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红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 344700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逐渐从旧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走向新的“三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因而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单一教学目标,从互动式和发展性两个角度,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中心 学生为本 能力为本
一、坚持课堂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镜头一:切忌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在“交通”一节中,某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展示了几张图片。教师说道:“这是一张黄土高原的图,这张图给我们的感觉是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那么它的交通可能怎么样?”
生:不方便。
师(展示山区地图):这是一张什么图?
生:山区地图。
师:不管是哪里的山区,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期待学生说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
生:人非常少。
师:还有吗?
生:交通不方便。
师(展示平原风光图):这里给我们的感觉是地形平坦,气候可能比较?
生:湿润。
师:那么同学们,世界上各个地方的差异是大还是小?
生:大。
问题看似有设置成问题串,课堂气氛看似非常的活跃,师生问答,比较热闹,但是,面对高中的学生,这些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作为新课的导入又没有做到让学生简单理解。假设将这堂课的导入做这样的改动:先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图、山区地图、平原风光图,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作为工程师,要修一条公路,你先会选择在哪个地方?为什么呢?”这样能调动高中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生能略过刚才指东说西的繁琐问题,直接做出合适的选择,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新课:“好的,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自然环境对交通的影响。”
二、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原则
镜头二:切忌一个人的试卷讲评。
在某次试卷讲解的时候,教师拿到刚考完的试卷讲解第一题。
师:同学们,第一题应该选什么呀?
生:C。
师:好的,同学们现在看到C……(接下来是老师自顾自的讲解),所以A不对,B不对,D也不对。第二题选什么呀?……
一堂课下来,基础好的同学还是有所收获,然而也不乏上课已经睡着了的同学。假设这堂试卷讲评课是这样的:张某某同学,你的第一题选择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选呢?不论这位张某某同学对也好,错也好,针对学生的讲述,我们能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被调动起来了,成为试卷讲评共同的参与者,整堂课的气氛将会变得活跃、紧张有序。
三、坚持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
镜头三:要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
在“地质作用”一节,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背斜成谷,向斜成岭”的学习。
师:同学们,岩层在被施加水平挤压力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的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我们把其中一个弯曲拿出来称为褶曲,岩层向上弯曲的我们称之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一般来说,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是也有可能出现背斜顶部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堆积,形成山岭的地貌。同学们听懂了吗?
整个过程,教师一气呵成,看似有和学生的交流,其实根本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这样一堂课,学生可能当时能够记住,其实印象一点也不深刻。
假设,我们把这个知识点这样来讲解(绘图讲解):“同学们,背斜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山谷。可是有时候也会由于一些外力作用,形成相反的情况:背斜成谷,向斜成岭。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每四位同学一组,三分钟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我们请几位同学代表发言。”(同学们自主讨论。)笔者自己亲自尝试过这种方式,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作为高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应该探索新课程下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将传统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教育为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题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我们也应该逐渐从旧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走向新的“三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添砖加瓦。
论文作者:张卫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为本论文; 学生论文; 向斜论文; 教师论文; 同学们论文; 课堂论文; 中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