲述视角,而是策略性地转换为自我疏离的视角,选用“你”进行讲述。这种采用自我疏离的视角使得人们将其个人经验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下以某种方式进行审视和重新分析,从而减轻不适感。(Kross & Ayduk,2011)
李战子(2002:134)提出存在两个自我的形式图式,即叙事自我与经验自我,自传中的“我”可分裂。言者自我疏离的过程正是其将“经验自我”同“叙事自我”进行主观离析的过程。又如:
(12)(谈话者讲述在一家族企业的工作经历)
主持人:……啊这是一个苦恼,还有没有谁……有苦恼?
观众:对,我在那X工作了四年,那当时就感觉就是说因为我们的老板是这个……他的这个……嗯……就是家里边有很多很多的亲戚朋友在企业里面,那么在在这里边呢,就是会有一些重要的部门,重要的∧决策的一些人员也都是他家里边的一些……哦朋友或者是……应该说是亲戚吧,那么就是说……感觉会有一种特别……∧特殊的一种氛围,或者∧特殊的一种一种这=一种这个……企业的这种这种环境就∧不太对,就∧不太那个就让……∧不太舒服,做事老是那么战战兢兢的,然后的人际关系处得也是……就是如履薄冰啊,就是特别的∧费劲。(C26)
上例,该观众在讲述一段令其颇为不适的工作经历。有意思的是,整个讲述过程,言者仅在话轮起始部分使用了第一人称“我”,而接着便使用包举式的“我们”,力求避开对自身的直接指称。随着话语的进一步深入,言者以话语标记“就是说”作为言语框架组织话语,试图讲述她工作期间的内心感受。紧随其后的中停顿和重复清楚表明了言者内心话语组织和协调的心理动态,她最终确定选用移指代词“你”继续讲述,从而对自我进行疏离。
分析表明,言者对于移指代词“你”的选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和适应性的言语行为,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语用心理动因。移指代词“你”可以帮助言者在讲述中转换视角,离析出“经验自我”,疏离自我消极经验。另外,二人称移指代词疏离自我的语用功能或许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因为Abney(1996)就注意到英语中使用you代替I可以用作疏离的手段(如讨论令人不适的话题)。
四 结论
代词的指称问题是语言学中至关重要的议题。本文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库并运用互动交际理论,全面考察代词“你”的移指用法及其话语功能。研究表明,口语中二人称代词“你”高频使用⑩,并衍生出了移指言者、移指交际双方、移指言谈对象、移指言谈对象以外的人和任何人等五种用法,它们在会话中具有诱使移情、强化立场和疏离自我等三种话语功能。互动交际需求是促使代词“你”移指用法和话语功能浮现的根本动因。
结合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考察,我们对口语中“你”的用法作了更为全面和准确地概括。我们认为口语中二人称代词“你”的运用具有层级性与复杂性:首先,根据是否具有实在而明确的指称对象,大致可分为实指用法和虚指用法;其次,根据指称对象是否发生转移,实指用法又可进一步分为原指用法和移指用法;而根据虚化程度的高低,虚指用法又可进一步分为游动称代用法(11)和话语标记用法(12)。在52.6万字的语料库中,代词“你”共计出现2576例。为考察各种用法的具体分布情况,我们对所有用法进行了分析和统计(13)。“你”在口语中的多功能性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见:口语中“你”浮现出了新用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用法和原指用法平分秋色,各占总数的1/2;新用法中,移指用法呈现压倒多数的优势分布,独占总数的近乎1/2,远远超过游动称代用法(0.4%)和话语标记用法(1%)的所占比例;口语中代词“你”目前仍主要用作实指用法,虚化的比例很小,前者占总数的98.6%,后者仅占1.4%。
值得注意的是,“你”在口语中浮现出多种用法并非单一的个案。实际上,指代词在自然口语中应互动交际的促动而浮现出新用法是一种系统性变化。学界研究表明:一人称代词如“我们”、“咱/咱们”(参看董秀芳,2005),三人称代词如“人家”、“他”(参看吕叔湘,1985;张伯江、方梅,1996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参看吕叔湘,1985;张伯江、方梅,1996等),指示代词如“这”、“那”(参看方梅,2002)等均浮现出了一系列新用法,形成了多种功能共现的局面。探讨代词功能上的演变需要明确以下三点事实:1)口语中指代词用法上的多样性,本质上源于指代词共时平面上功能的多样性。由此看来,生成语言学者一直以来将代词视为只有句法特征而无词法特征的“功能语类”(function category,参看温宾利,2002:23)是具有一定理据性的(14)。2)语法化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共时的差异往往是历时演变的映射。这种共时平面上功能的多样性又是指代词系统内部语法化进程中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张伯江、方梅,1996:175)。3)指代词的这种系统变化也进一步印证了浮现语法的观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是由一个单独的封闭的系统构成,而是一些在实际使用中不断重构和重新语义化的形式的开放集合。(Hopper,1998)
论文的写作得到导师徐杰教授的悉心指导。文章初稿和修改稿曾先后在“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0届年会”(香港,2012年8月29-31日)和“第四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梅州,2012年11月2-5日)上宣读,部分与会者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陶红印、李英哲、罗自群等先生和《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王娟师姐及澳大语言学沙龙的诸位学友对本文写作也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尚存谬误,概由笔者负责。
①这里接受《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的中肯意见,改用“自然口语语料库”这一更为贴切的表述,谨此致谢!
