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影响与解读_哲学论文

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影响与解读_哲学论文

“老子:影响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子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德〕中国中心(China-Zentrum)、阿登纳基金会(Konrad Adenauer Stiftung)和中国哲学史学会联合举办的“老子:影响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0月23至28日在西安召开,60余位中、德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

这次会议对老子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概念提出了新的解释。刘笑敢认为,老子哲学以“自然”为中心价值,以“无为”为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原则,以道与德为“自然”和“无为”提供形而上的论证,以正反相依的辩证观念为“自然”与“无为”提供经验的论证。他根据文字学上的考证认为,在《老子》中,“无”是“有而似无”之无,不是“有而后无”或“绝无”之无。“为”可以泛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和行为,但“无为”的原则主要是针对社会的管理者或统治者的,而不是针对所有的人。王博认为“自然”一词均是在说明道与万物或侯王与百姓的关系时使用,而且其主语均为万物与百姓;“自然”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提出的。而实施这一原则的外在条件是侯王的无为,其内在根据是百姓之德。

笔者认为,“自”,始也,初也;“然”,乃状事之词。因而“自然”即初始的样子、本来的样子,是就状态而言的。王弼用“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来释“法自然”正与此相印证。老子的“无”、“自然”也非绝对虚空,而是实有的存在状态。“无为”即达致“自然”的途径,“无不为”即“自然”本身。“自然”的具体内容是自由,故老子思想的实质是自由。

许抗生认为,道为宇宙本原的世界,天地万物是现存的宇宙物质世界。道与万物各自有着相反的特性:“道”是无形无象的隐形世界,“物”是有形有象的显形世界。无形的道中已经包含有有形物质的因素、基因,所以道能产生万物。郑家栋认为,“道”不是某种超越的形上实体,也不是构成万物的始基,毋宁说它是指存有的整体。它是非对象性的,不是表现为一种混沌,而是表现为某种原初的和谐。在这种和谐中,一切皆是其是而然其然,没有人为的区分、差别与对立。他还认为,老子的“生”不是实体意义上的“生”,而是功能意义上的“生”,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生”,它表明老子是把存有的整体,把握为一个蕴涵着无限可能性的、自我展开的、生生不已的流变过程。

二、老子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老子哲学的性质如何?这个问题自古就有争论。根据王葆玹的考察,先秦道家的黄老一派将老子思想概括为“无为自化”的统治方法,庄老一派概括为“独与神明居”的修养方法。这次会议对老子哲学的性质讨论得相当热烈,分歧也较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哲学基本上是一种自然哲学。刘蔚华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阐述:①关于宇宙本原;②关于道生成万物;③关于气化物性说;④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金吾伦也从宇宙论的角度来理解老子,将老子哲学看成一种生成哲学。他指出,“构成论”和“生成论”是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当代科学的新成果揭示了构成论的局限性和生成论的活力。他认为,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是生成论哲学的先驱。老子哲学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而道的核心是生。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用“潜势”(Potentia)取代微观物理学领域的“组成”、“构成”、“分割”等概念,借以解决“量子悖论”,而Potentia类似老子的道,是一个生成概念而不是构成概念。不过,也有学者对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分析老子哲学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如臧宏认为道家思想具有科学精神,有违文献。所谓顺应自然,与科学精神并不一致。

