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内涵与价值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中国武术论文,概念论文,形象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4)04-0028-06 CLC number:G852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4)04-0028-06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转型期,党和国家强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中国武术,如何抓住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机遇,重塑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武术主流形象,让武术真正起到展示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这是摆在学界人士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拟从理论上诠释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本质、存在形态复杂性的原因以及价值,以期为中国武术形象的重塑奠定理论基础,并推进这一具有迫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的深入研究。 1 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与层次意蕴 形象学理论认为对“形象”概念的界定应该从三个层次和三个维度来确立。第一个层次是作为各种感觉再现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即把形象作为认知对象的“感性形象”;第二个层次是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形象”,即社会心理意义上的“形象”;第三个层次是作为表意实践的“形象”,即文化实践意义上的“形象”。三个维度是指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 基于此,对中国武术形象概念的理解也应该从三个层次和三个维度来认识。即不仅要关注作为感觉再现形成的“感性认知形象”,也要关注社会心理意义和文化实践意义上的“形象”,同时,还要从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这三个维度去全面地把握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 理解中国武术形象的第一个层次是对通过感觉再现形成的对中国武术的“感性认知形象”,对应的是对中国武术本体的认知,即把中国武术作为认知对象的“感性形象”。人们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通过反复的感觉再现,去理解和体味中国武术的动作节奏和生动气韵,从而形成的对中国武术认知的整体印象。很显然,在对武术的习练过程中,习练者是把中国武术作为认知对象确立而产生的关于中国武术的“感性形象”。 第二个层次是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武术形象”,对应的是中国武术的客体对中国武术的想象。很显然,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的“武术形象”,确立了“武术形象”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性质,是存在于社会集体心理世界中的主观想象和主观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术形象不是对中国武术现实情形的反映,其中包含着社会集体的心理创造,是对中国武术总体印象的集体想象。 第三个层次是指作为表意实践意义上的“形象”,对应的是关于中国武术的主客体的关系,反映的是想象主体表达某种意愿的实践行为。“表意实践”也可称为“表征的实践”,“是指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在一个可被转达和阐释的符号形式中的具体化”,[1]因此,表意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符号的运用。形象作为一种集体想象,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具体的符号形式,因此,形象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心理现实存在的,也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形象就是表意实践,形象赋予对象的意义实际上也是想象主体自己意愿的表达。[2]93所以,对武术形象赋予的各种含义,实际包含着我们自己意愿的各种表达,正是这种美好意愿的表达,让我们重塑中国武术美好形象,才有了可能空间和努力动机。 从形象的主体维度出发,形象是由人或者事物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因此,中国武术形象自然是指中国武术自身内在特点决定的外在表现。在这一维度上,中国武术形象首先应该是实际已经存在的,这种实际存在的武术形象可能与内在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正因为这种实际存在的武术形象与其内在特点出现的偏差和误解,所以,才留下了对武术形象重塑的可能空间,根据武术自身内在特点重塑的武术形象,力争贴近中国武术本真的面目。 从形象的客体维度出发,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者事物的总体评价和印象,因此,人是形象的确定者和评价者。中国武术形象的客体是指对中国武术的观察者、思想者和反映者,即相对中国武术之外的“他者”,包括社会个体、群体以及民族。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他者”还包括异国的社会个体、群体以及民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中国武术形象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习练武术过程中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取的关于中国武术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的对中国武术的有关印象和相关评价。 从形象的主客体关系维度出发,中国武术形象主客体的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中国武术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可以这样说,中国武术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关系,相关条件的改变将会导致人们对中国武术形象的改变。胡塞尔认为:每个认识者都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主体,在其意识中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为了达到对世界的共识,人们就要相互交流,转换视角,并把世界理解为“一个主体间性世界”[3]。因此,形象的产生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往和共识——自我共同体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中国武术形象的重塑就是要改变某种影响人们对中国武术形象的条件,达成自我共同体需要的共识,从而让人们获得对中国武术良好形象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基于上述理解,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是指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中国武术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个体、群体、民族对中国武术的想象而完成的一种表意实践。