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论文_王纪强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论文_王纪强

王纪强 (黑水县色尔古寄宿制小学校 四川 阿坝 6235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5-019-01

眼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的"假、大、空"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乡镇小学,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校领导缺乏足够认识、品德与社会教师自身局限性等等,那么如何促使小学品德课程有效性,作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闻名遐迩打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引导小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以便增强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 

1、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比较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倡导:"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换言之: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我们摆脱背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说教式教学,为此,作者力求将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在日常教学中,作者将某一位学生的成长过程用多媒体呈现,在辅助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畅谈成长历程,这些植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巧妙的与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深受感染,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进而叩开学生心扉,引发学生自主化体验。

2、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得以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教材中一些角色的扮演,有助于学生与教材形成对话,通过形象和直观唤醒他们现有生活体验,促使学生置身其中,结合自身基础进行辨析。引导学生的认识和感悟从感性向理性迈进。(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做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结合自身经验,再现类似生活片段,令学生置身其中,尤其是这种意境中的丰富的思想和信息,有助于学生自我观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究,进而得出自身判断。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在传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单一和陈旧的说教式教学普遍存在,这种说教式教学方式令品德与社会课程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必须打破这种说教式教学,为此,应注意以下三点: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说教式教学,其倡导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达到自省辨析的目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点评。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一知识或者形成某一习惯,为此,这种教学模式应着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令师生在情感上得以共鸣,进而亲其师重其道,提高教学针对性。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体潜能以及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辨析,提高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三、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日常教学实践中,作者倡导: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和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关系平等是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学生称老师为"恩师",为此,教师应更好的扮演把"良师益友"的角色。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其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基础。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作者时常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上。为此,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营造契机,活动一旦脱离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无疑会导致他们流于形式、一枝独秀和互相埋怨。

言而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缺陷依旧存在,然而这些缺陷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正确认识,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勇于推陈出新,那么这些问题必将迎刃而解,进而更好的完成新课标赋予的神圣使命。促使品德与社会课程能真正走进学生现实生活和心灵深处。

论文作者:王纪强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论文_王纪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