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子哲学是一种境界论。蒙培元在题为《道的境界》的报告中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实体。道与万物有双重关系,一是生万物,一是体万物。“道”是不可言说的,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它内在于人而存在,故可体认。“观复”不是以自然界为对象而观之,而是自我反观;“复命”就是实现人的存在的本真状态,也就是实现道的境界。道的境界是自我体认和修养所达到的心灵境地,人虽有限而境界永恒。道的境界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它是整体性的,其中真理境界、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是有机的统一。臧宏认为,老子不但谈境界,而且有一套境界观。“为道”是这个境界观的核心观念,围绕着它而提出的为道的内涵、为道的可能、为道的方法和为道者的气象等问题,便构成了老子境界观的基本点或基本内容。王德有将老子哲学概括为“立于常道观人间”的境界。老子把宇宙描绘成了一个时间上无有终始、空间上无有边际、永恒回旋流转的混沌体,从而在人类眼前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常道”。立足于这个境界,将人们的精神拔出了是非纷乱,使之遇事则安、泰然处之、自然随应、潇洒自如。赵馥洁则从人的价值实现的角度阐述了境界问题。人的价值失落的原因在于“失道”、“废道”,即背离宇宙法则。人的价值复归的根本原则是“法自然”,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子哲学是一种“君人南面之术”。但更多的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如刘笑敢说,“无为”的一般意义是对社会控制行为的否定或限制。这种思想包括了政治哲学的智慧,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把老子哲学从整体上看作“君人南面之术”。因为老子哲学关心的重点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和谐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如何施展权谋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事实上,哲学家的社会理想与现实政治策略和统治术是不同的。郑家栋也认为,老子关于“在上无为”的思想,应视为对统治者的劝戒,其目的不在于统治者治术的完善和权力的久长,而在于尽可能地减弱由于社会分化和权力控制所引发的分裂和对抗,使社会生活能够比较接近其所追求的“自然无为”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

三、老子与中国哲学和文化

老子哲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前此的中国文化与哲学长期发展的产物。任继愈认为,老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荆楚文化的特点,即贵淳朴自然,反雕琢文饰;古代文化遗产和前人经验;春秋时期社会的混乱,旧秩序的崩溃,仁义口号的虚伪性。三者构成了老学独特的思想体系。李中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周易》古经对《老子》的影响:《易经》六十四卦卦名及其所包括的义理在《老子》一书中的反映;《易经》卦爻辞的语言及其义理对《老子》的影响;《易经》中具有辩证因素的哲理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罗炽认为,儒、道同源。老、孔之学,就学术渊薮言,同源于《易》;就社会历史背景言,其学术是同一社会现实的反映。老、孔学术之相歧,盖在于治道。另外,Wohlfart指出了老子的“不言之教”和孔子的“天何言哉”之间的相通之外。

老子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任继愈说,哲学、宗教、政治与军事是老子影响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流向。因此,中华文化没有孔子,不成其为中华文化;同样,没有老子,也不成其为中华文化。当然,受老子影响最直接的是道家。王葆玹以先秦文献不见“道家”之名的现象为线索,提出先秦道家分为南北两支,北派崇尚黄老,与法家交融;南派崇尚庄老,排斥法家而标榜个人自由。李刚通过探讨道教老学重玄学派对《老子》夷、希、微的解读,认为中国哲学有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两分系统,也有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三分系统。三分系统在道家道教思想中较为流行,尤其是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探讨,其中重玄家的重玄“三一”说更是引人注目。对夷、希、微的解读,构成了重玄派学者讲“三一”的主要内容。重玄派对夷、希、微的解读是道佛二家思想和方法混合的产物。

道家对儒家的影响也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除了陈鼓应多次阐述他的道家主干说外,罗炽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不仅向老子问学,而且以其自然无为、负阴抱阳、守柔勿执等学说,对儒家产生了强烈影响,从而赋予了儒学以新的生命活力。Hans—Georg MOller则探讨了道家对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冯友兰的影响。他指出,在《中国哲学精神》和《新方法论》两书中,冯友兰对道家“无名”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阐述了道家对“否定方法”的发现。冯友兰还在人的自我发展的“自然的”和“整体的”层面上探讨了道家哲学。在冯友兰自己哲学概念发展中,他详细地讨论了道家“无”、“有”概念的使用与他自己对这些概念运用的区别,并指出,道家否定性的概念——“无”对理解他本人哲学的中心概念——“器”有根本重要的意义。

