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生理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及其意义_爬行运动论文

论人体生理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及其意义_爬行运动论文

论人的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应性论文,生理论文,姿势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6-0116-03

本文提出和论述的是自然辩证法领域的一个新观点。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有人论述过这个观点。本文的标题概括地表述了这个新观点。

(一)

人类用两只脚在地球上直立起来。直立解放了双手,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万物之灵”。关于人类直立行走的积极意义,恩格斯在其不朽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早已论述得很透彻了,认为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后人很难补充什么有科学价值的新东西了。本文要论述的不是人类直立起来的积极意义,而是人类的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动物的身体与地球表面是平行的。在数亿年、数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动物的身体结构、生理活动同地球的重力作用之间形成了平衡、协调的关系,动物的这种平行姿势与生理是同步形成、同步进化的,因而是完全适应的。

人的身体与地球表面是垂直的。人类直立起来的时间太短,大约只有五十万年,同动物几亿年、几千万年的进化历程相比,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这就是说,从爬行到直立,称得上是一种突然的改变。而人的生理的进化则相对滞后,来不及完全适应这种突然改变,换句话说,人的生理同地球的重力作用之间还未能形成完全平衡、协调的关系。一般说来,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在青壮年时期不明显,到了中老年时期就会越来越明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的进化史。从精子和卵子的形成、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及其在母腹中的演化,到出生后由手脚会动、爬行,发展到会直立行走,然后由幼至壮由壮至老直至死亡、尸体腐烂后分解为无机物复归大自然,人类个体百年左右的历史演绎了几十亿年的物质演化史,完成了一个最大的“黑格尔圆圈”。而两千多年前产生的古希腊神话“斯芬克司之谜”所说的,人是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下午三条腿的动物,这是人类进化史的一个缩影,令人惊奇地“猜”到了这个“圆圈”的几个部分,即:由婴儿时用四肢爬行、到用两条腿直立行走、再到老年时撑着拐杖行走。这种变化与“圆圈”的这几个部分是很吻合的。

(二)

人的生理还远未能完全适应直立姿势,这就给人的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动物相比,直立使人的一些关节部位,如:颈椎、腰椎、膝关节、髁关节负荷加重,容易引发这些部位的病变。颈椎增生、腰椎增生、膝关节骨刺、髁关节骨刺等等,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腰部,直立不仅把动物的腰和后肢之间的90°角拉成180°角,而且使脊椎最下端的几节腰椎承受整个上半身的重量,这种改变是很“残酷”的。人的腿则要负担全身的重量。在我国,民间有“人老先老腰”、“人老先老腿”的俗语;在美国,摇着轮椅的老人随处可见。很显然,这是由于直立加重了腰和腿脚的负荷。腰和腿脚虽然有了较大进化,但未能完全适应这种加重了的负荷。人类的近亲和远亲如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显然没有这些问题。一些位置改变、负荷减轻的关节部位也会出现问题,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生理性病变。

由于直立,人类比动物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这里提出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医学生理学研究课题。直立姿势必然会对血液循环以及体液流动产生复杂而微妙的影响。例如:人的心脏要克服地球重力把血液输送到直立着的身体的各部位,其难度肯定比未直立时要大得多。可以断言,脑缺血(脑缺氧)、下肢静脉曲张、心脏肥大、心律不齐、心肌劳损、心力衰竭、高血压、中风以及脑溢血等疾病,都同人的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有一定关系。动物即便有这类疾病,其发病率也必定远比人类低得多。

由于直立,人类容易发生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疝气(小肠下垂)是人类独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此外,心、肺、肝、胆、脾等也有发生下垂的。毫无疑问,动物不会有这些疾病。

由于直立,人的乳房,尤其是女性的乳房,与动物相比,其位置显得很不合理。这是引起某些乳房疾病,如:乳岩、乳痈、乳闭、无乳等的重要原因。聪明的人类专为女性发明了文胸,这不仅仅是对美的一种追求,而且是对直立造成的乳房位置的不合理性的一种补偿。

与动物相比,人的肛部和阴部也显得极不合理。由于直立,使得人的两片臀紧紧地挤在一起,形成密不透气的肛股沟,肥胖的人尤其如此。由于直立,人的阴部,尤其是男性的生殖器官,不再像动物的那样,占据着既不被身体其它部位挤压又不易受到外力伤害的优越位置。人的泌尿、生殖系统以及肛部和阴部的许多疾病,与这种状况明显有关。例如:前列腺增生是人类独有的疾病,西医对此病的病因尚无定论。中医认为乃是湿热下注形成血瘀所致,这种解释符合本文的观点。人类因直立而湿热下注,会在下腹部及会阴部引起一系列疾病。例如:因湿热下注形成血瘀,可导致腹痞、腹中风、前列腺增生、痔疮、肛瘘等;因湿热下注为病菌提供了很好的繁衍场所,导致肛股沟炎症、阴痒、阴疮、悬痈、阴囊溃烂等。

就连人类牙齿的衰老与疾病,也反映出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牙齿总是下边的先开始脱落。这是因为,直立姿势使人在吃东西和说话时,下牙必须不断克服地球的重力向上运动,因而比上牙老化得快一些。同时,由于地球重力的作用,食物的碎屑会更多地落集在下牙根部,细菌分解这些碎屑就会对下牙造成腐蚀。

