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颜面再认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颜面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民族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民族认同是指个体或民族对本民族与他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民族认同包括的心理成分很多,颜面认同则以其独特的作用与心理内涵成为研究民族认同的出发点。
与颜面认同相关联的一个十分普遍的生活经验就是跨民族(the cross-race,简称CR)颜面再认缺失现象,即指人们在认知他民族成员颜面时所遇到的再认困难。与此对应,人们则比较容易再认类民族(the similar race,简称SR)颜面。
1 跨民族再认缺失的理论回顾
1.1 跨民族再认缺失的接触假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再认他民族成员要比再认本民族成员困难,因为比起本民族成员,人们普遍缺乏对他民族成员的直接接触,即再认成绩的优劣取决于对再认对象接触的多寡,这种观点叫做“接触假说”。虽然上述主张已经得到反复而广泛的证实,然而,就民族颜面再认这一主题的所有研究而言,再认缺失最基本的原因在许多方面仍是一个未解之谜。问题主要在于“接触假说”与生活经验的不一致性。接触假说认为增加与跨民族个体的接触会提高再认的精确性,如认为生活在他民族成员中会减少跨民族再认缺失的发生,这在一些实验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另一些实验却予以了否定。尽管如此,接触假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除非存在个体精确编码跨民族颜面能力的先天丧失这种情况。或许这种观点应局限于只有范畴样本接触才会增加跨民族再认这一范围。例如,许多作者认为必须接触跨民族个体,同时,接触的本质是生活在其他民族中成员之中而毋需个别记忆。
因此,仅仅增加接触量不足以减少跨民族再认缺失。相反,我们必须以个体化信息作为靶子来加工跨民族颜面。这样以来,无疑推进了与民族成员相连的社会认知研究以及与跨民族和类民族颜面相关的编码差异方面的研究。下面我们将综述关于这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并且和视觉搜寻任务结合起来说明这样一个假定,即指认性民族成员的视觉信息(即指将某民族与他民族区别开来的信息)在跨民族而不是在类民族颜面再认过程中得以编码。这一特征编码的不对称现象将作为跨民族再认缺失的新的解释的基础。
1.2 颜面归类和视觉特征的不对称说
社会认知的研究主张:和类民族个体相比,跨民族颜面再认更强调明显的范畴认同,即反映出民族刻板观念的形成及其行为操作。这些刻板观念来源于基本的社会信息归类过程。显然,跨民族熟悉度差异这样的简单模式不足以解释民族间各种相反的认知现象,因此有必要说明影响跨民族和类民族类型编码方式的情境因素。出于这个目的,十分重要的是:应当选择与本民族明显不同的他民族,由此形成与本民族成员相对照的外民族。在“内-外民族”的对照研究中,Linville[1]等人发现,被试认为外民族成员比内民族成员更有同质感,进而证实外民族成员的描述更多地反映出民族刻板观念。Linville的研究是根据年龄和民族定义内民族和外民族的。有关研究发现:对外民族成员的认知强调范畴信息,而对内民族成员的认知则强调个体化信息。据此,笔者认为颜面的视觉认知程序也反映着这些认知对照现象。即人们将跨民族颜面中的指认性民族信息作为核心特征进行编码、而对类民族颜面的编码则否。Triesman和Gromicah[2]及Levin[3]利用视觉搜寻任务验证了这一编码对照关系,认为视觉在负向特征分心物中搜寻正向特征靶子比相反的情况要快。这种搜寻决策过程可能存在,因为定位正向特征靶子很容易,其在负向特征分心物中很突出;而在正向特征分心物中搜寻负向特征靶子很困难,因为分心物作为噪音有效地模糊了靶子。这种推理很容易用于跨民族和类民族颜面再认的解释。在此,负向特征是类民族颜面,正向特征是跨民族颜面。在这种情况下,视觉搜寻便很清楚。
