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开卷考试相适应的初中政治课教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适应论文,课教学论文,初中论文,政治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科中考实行开卷考试,要求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要突破原来的常规,适应开卷考试的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目前,广大政治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开卷考试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法律常识的前言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反思“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法律常识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有了学好法律常识的动力。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教师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等;二是每天让有条件的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并鼓励学生投稿《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发表小论文。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和对学生的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例如讲授七年级第三课第二框体:人生需要自立。笔者提前布置了以下题目:一名大学生因父亲患病,家庭经济困难,将已和父亲离婚的母亲告上了法庭,要求母亲支付其大学期间的学杂费5万元。在一审中,其母亲表示只能承担5000元,但这名大学生不服并上诉。法院终审认为,父母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抚养的义务,但大学生已经成年,没有丧失劳动力,所以,其母亲没有支付其接受大学教育费用的义务。法院据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要求同学们互相讨论,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学生虽然经过了几天的准备,在课堂讨论时还是分成了几组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说:父母培养子女上大学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应当支付学费。有的说:根据法律规定,父母即使腰缠万贯也没有承担费用的义务。有的说:这名大学生既然成人,就应该自立,这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有的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不应该考虑别的事情,父母承担学费理所当然。关于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的问题,学生的议论可以分为两种观点:(1)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2)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为了让他们正确理解这个知识点,笔者要求他们课后上网查找宪法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我国婚姻法父母对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第二天上课时,很多同学都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答案,即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也就是说,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付给抚养费。因此,父母无义务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除非他们自愿。这样,就突破了原来“满堂灌”,“老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的传统教学方式,使他们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学会了自主学习。
三、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还应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形成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笔者采用了“三类思路”: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例如在讲评“根据祖国、家乡和家庭的巨大变化,谈谈自己的感想”的题目时,笔者鼓励学生从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即为什么)、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即怎么办)等方面回答。对“怎么办”类题,可从思想、行动(坚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认真学习等方面回答,如“拥有一个秀美的家园,中学生如何从我做起?”的题目,可从自觉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等方面回答。
开放型试题要求政治教师进行开放型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对学生独树一帜、独创一说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支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