有趣的是,甚至睡觉的姿势也反映出人的直立姿势与生理的不适应性。每一类动物,如牛马羊狗鸡鸭等,睡觉的姿势是很“统一”的,这也是数千万年进化的结果。因为人类进化的时间还太短,人类睡觉的姿势至今仍“千姿百态”,未达到统一。睡觉的姿势不好,也会引发一些病症。如:颈痛、腰胀、失眠等。失眠也是人类的常见病,失眠病人往往因找不到合适的睡姿、展转反侧而烦恼不堪。中国古人主张睡觉应当“卧如弓”,这也许是最好的睡眠姿势,因为这样可以使身体与后肢成90°角,同陆生哺乳动物相近,使腰部得到放松。

总之,人的骨骼肌肉系统、内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各种生理性疾病,都同人类的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有关。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各种生理性疾病证明,人类的生理还远未适应其直立姿势。

(三)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中,人类虽然并未认识到许多疾病是由人的直立姿势同生理的不适应性造成的,但是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地去战胜这些疾病,积累了大量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新观点,揭示了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是许多生理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有可能对过去积累下来的大量的治病和养生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搞清已有的药物、疗法和手段,哪些有助于减轻或缓解这种不适应性,哪些无助于减轻或缓解这种不适应性。

中医中的升药、降药、补气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应该用这个观点重新加以认识和评价。西医中治疗生理性疾病的药物、手段和方法,也可以用这个观点重新加以认识和评价。养生学和运动学的理论及方法,也可以用这个观点加以审视。例如:许多中药,如果用得恰当,就可以缓解直立姿势同血循环、体液循环等内循环和气循环、温度循环、物质循环等外循环的不适应性。中医推拿疗法中的许多手法有助于缓解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因而疗效显著,是科学的。但也有一些推拿手法,尤其是向后扳腰,不仅无助于缓解这种不适应性,反而会使这种不适应性加重,因而是不科学的。顺便提一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一般都是向后突出的,这实质上是对直立把腰椎搬直后承重较大部位的一种补偿。依据本文的观点,我们可以断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疗法应该是像动物行走那样做爬行锻炼。

(四)

这个发现可以直接应用到促进人类健康的事业中去,成为医学和养生学的一个根本的理论依据。在医学上,应当成为治疗各种生理性疾病(非寄生虫、病菌、病毒、外力以及环境和职业等引起的病变)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养生学上,应当成为自我保健和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以这个论点作指导,可以创立一门新的生理医学,即以药物、器械和其他各种疗法减轻或缓解人的直立姿势同生理的不适应性的医学。在这门新医学中,“爬行疗法”应占有一定位置。经常模仿陆生哺乳动物如马牛羊犬的行姿和卧姿,对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各种生理性疾病都会有明显的疗效。这不仅仅是理论预期,实际上已为医疗实践所证实。隋代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以治疗各种疾病,已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此后,历代重要医学文献如《千金方》、《外台秘要》、《圣剂总录》、《医宗金鉴》等,在这方面也都有零星论述。特别是明朝人所缉之道教经书总集《道藏》,在这部规模仅次于《四库全书》的大书中,保存有历朝历代各家各派的“导引术”,许多“导引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以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近几年来,英国流行“爬行疗法”,据称此种疗法对许多慢性病和老年病有显著疗效,这也与本文的论点暗合。2001年4月19日的《家庭生活报》载文说:巴西老年病治疗专家查尔沃医生创办了一个“爬行俱乐部”,在巴西老人中掀起了“爬行热”。那些身患颈椎增生、腰椎增生、哮喘、动脉硬化、冠心病、内脏下垂、内分泌失调、消化功能紊乱、失眠、痔疮等病症的老年人,纷纷在家中的地板上练爬行。爬行运动已风靡巴西全国,不仅对健身防病大有裨益,而且可以治疗和缓解20余种老年病。这对本文的观点是很好的映证。

本文的观点甚至也可应用于妇产科。长期以来,妇女生孩子都取仰卧姿。按照本文的观点,妇女临产取仰卧姿应该是不正确的,因为仰卧不利于骶骨的充分张开。正确的分娩姿势应该是模仿动物的生仔姿势,即分娩时使身体与下肢成90°角,取跪姿、坐姿或蹲姿。这种姿势能使骶骨充分张开,从而更利于分娩。可以断言,这个推断总有一天会被妇产科采用和推广,大行于世界。

当然,建立一门新医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但是有了这个观点作指导,剩下的事情只是在医疗实践中建立方法和手段、积累病例和数据。

以这个观点作指导,可以创立一种新的养生学,即养成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和健身活动方式,以减轻或缓解人的生理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的养生学。在这门新的养生学中,“爬行健身法”应占有一定位置。这就是说,减轻或缓解人的直立姿势与生理的不适应性带来的诸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经常“回复”到人类的近亲——陆生哺乳动物的姿势,经常模仿它们的起、行、坐、卧,尤其是经常模仿它们的行走。

这种爬行健身法,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过。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模仿一些动物的姿势动作,编创“五禽戏”,用以祛病健身。他说:“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当导引。”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坚持做“五禽戏”,“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五禽戏”强调“四肢距地”、“两手抱膝”等动作。华陀虽然不懂生物进化论,更不知道人的生理与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但是他的这套“五禽戏”却暗合这些科学道理。“五禽戏”从三国到元明,流行了一千多年。有人撰文称,佛门弟子的拜佛仪式由屈膝下蹲、跪伏在地、恢复蹲姿、起立等一套动作组成,对健身有益。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套动作演绎了从爬行动物到人的进化史,符合本文的论点。这种“爬行健身法”的要旨,就是所有动作必须模仿陆生哺乳动物,尽量使身体与地表保持平行,使四肢与身体尽量保持90°角。当然,在设计器械以及各种动作、运动时间、运动量等方面,也要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

[收稿日期]2002-06-23

标签:;  ;  ;  ;  

论人体生理和直立姿势的不适应性及其意义_爬行运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