尽管在历史上老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庄子,但任文利却认为,老子的许多思想是由庄子显现出来的,尤其庄子的人生境界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许多方面,庄子超过了老子。陈鼓应也认为,庄子在道论与自然无为等方面继承了老子并有较大发展:①老子和黄老学派主要讲治道,为外王之学,而庄子首次提出内圣外王。就内圣方面讲,庄子在气论、心学、天人之学方面都有完整的体系,这对道家成为一个大的学术流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对整个中国哲学史发生了深远影响。②老子哲学强调相对关系和不同因素的转化,而庄子则超脱这种相对关系,提出生命精神境界的学说,强调游心、生死一如、天人合一,对人生观察入微。③老子哲学为概念化的东西,易于掌握,而庄子哲学为生命精神,难于掌握,不可概念化。④庄子对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较大影响,是战国后期的显学。另外,庄子对文学艺术、美学的影响也远远超过老子。

四、老子与西方哲学和文化

老子与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是Wohlfart为大会提供的报告。在他看来,如果我们要拿欧洲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比较的话,那只能是前苏格拉底的前形而上学。赫拉克利特不是形而上学家,在他那里,并不存在着世界与世界背后、直觉与概念之间的鲜明差异,他的概念往往是与具体的形象密切相关的。赫拉克利特用词不多,惜墨如金,其词汇厚重而简炼,并且把古希腊语中的节奏、韵律纳入他的逻格斯。对他来说,在诗的语言中最重要的是无言之言,他还善于运用不言之教。老子也是如此,其语言简炼而富有韵味,将诗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因而,老子也是一位前形而上学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位非形而上学家。而中国学者一般认为,老子建构了一套形而上学。相比之下,显示出中西学者对形而上学这个概念理解的巨大差异。

薛华认为,老子在德国哲学中的被接受是同德国哲学家对老子之“道”的不断理解密切相关的。在康德看来,如果把“道”和“无”联系起来的话,它是某种怪异的东西。可见,康德对老子有许多误解。按照谢林的看法,“老子完全地、无条件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据。”这已向真正理解老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海德格尔对老子的“道”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如果我们任让‘Weg’、 ‘道’这些名词返回它们未被言说的东西之内,并有能力作这一‘任让’,则在‘Weg’、 道这个词里也许便隐藏着思想的言说的一切秘密的秘密”。这明确地给老子解释揭开了一大广维。以上说明,在老子研究上依然还有些原则性问题需要加以理解,说明他的思想何以依然还能给哲学探讨提供推动力并且把不同的思想家维系在一起。数百年以来,在德语范围内有许多思想家与老子发生关联,其中有赫尔德尔、康德、黑格尔、谢林、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马·布贝尔、马克斯·舍勒、C·G·容格,等等。

Scholtz具体分析了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对老子的解释。他指出, 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们对《道德经》这本书基本没有了解。他们主要从法国耶稣会士的一些作品中知道老子其人。尽管如此,他们仍敢于概括他的思想特征,并予以批评,认为老子代表了一种类型的哲学。十九世纪人们开始研究《道德经》,认为它是一本来自远古时代和另一种文化的书。温蒂希曼和谢林认识到老子表达了人类史上最早的那种智慧,后来的一切哲学都建立在这种智慧上,应该重新去了解和研究它们。随着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地位的日益提高,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日益流行,对老子的兴趣就更加高涨。人们发现他是一个提供了选择的哲学家。在德国终于占据上风的观点认为,老子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形而上学者、神秘主义者、通神论者,在现代社会很有必要研究他,因为他表示了人类一种最原初的宗教性或者原始的一神教。

Harald·Holz研究了谢林与雅斯贝尔斯哲学中的“道”的概念,指出,谢林晚年不是把“道”译成“理性”,而是译成“门”。老子对道的那种否定性的、似乎是矛盾的特征的描述被谢林看作对所有存在世界超验的、超越根据的特征。对他来说,老子道的进一步规定与他本人的活动力理论体系之间有着十分相近的、密切的辩证的亲缘关系。雅斯贝尔斯看到了老子的“道”的概念与他本人“全体”概念之间的联系。雅斯贝尔斯对老子理解的第二个基本点是,在他晚期思想中涉及《道德经》部分章节的社会现实性,即对它的和平主义的阐释。

