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字正射影像成果、土地利用现状成果为基础,结合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高标准农田等成果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规划资料划定“两区”范围。即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字正射影像成果,套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以小于15°(包含15°)的永久基本农田区域范围作为“两区”划定的初始范围边界,通过室内判读和综合分析,初步划划定“两区”范围;经实地勘查对划定的“两区”范围进行核实、认定,综合确定“两区”片块和地块边界并进行预编码;依据己有的耕地质量等级(等别)和农业基础设施(道路渠系宽度)建设情况,记录具体地块的耕地质量等级(等别)、农业基础设施状况等信息,录入“两区”地块属性;建立“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编制“两两区”划定成果。
二、资料准备
收集以下文件、图件、数据等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
2)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资料。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成果资料。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料,包括各渠道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配套服务设施等相关建设项目的图件资料及文本说明。
5)其他资料,包括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图件、数据库、文本及说明,遥感正射图像资料,测土配方施肥等耕地质量资料,生态退耕及灾毁资料等。
“两区”划定包括以下六个基本阶段:前期准备、图件测制、公告公示、数据建库、检查验收、成果管理。
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组织准备、方案准备、宣传培训、资料收集和工具准备共5方面的准备工作。
图件测制阶段包括底图制作、实地勘查、面积量算、分布图制作等工作内容。
公告公示阶段包括材料准备、公告公示、勘误修正、结果确认、立册建档等工作内容。
数据建库阶段包括信息录入、数据质检、要素整合、分类入库等工作内容。
检查验收阶段先由县级组织自检、互检、专检,经市级组织核查后,报省级组织验收,检查实施包括内业审核、内业检测、实地抽查等内容。
成果管理包括成果资料分类、成果检验、质量管控、成果归档、安全保密等内容。“两区”划定提交的成果包括图件、数据、表册和文本报告等。
三、实施阶段测绘作业方法
实施“两区”划定采用先内业后外业再内业的方式进行,即首先在收集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基本农田分布图、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料、正射影像图(DOM)等作为底图,初步划定功能区地块,然后根据初步划定的底图进行现场核实、排查、补测、调查、公示等。外业测绘采用GPS-RTK、全站仪测量设备进行实地测量。核实完成后根据调查的资料进行内业处理、建库。
四、图件测制
4.1底图制作
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为基础,叠加相关规划成果,通过人工判读和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两区”片块和地块边界,并对片块和地块赋予预编码,制成“两区”划定工作底图。
4.2内业预划
根据“两区”划定的要求,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范围、交通、水利、建设规划等筛选符合相关要求的耕地数据信息,初步划定功能区地块,在工作底图上开展图上作业,初步形成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分布图。
(1)初步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布图要与新一轮土地利用、基本农田、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将满足优先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田块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
(2)根据国土资源、农业、财政、发改等部门提供的高标准农田档案资料,优先将已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3深入乡村实地勘查
通过县农业畜牧局协调,与各乡镇及所辖村进行对接,根据“两区”片(块)和地块边界的室内预划结果,结合室内分析与村(组)指认,将地类已经发生变化的永久基本农田地块、未被划为农户承包地的农村集体土地、以及预划时未划入“两区”片(块)边界的集中连片耕地作为实地核查的重点区域,并在图上进行标注,结合耕地利用有关规划、当地种植实际和农民意愿,对本乡镇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范围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准确的划定范围图
4.4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块信息调查的内容
本次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块信息调查主要信息有:
(1)所在区块地点:镇乡(街道)、行政村、自然村、地名;
(2)实施年份;
(3)地块边界、面积、权属;
(4)耕地类型:高标准农田、基本农田、一般耕地;
(5)实施过的的相关农业项目:机耕路、排水渠、灌水区、农用电线、机埠等;
(6)常年非粮作物的种植面积。
4.5实地测量
在对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实地勘查,查清“两区”片块和地块空间位置、数量、边界,以及“两区”片块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工作底图标注信息与实际存在偏差的,核实后予以修改,需要实地测量采集的地块地块信息,采用GPS-RTK、全站仪等测量设备进行实地测量。
4.6图件制作
通过底图制作、实地勘查、面积量算、分布图编制共4个步骤,在全面调查、综合分析、外业勘查、实地测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两区”片块和地块,将其空间位置、数量、边界,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汇编成县域及各乡镇准确的“两区”矢量图,准确反映“两区”划定成果,确
上接第3页保划定的“两区”图、数、实地一致。制作的“两区”空间分布图应能够体现图廓内外整饰要素、数学基础、行政区划要素、地形要素以及“两区”要素。
4.7“ 两区” 编码规则
1) 代码结构:
“两区”代码由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顺序码共 12 位阿拉伯数字构成,其代码结构如图1 所示。
在“两区”代码结构中,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位数 9 位,表示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即 6 位县级行政区代码+3 位乡级行政区代码;顺序码位数 3 位,表示县级以下行政区划内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数量。
4.8面积量算
根据规程要求,“两区”面积为水平投影面积。面积量算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
在“两区”任务范围内,按照“两区”地块的上图图斑,首先进行“两区”地块面积量算,并逐步汇总生成“两区”片块面积和“两区”面积。
五、公示和确认
该阶段包括公示材料准备、公告公示、勘误修正、结果确认共4个步骤。
5.1 公示材料准备
在图件测制的基础上,将编制好的“两区”空间分布图以乡镇(街道、场)或标准图幅为单位输出为纸质图件,作为公告公示的主要材料。
5.2 公告公示
将公告公示材料交由乡镇(街道、场)、村(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在“两区”划定涉及的集体经济组织或国有农场内进行张榜公告公示。
5.3 勘误修正
针对公告公示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所提出的异议,作业队伍应及时进行踏勘、测量、核实、修正,并再次进行公告公示。
5.4 结果确认
公告公示后,由集体经济组织、国有农场等在公告公示图件上进行签章确认。
六、数据库建设
10.1数据库的内容
1、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基础地理要素、“两区”地块要素和栅格数据。基础地理要素包括定位基础、境界与行政区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对“两区”地块四至描述有重要意义的地物信息;“两区”地块要素包括描述“两区”地块空间位置、四至、面积、编码和毗邻关系的矢量信息;栅格数据包括描述“两区”地块及其空间分布、方位、毗邻关系等信息的栅格图件。
2、管护数据。包括管护责任人、承包方、地块信息等。
3、元数据。包括矢量、栅格、权属数据的元数据。
七、结束语
以上着重介绍了在“两区划定”工作中的具体作业方法和作业步骤,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后,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作者:王耀强,朱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两区论文; 地块论文; 成果论文; 资料论文; 数据论文; 基本农田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