从历史属性上,中国武术形象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从心理属性上,中国武术形象是一种想象,是主观的心理行为;从社会属性上,中国武术形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是社会群体共同的想象活动;从文化属性上,中国武术形象是一种表意实践,是社会群体通过对中国武术想象与身体语言符号言说而表达自我境遇的一种实践活动。 从武术形象的概念可以看出武术形象的存在形态是一种社会集体的想象,想象本身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以真实性为标准的客观现实的存在形态。因此,中国武术形象具有复杂性的特征。 “形象”自身的特性以及表意实践中的话语权是导致中国武术形象复杂性的重要原因。“形象”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真实情况,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模仿或反映的基础上的心理活动。“形象的形成自有一套法则,一套想象的法则,不同于理性的知识系统,形象自身孕育、发展、变异以及表达意义的方式都不同于理性的、逻辑的知识体系。”[4]形象自身的特性是导致中国武术形象存在形态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表意实践并非仅仅将某种想法和意愿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这样简单,还包括不同的话语活动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简单地说,在特定的时代,某种中国武术形象可能成为主流,而同时代的其他武术形象有可能被边缘化。这些主流的中国武术形象是因为获得了话语权而流行起来的,而边缘化的关于中国武术的形象则因为在话语权力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受到压制。通过对表意实践中话语权的控制,对话语权力的分配,可以完成对中国武术形象的生产和再生产。通过对中国武术的现代性建构和改造,让中国武术的正面形象成为主流话语,让丑化和阻碍中国武术发展的负面形象逐渐被忽略,做到这样,中国武术主流形象的确立将会给处于困境的当今时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革新的变化。 2 中国武术形象的本质内涵 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从本质上讲,中国武术形象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追求和对中国武术“真、善、美”的良好意愿的确切表达。 中国武术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体育实践形式和独特文化现象,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体育文化领域中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中国武术形象反映了国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意愿的真实追求。“武术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素材,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5]28因此,习练武术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习练者对民族传统文化良好意愿的真实追求。 中国武术形象是对中国武术“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真、善、美”的问题是哲学层面讨论和争论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真、善、美”的共同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善、美”不是人们主观随意的虚构,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归根到底是在人类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人们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具体体现。[2]93因此,对中国武术形象塑造这一基本活动,实质上就是人们对中国武术“真、善、美”的美好追求和意愿表达。 中国武术形象是对中国武术“真”的追求和表达。形象之所以为形象,是因为形象本身蕴含着历史的真实。这里所指的“真”并不简单等同于对中国武术这一现实存在状态的肯定,而是指中国武术在自身的发展变化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的特性。实践证明,违背了中国武术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其实是对中国武术“真”的形象的践踏。长期以来,我们在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武术时常常使用“博大精深”、“中华神功”等词语,这无疑给外国人造成中国武术神秘的印象。“神秘”实际意味着“失真”,神秘化就意味着会被边缘化。2002年8月,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正式拒绝了武术“入奥”的提案。2013年5月,国际奥委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工作会议上,初步筛选确定了竞争2020年夏季奥运会最后一个比赛项目的候补名单,中国武术没能进入候补名单,已经注定中国武术与2020年奥运无缘。反思中国武术申请加入奥运的失败经历,归根到底是没有尊重中国武术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人为地拔高武术自身“真”的形象。与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争取入奥,不如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把中国武术的国内普及和国际化传播工作做实做好。 中国武术形象是对中国武术“善”的追求和表达。“善”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追求,即“合乎人的利益或需要”。中国武术形象所追求和表达的“善”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天人合一”、“人道和谐”的理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的需要,这就是“善”。中国武术形象追求和表达的“天人合一”理念,是指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的客体——人的自身与宇宙自然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直,从而实现武术的目的;[5]74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形象善”表现为一种“伦理善”,是主体行为与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之间的统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的行为评价。武术习练者始终把自卫防身,后发制人作为习练武术的重要目的,即使在面对侵犯时也体现了礼让三招,这就是武术的“善”。中国武术形象追求的“人道和谐”理念表现为“以礼为先的人道处世哲学”和“知行合一的伦理人际哲学”。中国武术自古推崇“武以观德”的伦理文化以及“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善”的伦理观。[5]82-85中国武术形象是对中国武术“美”的追求和表达。“美”是人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的创造智慧、才能和力量的展现。很显然“美”的表现和展现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或者说形象是“美”的外在表现,某种形象具有“美”的属性,也意味着这种形象具有“美”的本质。因此,中国武术形象实际上是中国武术“美”的表现和展现。