上述视觉搜寻现象叫做特征编码不对称现象,其依据就是跨民族颜面再认涉及指认性民族信息,而类民族颜面却没有。即族际颜面认知很可能会受到内—外民族认知的影响,同时或许涉及许多复杂的情境因素。因此,特征编码不对称或许并不是由民族之间的知觉优势或熟悉度这样的简单差异所造成。下面提及的特征选择说中将探讨知觉优势或熟悉度的作用。
1.3 跨民族再认缺失的特征选择说
根据特征选择说,跨民族再认缺失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在编码指认性民族特征时摈弃了个体化信息。尽管许多研究者试图不考虑这一可能性,但关于颜面再认的范畴认知必然会干扰个体化信息加工。
Shepard[4]认为,过分使用跨民族颜面归类会造成再认缺失。Anthony[5]等人则主张利用重视个体的样本策略来说明类民族颜面认知过程,而跨民族颜面认知过程则通过原型策略加以说明。在这些假设中,缺失并非由民族间知觉优势的差异造成;相反,而是基于民族间编码的信息类型差异。在跨民族颜面中,指认性民族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以摈弃个体化信息为代价而编码的。因为许多再认任务依赖于个体化信息,因此当辨别跨民族颜面时,再认操作便很少,从而出现颜面再认缺失现象。
许多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尽管接触假说不正确,但跨民族再认缺失还是以民族间编码优势或技能差异为基础。Lindsay等人(1991)[6]就认为:“似乎已形成广泛的认同,即认为影响的轨迹是编码,更为特别的是,知觉优势中民族相关的差异。”虽然许多研究表明,用个体化信息加工训练方法可以减少再认缺失。但是,事实上,这类举措只能减少短暂的缺失,如果跨民族再认缺失是由长期经验形成的能力缺失,通过短期训练是无法减少的。对此,可以理解为在类民族颜面处理中应用的知觉优势仅需要对跨民族颜面一般的概括而保留编码优势。因此,作为对跨民族再认缺失的解释,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特征选择说。
2 颜面再认研究的一般范式
目前,研究者常常采用视觉搜寻和知觉辨别任务来测验CR颜面搜寻优势和CR再认缺失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求被试在完成颜面搜寻任务后,先完成颜面知觉辨别任务,再完成颜面再认作业。[7]这种测量旨在分离无CR再认缺失的被试民族(简称无缺失型被试)和有再认缺失的被试(简称缺失型被试),并且探测二者各自表现出的视觉搜寻与颜面再认规律。
在知觉辨别任务中,被试会看到一系列随机交替的外民族成员和内民族成员颜面。在一个区组试验中,被试看到外民族成员颜面时击键做出反应,看到内民族成员颜面时则不作任何反应。在另外一个区组试验中,将处理进行互换。
研究者一般通过彩色计算机呈现颜面刺激,在离计算机大约60cm-70cm的位置进行观察。刺激是真实的标准化的颜面对(一个外民族成员和一个内民族成员)集合。每个标准颜面都是用“元素”技术从一些真实颜面(一般数量为“8-16”之间的偶数)中任意配对组合而成。其原理是:通过将每张脸变形到一个中间形状而产生组合,这时在中间形状中添入平均象素强度。所得到的半数组合又被用于配对形成四分之一个组合。反复操作这一程序,直到产生一个唯一组合。每个颜面均来自杂志和原始照片。其中的一半颜面是公众人物,另一半则否。最后将这些标准化颜面匹配强度适中的亮度与对照度。
在搜寻任务中,要求被试在保持精确性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觉察给定靶子颜面呈现过或未呈现。如果靶子颜面呈现则按y键,若没有则按n键。搜寻任务的程式为:在屏幕上分别同时平等地呈现2、4或8个颜面。在试验中,靶子颜面出现一半,而另一半则不出现。分心颜面是对非当前靶子的复制品。这样,当靶子是外民族成员时、分心物是内民族成员,当靶子是内民族成员时、分心物是外民族成员。在每个试验中,伴随被试对刺激做出反应,采取Levin提出的“空白实验”方法,即刻反馈的形式是“+”为正确反应,“-”为错误反应。