Walter Schweidler谈到海德格尔对老子的接受。他指出, 海德格尔首先并没有把老子看作哲学家或宗教思想家来接受,而是看作伟大的发言人。人们可以在海德格尔那里找到一种与老子哲学的可比较性及其可能性的衔接点:“道”的思想作为唯一发生的东西与“Ereignis”的思想在晚期海德格尔那里起着相应的作用;“无”的被设定及其结构上的意义对于存在的结构及其逻辑来说是可以比较的。只能显现给我们的,而我们却无法达到的间接现实性思想,表明了海德格尔的神学——哲学传统背景。老子的思想对海德格尔的“转折”起了一定的作用,这种转折已远离作为唯一哲学背景的西方传统。

Heinrich Geiger 考察了老子在二十世纪德国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中的影响。他说,《道德经》对于本世纪上半叶国际和德国艺术活动的意义是:它帮助人们从一个新的视野去理解艺术创造性和艺术创新的基础。此外,作为一种智慧的学问,它因为接近生活而给德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本“意义与生命之书”在艺术对精神的追求之中能帮助人们定向,并使一些有宗教倾向的艺术家产生共鸣。但不容忽视的是,只有看到概念知识与视觉知识之间的紧张关系才能设想德国艺术家对老子的接受。

《道德经》为什么被这样广泛地接受?Florian C·Reiter认为, 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了解甚至欣然接受的《道德经》,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对它的拙劣译本的想当然解释,其中有些人甚至“郢书燕读”。基督教的信念和所谓的“印度—日尔曼”极大地塑造了西方的人文及精神世界,由于不满于这一传统,有些人试图寻找出路。《道德经》显然提供了这样一条出路。

五、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

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是老子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大会的开幕辞中,陈筠泉就指出,《老子》充满哲学的睿智与诗的凝炼,深邃而优美,对我们思考宇宙、体验人生、观察社会,都会大有启迪。在讨论中,学者们对此问题作了具体阐述。陈鼓应认为,老子和道家哲学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使人精神专一;关于祸福相倚的思想;关于积厚之功的思想;关于超越功名的思想;关于本根的思想。我们生命的枝叶太多,应该不断舍去,以达致老子的归根,这其实是生命力的再次凝聚。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还从老子哲学的不同侧面加以论述。张智彦认为对老子的和谐思想进行现代转化,可以对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意义。“和谐”的内涵包括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四个层面,老子的和谐思想在这四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是比较全面的。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如何保持心态平衡和生态平衡具有借鉴意义。李霞在分析了老子之道后,阐述了老子道论的现代意义,认为从老子的本原之道中可培养出高瞻追根意识;从本质之道中可培养出深究及本意识;从本体之道中可培养出广视求用意识;从本因之道中可培养出远瞩循变意识。从道的属性方面说,老子的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不争之道、柔弱之道、虚静之道分别对当代人的行事、管理、竞争、处世、修养之道均有启迪。

有些学者谈到老子和道家思想对于补救儒学之弊和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特殊价值。赵吉惠认为:道家“回归自然”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特殊价值;道家提倡“逍遥”自得,不为物役,对强调个体、提倡自由有特殊价值;道家揭露“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实,高扬社会批判精神具有特殊价值;道家提倡“无己”、“坐忘”虚静身心、自然无为、超世脱俗有特殊价值;道家追求“无何有之乡”和平意境有特殊价值。焦树安说,一方面,在重建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基础时,要充分吸收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扬道家之长,补儒家之短;另一方面,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由于老子重科学精神,同时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和倾向又与经典物理学相悖而与现代物理学相合,这样就有可能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点和新文化模式的生长点。

标签:;  ;  ;  ;  ;  ;  ;  

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影响与解读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