中国武术形象的“美”不是自觉实现的,是人们通过一定的主观努力按照自己的美好意愿诉求改造的结果。“中国的武术家不是简单的技击技术的创造者,而是技击艺术的创造者。技击艺术的创造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牵引着武术家在不断地思考、实践和提升”。[5]255中国武术形象展现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思想意识。“中国武术是典型的依赖身体感悟而进行传承和习练的技术体系”,“通过长时间身体演练达到一种身体上的顿悟”,[6]中国武术通过身体运动、形态造型、方法变化、节奏转换等传递着武术特有的气息韵味,演练者自身感受着身心合一的审美快感,旁观者领略了武术无可穷尽的审美意蕴,感受中国武术的生动情意和美妙意境。 “真、善、美”在实质上是相互贯通的,最完善的“真”同时也就是最伟大的“善”和“美”,反之亦然。中国武术形象的本质是对中国武术“真、善、美”的真实追求和确切表达。中国武术的形象体现着中国武术“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这也是中国武术形象追求的最高境界。 3 中国武术正面形象的价值 3.1 正面武术形象是中国武术“神秘虚假”的还原剂 中国武术的“神秘虚假”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的是一种欺骗、玄虚的负面形象,阻碍着中国武术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国武术形象是对中国武术“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体现了中国武术“真、善、美”的结合与统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正面武术形象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本真面目,是中国武术“神秘虚假”的还原剂。 “武术是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但也必须承认,传统的武术观念中混杂了大量的封建落后意识和迷信成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武术处在社会文化结构的下层,它与封闭、保守、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结成深厚的关系,因此它更容易接受和迎合社会的低位文化形态”。[7]266由于民族历史上一直存续的神幻心理以及武术中的巫术意识的主导作用下,使得一直处于社会文化结构下层的中国武术长期以来一直裹紧自己身上神秘和虚假的面纱。这层神秘和虚假的面纱就像笼罩在中国武术健康肌体之上的神幻迷雾,不仅让中国武术远离了其本源的真实面目,也让中国武术失去了应有的科学理性的形象,羁绊着中国武术前进的脚步。 “神秘虚假”的武术已经到了必须还原和揭秘的时候了,还原和揭秘中国武术原始的本真面目是中国武术取得更多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的根本保障和基础工作。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任何人或事物,长期的神秘化,只能被边缘化,逃脱不了被他人鄙夷放弃的悲惨命运。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中华文化强大复兴的机遇,重塑中国武术的正面形象,改变社会公众对武术“神秘虚假”的形象,已经显得迫在眉睫。 让中国武术回归科学理性的本来面目正是重新建构武术形象的初衷所在,正面武术形象正是中国武术神秘虚假的还原剂。当然,“毫无疑问,产生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的武术,它自身如同它的母体一样,含包着许多科学的成分”。[7]265但是,我们所说的武术的神秘和虚假,却是指中国武术自身存在的那些非科学的成分。应当承认,这种非科学的成分在中国武术的整体系统中占据着相当可观的比例。因此,以现代科学文化的价值观为依据,重新认识武术的非科学成分,揭秘中国武术神秘和虚假的成分,改造和更新传统武术观念,塑造良好的正面武术形象,进一步增强中国武术迎接国际性挑战的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形象制胜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和理性主导的时代,只有重塑中国武术良好的正面形象,只有让中国武术慢慢褪去蒙在其身上的神秘面纱,只有把最真实最原始的中国武术还原给社会公众,中国武术的发展才会重新赢回尊重和期待,也只有这样,中国武术的未来发展空间才会无限广阔。 3.2 正面武术形象是中国武术“内求团结”的强心剂 中国武术形象是对中国武术“善”的追求和表达,体现着“天道和谐”、“人道和谐”、“武道和谐”的“善”的伦理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中国武术凝结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兵学等传统文化思想,长期以来形成了“贵和重德”、“武不凌弱”、“武以成人”的文化理念。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内部纷争,门派争斗已经与自身倡导的“贵和”理念背道而驰。中国武术内部纷争,门派争斗的现实一直以来伴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这种内部纷争和门派争斗也时有上演。中国武术自身不团结不和谐的短视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武术应有的良好形象,也是中国武术前进之路的绊脚石。提起中国武术,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武术数目繁多的拳种门派。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电视几乎都在编撰一个同样的武林故事,那就是武林门派纷争,夺取天下武功第一的夸张演绎。据统计,“中国目前流传各地的拳种有129个”。[8]武术拳种自成一派,门派纷呈反映了中国武术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古往今来,武术门派之争就一直伴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一路同行。 淡化门派意识,泯灭门户之见,消除内部纷争已是时代所趋,改变中国武术的这种负面形象,必须重建中国武术精诚团结的正面主流形象,加强中国各拳种流派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看到别人的长处,才能审视自己的短处,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良好的中国武术正面形象是中国武术“内求团结”的强心剂,唯有如此,中国武术才能真正的发展壮大,提升和增强中国武术团结凝聚的良好外在形象,中国武术才能真正赢得尊重和未来。 3.3 正面武术形象是中国武术“外求发展”的催化剂 “外求发展”是指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和发展。“武术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理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国际体育中有一席之地”[9]。因此,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是中国武术一直追求的目标和理想。“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如何“走出去”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课题。然而,真正让中国武术如何“走出去”,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接纳,良好的中国武术形象是最关键的因素。 自1982年11月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把武术逐步推向世界,积极扩大中华武术的影响”以来,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武术国际化赛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8月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的“北京2008武术比赛”吸引了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名武术运动员参加武术套路或散手比赛。