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才
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治疗)和对照组(单独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治疗后1d开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是对照组患儿治疗后1d和治疗前的经皮胆红素水平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在治疗2d后才开始逐渐降低,治疗后2d、3d、4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纳洛酮;临床疗效
黄疸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也将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以及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属于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虽然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患儿预后比较好,但是非结合胆红素对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会存在潜在的毒性,如果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极易造成胆红素脑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1]。因此,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出现胆红素脑病。近年来我院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纳洛酮治疗,结果均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为单胎足月正常新生儿,患儿均为母乳喂养,肝脾大小基本正常,出生1d后会有肉眼可以观察到的黄疸,经皮测胆红素值超过226umol/L。同时排除了肝胆道畸形、甲状腺机能减退以及溶血等原因导致的阻塞性黄疸等。现将所有患儿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34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17例;患儿年龄2d-31d,平均年龄(14.8±3.1)d。对照组中男29例,女15例;患儿年龄3d-30d,平均年龄(15.0±2.9)d。两组患儿的性别及年龄等方面经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所有患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配方奶喂养,给予5mg/(kg?d)苯巴比妥口服,每天连续进行8-12h单面蓝光照射治疗。
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治疗,每次给予0.01mg/kg纳洛酮(加入15%葡萄糖溶液30ml)静脉滴入,待患儿情况稍微稳定后继续给予纳洛酮0.01mg/k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4d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每天应该采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量患儿的经皮胆红素值。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7.0软件作为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相关数据,以(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数,P<0.05说明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 果
实验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治疗后1d开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是对照组患儿治疗后1d和治疗前的经皮胆红素水平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在治疗2d后才开始逐渐降低,治疗后2d、3d、4d的经皮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变化对比(X±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2d治疗后3d治疗后4d
实验组34267.6±16.9234.6±15.5210.7±12.5191.5±11.6180.2±12.5
对照组34256.7±16.5264.4±14.5234.5±11.6221.1±10.5210.1±11.4
3.讨 论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2],早产儿80%左右,足月儿60%左右在出生后7d会出现肉眼可以观察到的黄疸症状,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以及病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属于新生儿正常发育的一种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而病理性黄疸一般比较严重。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肝脏中的胆红素负荷较大,而且肝脏对胆红素的清除能力较差,导致新生儿体内积聚了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进而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大部分患儿的预后虽然比较好,然而因为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损害患儿的脑组织,而且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也可能会导致患儿残疾或者死亡。因此,应该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这对于避免患儿出现脑损伤、提高患儿预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生儿肠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没有正常的菌群能够整齐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粪胆原或者尿胆原,纳洛酮属于一种阿片受体竞争性拮抗剂,亲和力比较强,对于β-内啡肽的释放具有强有效的抑制作用,使细胞的Ca2+通道发生改变,拮抗β-内啡肽对于患儿呼吸循环的抑制作用,增加脑血流量,维护机体细胞膜的稳定性,改善细胞代谢以及呼吸代谢,使肠道重建一个正常、平衡的微生态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儿机体免疫抵抗力。其次,纳洛酮有利于加快肠蠕动,帮助患儿排便,更好的排出胆红素[3]。
本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治疗,结果患儿治疗后1d经皮胆红素值相对于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患儿治疗1d后经皮胆红素值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这一研究结果和易靖茹等[4]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纳洛酮治疗,降低胆红素的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在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配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莉,金润铭. 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95,800.
[2]徐瑞峰,吴珠明,高红霞,等.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33 例临床分析[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392 -395.
[3]罗就馨. 思密达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轮状病毒性腹泻[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168 - 169.
[4]易靖茹.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9):84 - 85.
论文作者:王德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8
标签:胆红素论文; 黄疸论文; 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水平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