②本文涉及转写标记:“[ ]”表示话语重叠,“[”代表重叠话语的起始位置,“]”代表重叠话语的结束位置;“▲”表说话被打断,“▼”表打断说话;“=”表拖音;“..”、“…”、“…N”分别表示短停顿、中停顿和长停顿,N表停顿的秒数;“^”表话语重音;@表笑声;标点符号表示语调单位类型:逗号表继续型语调,句号表完成型语调,问号表疑问型语调;“⊥”表话语修正。为节省篇幅,与分析无关的话语内容用“……”代替。
③王红梅(2008)将此类现象称为“旁指”,并指出此时“你”所指代的对象具有排他性,排除被表述的对象,相当于“别人”(包括表述者在内)。
④大部分学者(如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5;王红梅,2008)将此类现象称为“泛指”,也有学者(如郭风岚,2008)称之为“任指”。
⑤文章为便于讨论的集中和深入,结合语例对不同功能分别进行了探讨。具体到某一实际用例中,三种语用功能完全可以共存。李英哲教授在会议讨论时也向笔者指出了这一点。在此谨致诚挚谢意!
⑥有关“主观视点”理论,具体请参看姚双云(2012),他指出:主观视点是言语运用中说话人观察的角度和切入点。
⑦姚双云(2012)就曾指出,“‘你’表示自称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概括说话人的经历,从而移入其他会话者的主观感情。”
⑧关于“超前知识匹配”,请参看徐杰(2001),他认为:在自然交际过程中,听者并非被动地、滞后地进行语码解读,而是主动地、超前地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世界知识,对言者的语言信号进行预测和知识匹配。
⑨具体可参看李悦娥、范宏雅(2002:132),她们指出:重复在话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来看,起着组建话语的框架作用,表示出讲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动态情况,是会话顺利进行和改变话语的连接器和表明不同语篇的指示箭。从微观上来看,它可以使其语篇加强连贯性,起着回应和再现作用,是证实、澄清、强调语言使用的手段之一。
⑩我们检索《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发现,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高频词的排序中,“你”分别位于66和69位。因此,“你”移指用法的浮现也印证了方梅(2008)的观点,即“高频使用往往带来原有典型功能的削弱,同时也会衍生出新的语篇功能和句法功能”。
(11)关于“游动称代”用法,依据邢福义(1996:205),即“我”、“你”、“他”在特定范围中有所指,但跟具体人物没有固定性的联系。例如:“所谓开会就是要听听大家的意见,会前很容易商量,会后很容易商量,就是开会你顶着我、我顶着你,那没有办法商量。”
(12)“你”作为话语标记的表现是:语义上无实在指称对象,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其有无不影响语句合法性;功能上具有衔接性,用以构建连贯话语。例如:“但是他们太浪漫了,你即便是一群会说法语的TCL的人跟他们说,来,明天周六,咱们加个班。他们肯定拎着包就去旅游了。这怎么办?”此外,陶红印教授于会议报告中提醒笔者:其实话语标记用法内部仍有细微差别,如话语标记“你”的重叠用法同非重叠用法功能上即存在差异。笔者极为赞同并在此向陶教授深表谢意!然因篇幅有限,拟于后续研究中再做深入考察。
(13)由于代词“你”新的用法和功能的浮现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共时平面上多种功能存在交叉重叠,从而客观上导致部分语例的类型归属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料分析时要依靠篇章语境进行细致辨识,操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总体而言,模糊的语例是极少数的,并不影响本文的结果统计和总体结论。这里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
(14)在这一点上,形式学界同功能学界表现出了共通之处。如张伯江、方梅(1996:189)就曾明确指出,“指代词是一个功能类,功能上的多样化已经有足够的理由把它们分立成两个或更多的同形词。”
标签:自我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