由于比赛时间正值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所以中国武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传播力度。 可以说,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传播,无论是在协会组织,还是在武术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外,民间武术组织、民间武术家以及一批有影响的武术明星和影视明星也在世界范围内多渠道、多途径地传播着中国武术文化,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面对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和传播的巨大成就,我们是否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武术已经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接纳?是否可以说,中国武术已经真正的“走出去”而获得世界人民的文化认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面对中国武术近30年‘走出去’的成就和问题,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现状就像一个‘有价无市’的艺术品一样,有满意的数字化组织机构,但着实缺少轰轰烈烈的人气”。[10] 中国武术形象的“美”要能经得住国外受众的挑剔,能够满足国外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人们的内心需要,只有这样,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脚步才能更坚实更自信。在当前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良好的正面武术形象就像中国武术继续前进的催化剂,进一步升华和塑造中国武术良好的“美”的形象,必将加速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传播的步伐。 3.4 正面武术形象是中国武术“内涵发展”的助推剂 中国武术良好的正面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是中国武术加强自身实力,实施“内涵发展”的助推剂。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软实力”应该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无形的影响力。中国武术的“内涵发展”就是要从多方面加强中国武术自身实力。 形象学理论认为:实力与形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实力强调的是主体的整体状况怎么样,而形象强调的是主体的整体状况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评价怎么样。所以实力反映的是主体的客观现实,形象虽然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其反映的形式则是对主体的主观感知。其次,实力更多的是强调主体的内涵性要素,而形象更多的是强调主体的外显性要素。 因此,中国武术的实力是指中国武术自身的整体状况,强调的是中国武术自身的内涵性要素。中国武术的“内涵”就是中国武术的内在的区别与西方文化的“特别的东西”,这种东西才是西方文化所羡慕和内心真正需要的。中国武术良好的正面形象是对中国武术骨子里这种“特别东西”的重塑和传播,是取得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中国武术内在的“特别的东西”就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和文化,也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真正之中国人,其既有成人之理智,也有孩童般赤心;中国人之精神,实乃心灵与理智至美之结合”。[11]“中国文化的特色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中国人之所长在‘人对人’,分析言之,就是两大精神:‘伦理情谊’,‘人生向上’。”[12]正是在这种精神和文化的熏染下,中国武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武术特有的“尚武崇德”精神和“以和为贵”的文化信仰。 中国武术之所以从起源至今源远流长,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国武术内在精神的确立以及中国武术内在的文化信仰。特别是当今时代,“信仰缺失、诚信缺失与自信缺失”[13]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三大精神危机,“传统武术道德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信仰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精神危机,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14],因此,重塑中国武术良好的正面形象,助推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内涵发展,重新确立中国武术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信仰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中国武术当今发展的尴尬现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武术“内涵发展”的滞后。唯有坚持“内涵发展”的原则,才能壮大自身的力量,只有自身的强大,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接纳。中国武术良好的正面形象是中国武术“内涵发展”的助推剂,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武术的前进步伐。 4 结语 “挖掘和宣扬中国武术的正面良好形象,树立完善中国武术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优秀文化形象,实现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正能量,已经成为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紧迫任务”[15]。反思中国武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尴尬困境,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中国武术正面形象的缺位。“理论指导实践”,对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本质以及价值的理论诠释是重塑中国武术形象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武术形象是社会群体、民族对中国武术的想象而完成的一种表意实践;其本质内涵是对中国武术“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形象”自身的特性和表意实践中的话语权控制是导致中国武术形象复杂性的原因;中国武术正面形象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秘了中国武术的“神秘虚假”,还原了中国武术的真实,而且是中国武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内涵发展”的强心剂、催化剂和助推剂。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内涵与价值解读_中华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形象的概念内涵与价值解读_中华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