在搜寻任务之后,同样利用标准颜面完成知觉辨别任务。在这项任务中,一次只呈现一个颜面。当屏幕上的颜面是靶子时,被试通过击Y键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反之则不做任何反应。当然,具体实施时包括两套试验,一套以外民族成员颜面为靶子,另一套以内民族成员颜面为靶子。在每套实验中,靶子颜面和非靶子颜面出现的次数相同。
最后的任务是颜面再认测试。给被试呈现一套包括外民族成员和内民族成员的图片集。其中所有图片都被掩饰,所以许多情境和衣服都被包藏起来。在标准幻灯投影仪或计算机上显示这些图片。要求被试集中注意力,因为将测试他们对颜面的记忆。在看完图片之后,要求被试对随后依次出现的测验图片作出下列反应:如果认为刚才看到过便记下“Y”,若未看到不记下“N”。并且告诉被试作出下意识的反应,避免过分思考。
3 民族颜面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运用视觉搜寻和知觉辨别任务范式的许多研究探索了自然客体(民族颜面)的归类规律。研究表明,跨民族再认缺失的编码优势说是不正确的,因为缺失型被试却能很快并且精确地在它跨民族颜面之间进行探测和辨别,进而认为应当重新考察关于跨民族再认缺失的研究发现和现存解释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客体归类模型的一般意义。对此,这些研究主张,对客体范畴的正确理解不仅应该包括表征之间的知觉编码和抽象相似性关系,也应包括对具体认知的解释,这些具体认知会在既定领域限制基本的知觉过程。
3.1 解释跨民族再认缺失的意义
运用视觉搜寻和知觉辨别任务范式的许多研究发现,相似性和编码优势假设与下面的事实相冲突:当要求选择指认性民族信息时,对跨民族颜面变化的辨别精确度很高。为了证明这一发现和跨民族缺失的编码优势说之间的冲突,我们很有必要来考察一下Valentine[8]提出的多维空间模型。多维空间模型主张,在颜面表征空间中样例的计算结果决定着颜面再认和归类的容易程度,同时密布着许多样本的颜面空间散布着一些导致不精确再认的心理单元。在这一图式中,再认等同于将当前知觉物与已呈现颜面之表征节点的匹配过程。如果知觉物能够极大地激活某个节点,这一过程就完成了。反之,如果激活并不具有这种特点,再认便相当困难。如此,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解释颜面归类,即当知觉物通过给定范畴激活大量样本时,归类就相当快。如果我们假定在这一空间中跨民族颜面在样本分布密度较大的区域予以表征,那么根据民族归类跨民族颜面就会比类民族颜面快。如果同样增加类民族颜面的表征密度,便会使跨民族再认变得困难,这个预测由Valentine和Endo证实,并由Levin重复验证。多维空间模型还假设:与类民族颜面相比,跨民族颜面更具有心理上的相似性,因此,应该辨认差一点、归类好一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否认知觉编码优势模型对跨民族再认缺失的解释效力。人们可以强调指出,作为编码优势的一部分,应当明确包含作为类民族编码优势者与跨民族颜面编码劣势者之间的特征选择差异。Myles-Worsley[9]等人用这一方法来说明视觉优势,他们发现在记忆胸部X射线的非病理变化时,放射专家没有外行精确。他们认为:和非专家相比,专家密切关心病理性变化、却不关心其他信息。一些研究则发现:视觉优势与特征选择的快速习得有关。
同时,仅就颜面再认而言,已经发现跨民族颜面再认较少运用轮廓编码现象:被试没有编码跨民族颜面的轮廓特征、而是编码了非轮廓的指认性民族特征。然而,这种看法的不足在于默认了被试无力轮廓编码。这显然是错误的,应当说他们只是不做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有趣的是,现有的研究数据表明事实正是如此:如果被试有足够时间,他们或许可以超越特征选择的瑕疵,进而加工跨民族颜面中的轮廓特征。
3.2 客体再认中相似性的作用
如果上述分析是正确的,那么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颜面归类样本模型便并不足以解释基本的颜面加工效应。如果不指明什么特征将要进行相似性比较,那就很难通过任务情境及参与人群预测可能的结果。当然,这一问题并不局限于颜面认知。如果颜面再认涉及的特征选择过程在其他领域也会发生,就没有理由断定它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那么一些忽略了这一选择过程的客体再认与归类模型便是不完整的。
