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起点--纪念中国共产党八大成立40周年_邓小平理论论文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起点--纪念中国共产党八大成立40周年_邓小平理论论文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逻辑起点——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国代表大会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第八次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 是党在建国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举行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它的历史任务,总结从党的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主要是建国后七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探索和制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路线。它的历史功绩,既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党的八大的探索成果

中共七大以来,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社会内部的各种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根本变化,迫切需要作出科学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八大在这两个问题上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成果,为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上。党的八大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思路。1956年4月, 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提出了探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这篇文章, 实际上是党的八大思想和理论的重要准备。1956年8月30日, 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以反主观主义为题,继续告诫全党,要注意贯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并以斯大林为什么犯错误为例,阐述了“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说明“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的道理[2]。1956年9月15日,党的八大开幕,毛泽东致开幕词,再次重申这个观点。我们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3]。 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也强调:“必须使我们的干部,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理,了解我们的主观认识必须符合于客观实际的原理。”[4] 邓小平讲过:“这个原则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过去革命中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并在第七、第八两次党代表大会上加以肯定的。 ”[5]遗憾的是,这个原则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未能正确坚持, 或者说结合得不好。因而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很大的损失。26年后的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精辟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 这段论述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八大以来从正确思路到“左”的错误,再回到正确思想路线的轨迹。

第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按照实际情况来讲,属于一个初级的社会主义形态。其所以是这样,是同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相联系的。党的八大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涉及和表述,但八大前后,对此是比较清醒的,有过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第一,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第二,我们的革命是后进的。……我们一为‘穷’,二为‘白’。”[7]1957年2月和7月, 毛泽东再次重申:“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很不完善”,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8]邓小平在1957 年也说过:“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要把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的工业国家,需要长期的刻苦的努力。”[9] 由于这个认识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作根据,不可能进行充分的论证;由于这个认识沉浸在建立新制度的兴奋欢乐之中,以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无限地发挥主观作用;由于这个认识处在一系列巨大的胜利之中,因而忽视了生产力落后这个基本国情,忘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入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前提,犯了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八大前后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使我们对中国基本国情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的八大提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变的正确战略方针。明确地宣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因此,党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人民政权的根本任务已经是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八大的这种分析是全面的,切合实际的,是党的八大最卓越的贡献,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可喜的是, 党的八大后, 1957年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1958年初,毛泽东又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是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是正确探索的继续深入。可叹的是,这个战略决策和伟大贡献,未能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反而企图通过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通过政治运动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把其作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颂扬,轻易否定了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这个惨痛的教训,使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痛定思痛,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进行科学分析,坚定了一个认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毅然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党的八大分析了党执政后的状况,指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党的建设的方向。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鲜明提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10]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党的八大总结历史经验,强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一是解决权力过份集中的问题,一是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一是克服个人崇拜。党的八大确立的有关党的建设的上述方针与政策,是符合当时党的实际状况和适应当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需要的。后来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在党的建设上留下了许多难以弥补的缺憾。邓小平目睹现状,联系历史,在党的建设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辉篇章。

总而言之,党的八大在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基本国情判断、主要社会矛盾分析、社会发展根本任务确定、执政党建设等方面,都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规定了一条正确的路线。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和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都充分肯定“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党能一直沿着八大规定的路线前进,那么,我们取得的成就肯定要比我们今天已经取得的成就伟大得多,我们所遇到的曲折要少得多。但是,历史不能苛求。八大路线不仅未能贯彻执行,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反而形成和发展了与八大路线背道而驰的“左”倾严重错误,以致未能避免此后20年中发生的巨大曲折。教训是深刻的,原因是多元的。一是社会主义革命超乎原先计划发展迅速,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具体准备;二是社会主义革命超乎原先计划顺利提前实现,由于成绩巨大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三是社会主义革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顺境时期,没有经过曲折发展的教训和逆境教育的提醒;四是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建设规律研究不够,因而一遇风浪,便转向比较熟悉的阶级斗争经验和群众运动方法。尽管如此,党的八大的正确探索和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逻辑起点。

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和重大发展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党的八大前后,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过重要贡献,对于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着亲身体验,对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尤为刻骨铭心。因此,当“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才能够从八大以来的曲折发展历程中,肯定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光辉的历史标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里程碑。坚持八大提出的正确指导原则,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方向,总结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进行探索,明确提出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三大对于这一理论体系作了初步总结,党的十四大进行了确认,并规定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祖国统一的理论;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重温八大文献,我们发现,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决地维护和继承八大以后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果,果断地摒弃和纠正八大以后指导方针的“左”倾错误和做法,深刻地分析八大正确路线和方针未能坚持和轻易改变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理论原因和思想原因,认真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得失成败,同时,又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的成果。概而言之,这个理论是对八大路线的继续和重大发展,八大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

邓小平说过:我们在三中全会以来所做的,就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1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这三个方面内容的精炼概括,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发展性。譬如,关于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八大坚持了这个思想路线。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和发展了八大倡导和坚持的这个基本原则,重新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并增加了解放思想的新内容。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再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的理论。这是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后来发生的“左”的错误,是背离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的,因而发生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恶果。邓小平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的机遇思想,振兴经济的关键是振兴科技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由此可见,邓小平是党的八大路线的继承者、捍卫者。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内容,诸如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则是邓小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论贡献,是对八大路线的新发展。八大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不具备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是肤浅的,不可能达到现在的高度。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论证了这个问题。“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12]。这个论证是精辟的,是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八大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联系的一把钥匙。由此着眼,结论是:党的八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开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八大正确路线的继续、发展和丰富。

几点启示

第一,从八大路线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正确的东西的产生,都不能离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实践经验的积累,任何一种正确思想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是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总结经验,包括一连串失误的经验中实现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包括建设思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领导力量等,党的八大前后都有所接触,有过思考和见解。有些认识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深刻的。只是这些问题缺乏实践、缺乏挫折、缺乏论证,未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给历史留下一段遗憾。反过来说,没有这段遗憾,我们也就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第二,从八大路线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理解和处理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面,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份,抛弃了背离八大正确路线的“左”的思想和做法,借鉴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20年的经验教训,又认真研究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建设成果。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吸收借鉴,加强研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能没有继承,也不能少了借鉴,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关系,站在“前人”和“他人”的肩膀上,就能少走弯路,取得丰硕的成果和辉煌的业绩。

第三,从党的八大路线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告诉我们:邓小平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倡导者、创立者不是偶然的。他尊重历史,坚持唯物论,思圆行为,运用辩证法。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经历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历史活的见证人。他在八大前后为探索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作过重要贡献,对违背八大路线的恶果有着切肤之痛,对恢复八大正确路线始终坚定不移,对发展八大路线功绩卓著。邓小平正是从党的八大正确路线未能贯彻的历史教训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最终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顺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将是十分有益的。

注释:

[1][7]《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5卷, 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286、287—288页。

[2]《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同上书,第297页。

[3]《人民日报》1956年9月16日。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267页。

[5]《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58页。

[6][1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2页。

[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攻势》,同[1]书,第374、462页。

[9]《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同[5]书,第262页。

[10]《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同[5]书,第215页。

[11]《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300页。

标签:;  ;  ;  ;  ;  ;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起点--纪念中国共产党八大成立40周年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