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自制多功能俯卧床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后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石晓燕

长沙宏朗眼科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究自制多功能俯卧床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术后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9年1月~2019年6月接收的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U型软枕进行体位护理,研究组借助多功能俯卧床护理,对比两组术后肢体不适症状发生情况、视网膜再脱落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不适症状发生率及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每日头低位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对手术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使用自制多功能俯卧床进行体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护理舒适性,预防腰部酸痛等不适症状,并可有效提升头低位时间,提高术后护理效果。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自制多功能俯卧床;眼内填充术;体位护理;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为常见致盲性眼病[1],随着玻璃体切割技术进步,玻璃体切除+眼内填充术在视网膜脱离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手术治疗后为保证手术裂孔部位于最高点[2],需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但若俯卧时间过长,极易使患者出现肩颈部不适、肢体麻木等不适症状[3],影响舒适度,降低术后恢复效果,导致预后不良,而多功能俯卧床可根据患者裂孔合理调整体位,并可提升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为探究多功能俯卧床实际应用效果,特行此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6例,男19例(52.78%),女17例(47.22%),年龄46~71岁,平均(61.17±9.46)岁,其中左眼16例,右眼20例;研究组36例,男20例(55.56%),女16例(44.44%),年龄44~72岁,平均(62.58±9.84)岁,左眼15例,右眼21例,对比两组资料(P>0.05),患者均顺利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治疗,住院时间均超过7d,并排除伴有其他眼部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移至普通病床,在其头面部垫一U型气垫圈,叮嘱患者尽可能取俯卧体位,并在不影响治疗情况下,指导患者合理改变头低坐位、头低站立位等体位,减少肌肉组织酸痛等不适症状。研究组借助自制多功能头位床进行体位护理。①俯卧位专用床制作:改造常规摇床,在床板头部掏出直径30cm洞孔,在床洞中安装可升降自锁装置(由关节支架、转向球、摇杆、头部支撑架、定位锁紧杆、O型圈等组成),O型枕放置于头枕架上,与患者面部直接接触。头枕架主要有3种运动方式,a.平面各方向旋转运动,旋转角度约120°;b.头枕架可以床板水平面作垂直上下的升降运动;c.可进行水平面360°全角度上下倾斜运动。②体位护理管理:a.俯卧位:多功能俯卧床中存在的孔洞与床底空气流通较为密切,患者在俯卧床上取俯卧位时,可将面部悬于椭圆形孔洞中,保证高抬的海绵垫与下颌部接触,起到支撑稳定作用,加强头部固定,保证下颌受力均匀,缓解额部因受力过度出现的疼痛感。b.坐位护理:患者取坐位时可通过按压电动控制开关,启动床洞中的升降装置,升高头枕架,指导患者坐于床头,面部放置于头枕架的O型枕上,此时患者四肢可自由进行运动,更加有助于肢体活动及呼吸运动,同时可使患者俯卧位时胸部等过度受压部位进行缓解休息。

1.3观察指标

a.观察患者术后出现肩颈不适、腰背疼痛、肢体麻木、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发生率;b.借助自制护理满意调查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共100分。记录患者每日头低体位平均维持时间,并对患者随访2个月,观察视网膜再脱落复发率。

1.4统计学

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适症状发生情况

研究组(n=36)中共4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其中1例患者术后同时出现肩颈不适、腰背疼痛等不适症状,发生率11.11%(4/36),对照组出现不适症状发生率52.78%(19/36),其中11例患者同时出现多种不适症状,不适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满意度、体位维持时间及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经多功能俯卧床护理后,患者每日体位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视网膜脱离指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神经上皮层分离,出现一定间隙,脱离的视网膜难以准确感知外界光线刺激[4],使得眼部成像缺失,最终导致失明[5]。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为现阶段治疗视网膜脱离主要方式之一,主要使用全氟丙烷等惰性气体、硅油等眼内填充物,借助气体、液体上浮原理,垫压裂孔,防止裂孔部液流,进而起到治疗视网膜脱离作用[6]。

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通常需保持头低俯卧位,头部不宜活动,以促进视网膜复位效果, 防止眼压高、瞳孔阻滞等眼部并发症发生,保障手术治疗效果。但头低俯卧位属被迫体位,易对患者肢体组织造成严重负担,影响手术效果。在视网膜脱离术后常规护理中多以U型软枕垫压患者面部,以缓解局部受压,提高舒适度,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显著。研究组多用多功能俯卧床中孔洞可架空患者面部,有效保证其呼吸通畅,降低患者不适感;而头低坐位可通过头枕架支撑患者面部,可缓解俯卧位时局部受压程度,以减轻、防止腰背部酸痛情况,进而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借助多功能俯卧床可为视网膜脱离术后护理提供舒适体位,有效预防术后肢体不适情况发生,提高患者术后护理舒适、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红霞, 赵滨, 刘影,等. 体位干预联合卧位标识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35):2690-2692.

[2]刘丽华, 张海花, 陈静,等.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多功能治疗床的设计及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 2015,54(12):20-23.

[3]柳茜, 孙红霞, 任静. 视网膜脱离术后俯卧位床垫的设计与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 2015, 14(11):40-42.

[4]赵坤. 自制支撑垫联合充气式颈椎牵引器在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45(8):73-74.

[5]池彩琴, 牛慧, 陈梦瑶. 俯卧枕在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术后应用的临床价值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60):11750-11751.

[6]李萍,周素丹,孙珠珠,等.颈椎牵引器和马蹄型俯卧枕头在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9):140-142.

论文作者:石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  ;  ;  ;  ;  ;  ;  ;  

探究自制多功能俯卧床在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后患者体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石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