过去10-15年的研究已经让许多调查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一般模型不能解释人类应用概念的许多重要方面,因为它们混淆了心理归类和相似性判断与物理相似性之间的区别。Rips[10]证实,被试认为一张3寸盘比一张1/4盘更象一张煎饼,虽然二者之间的主要特征都十分相象。因为被试很可能基于这样的观念判断,即与煎饼相比,形状是一个更为关键的解释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忽略被试知识的相似性测量将不能预测什么。通过验证进行相似性比较时特定情境知识的应用将会影响相似性心理空间的组织,一些研究延伸了这一思路。Roth和Shoben[11]让被试阅读一个指向普通范畴的句子(猎人打死了头上飞过的小鸟),从而证明是否一个明晰的样本(如麻雀)对这个句子有参照作用。这一范例通过反应时标定句子样本和范畴之间的语义相似度。然而,Roth和Shoben发现:仅仅呈现句子时提供明确情境的典型性评定与验证性再认有关,而无情境的典型比率则与验证性再认无关(如麻雀是一种鸟吗?)。
这并不是说相似性不重要,而是应当进一步搞清楚相似性在概念理解中扮演的角色。一种意见是从一个较复杂的意识性归类过程中分离出知觉辨认过程,从而将相似性归咎于辨别加工。另外一个新近提出的观点是:确定一套可以广泛应用的任务情境,它可以根据预期或界定基本的知觉过程有效地确定相似性。第三个选择是,确定特殊的知识领域集合,并且寻求这些领域中特征选择的规则。
在上述选择中,研究表明第一种选择没有什么帮助。降低相似性来加快客体归类与辨别速度并不能使其逃脱情境可锻造性所带来的固有问题。如果不考虑任务情境的敏感性,相似性模型很难解释有关问题。第二个选择很有希望,当然也并非没有局限性。根据Medin等人(1993)[12]的观点,相似性模型可以通过客体比较任务中如何选择特征加以明确。这便使之成为一个搜寻过程而非计算特征空间。Medin等人发现,被试依靠与模糊刺激比较的项目而界定该刺激。另外,通过将模糊特征与情境客体集合中相应特征匹配的方法可以处理模糊性。这样,比较情境既包括选择相关特征,也影响刺激采用的形式。Medin等人认为,这一广泛可用的情境限制回答了“在哪方面相似”的问题。
4 总结
总之,许多研究者认为,CR再认缺失是因为不能从同一民族(简称SR)颜面和CR颜面中概括出相应的知觉编码模式而造成的。然而,这一解释忽视了与SR和CR颜面相关的社会认知和特征编码优势方面的关键性差异。根据视觉搜寻和知觉辨别任务研究所得的数据,缺失之所以发生,似乎是因为人们在再认CR颜面时摈弃了个体化信息,而一味强调赖以认同本民族的显著的视觉信息。尤其是在探测和辨别CR颜面这样的精确化心理加工中,有可能观察到互相矛盾的结果。这些发现提供了对基于CR和SR颜面之间特征编码差异之CR再认缺失的新解释。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保持刺激集合的自然连续性,而不是一味地在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两极化颜面变异的基础上探讨跨种族颜面再认的规律;2、应将认知者对刺激对象的内隐态度、情绪乃至偏见、歧视等严重影响到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与颜面认知过程结合起来共同探讨,这样有助于解释认知偏好或认知偏倚等问题;3、在研究跨民族颜面再认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其他一些主要的颜面认知过程;4、今后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进一步理解跨民族再认缺失者的心理结构以及如何改变其行为;5、还应探究影响人们选择什么特征进行颜面再认和归类的社会认知和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