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论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信念_本体论论文

物质本体论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信念_本体论论文

物质本体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信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物质论文,哲学论文,经验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00)01-0021-05

什么是本体论?哪些理论属于本体论?本体论何以可能?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一直十分激烈。从古代开始直至今天,这些争论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始终没有止息过。在国内,自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开始以来,关于本体论的争论又成为哲学界的一个新热点。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在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两大派之间展开的。双方分歧的焦点,仍然是对什么是世界、什么是本体、什么是本体论的不同了解。例如,物质本体论者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物质;实践本体论者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实践。本文认为,本体论的基本理论前提是一些公设,也是一种哲学信仰。这就决定了各种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信仰。本文所得到的结论,既不否认物质本体论,也不否认实践本体论,认为实践本体论也必须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是物质本体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都是哲学信仰。

一、“本体”和“本体论”

在历史上,不同的本体论对“本体”的理解各不相同。我们要建立科学的哲学本体论,首先要正确把握“本体”的概念。

在哲学史上,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最早使用“本体论”一词,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建立了第一个本体论体系,把它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在讲述沃尔夫的本体论时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89页)因此,我们一般都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所谓本体,就是指存在、有;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

在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本体论的,是古代希腊米利都学派。这个学派把“本体”理解为组成世界万物的“始基”,而且把这种“始基”看作是某些有形物。泰勒斯认为世界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限者”,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等等。这种所谓“始基”,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到了亚里士多德,“始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他的“四因说”中,把“质料”看作是生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基质”,“事物所由生成的原料”。这些看法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这些观点都承认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是对的;但是,把“始基”或者看作是有形物,或者看作是原始物质,则都是错误的。把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某种具体的有形物,这是一种还原论;“一般物质”、“原始物质”根本不是客观的存在,而只是抽象的概念。这两者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体论继承了古代原子论的传统,把原子看作是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是组成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从而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原子数量的差别,使近代唯物主义本体论带上了还原论的特征。因为原子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在物质本体论中,物质并不只是对原子的概括,而是对独立于人之外的一切物质形态的概括,因而不能把物质等同于原子。

恩格斯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关于存在的学说同解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联系起来了,明确了本体的含义。本体必须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中加以规定,即存在是思维的本体,还是思维是存在的本体?在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定义以后,使存在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存在是指物质存在,而不是指精神的存在。因此,对于唯物主义哲学来说,它的本体论就是物质本体论。

本体论还涉及到世界的本质问题。传统本体论只是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回答世界的本质,追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现在,也有不少人把物质看作世界的本质。在各种哲学教科书和著作中,到处可见这种观点的表述:“世界的物质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本质一元论”等等。这种表述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它背离了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

关于物质概念,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注: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如果我们把本质理解为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这种本质不是由感觉所能感知的,而必须是由思维去把握的。列宁认为:“规律和本质是表示人对现象、对世界等等的认识深化的同一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注: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59页)而列宁在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中,明确肯定:物质只能是由感觉感知的。如果把物质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就断定本质是可以用感觉感知的,这就必然要求修改关于本质和规律的概念。如果肯定列宁的物质概念的正确性,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物质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否则,就要修改物质概念的定义。这就说明,世界的本质与物质,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所谓“本体”,就是指物质对于意识来说,是本原的意思。因此,所谓本体论,就是关于本原的学说。本原又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了解“本原”的含义。恩格斯认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它第一个方面的含义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4页)所谓本原的,就是从来就有的,不是派生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性的含义;所谓第二性的,即指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就是派生的意思,因而它不是本原的。本原是相对于派生而言的,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所以,本原、本体与本质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在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对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分成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和唯心主义本体论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我们把物质世界、自然界看作本原、本体,这个本体是可以感知的,它不同于思维、精神,也不是指本质、规律等等。

本体、本原的问题,还应该包含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的回答。在叙述了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本体论以后,恩格斯说:“关于所有这些人,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正确:他们没有说明运动的起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27页)所以,如果把物质、存在简单地说成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并没有真正说明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把物质、自然界看作是本原的,并不是说物质、自然界本身就是运动的原因,而是要根据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立场,必须从物质世界内部去寻找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而不能把这个终极原因移到物质世界的外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即使在唯物主义本体论内部,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派别。恩格斯正确地回答了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他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8页)这种思想,同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原因的辩证法理论,是相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不仅要回答本原的问题,而且还要回答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的问题。如果不回答这个问题,它就无法说明世界的统一性,也不能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区别开来。所以,本体论应该包括关于运动起源的理论。在这种意义上说,辩证法也就是本体论。(注:孙显元.辩证法也就是本体论[J].江淮论坛,1983年第5期)

二、物质本体论中的理论困难

哲学史表明,任何一种本体论都假定了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都包含了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都以肯定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为前提,认为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都以肯定精神存在是第一性的为前提,认为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因而物质是第二性的。一切本体论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的。如何证明这种前提设定的正确性?这就是本体论的证明,它是由认识论所要解决的课题。

物质本体论的证明,给本体论带来了种种理论困难。造成这种伦理困难的根本原因,根植于人类的认识本性之中。

物质本体论中的第一个理论困难是,如何证明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确实独立地存在于人和人意识之外?物质本体论肯定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对此,唯心主义本体论提出了种种反驳。他们说,既然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那么,意识又如何能够反映它而被人知道它是存在着的呢?这种反驳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凡是承认实践是认识来源的人,就必须肯定人的一切认识都来自实践。只有外部对象进入人的实践范围之后,成为实践的对象,它才能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因而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自然界,是不能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如果承认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物质,也能够被人所认识,确证它们的存在,那么,这种认识从哪里来的呢?这岂不肯定了人的认识还存在着非实践的来源吗?所以,两者必俱其一:如果物质是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它是不能被认识的,我们就不能确实地知道它是存在着的;如果我们确实地知道物质是存在着的,那么,它就不是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对物质本体论前提的否定。

物质本体论的第二个理论困难是,如何证明我们所得到的关于外部对象的认识,的确是外部对象的正确反映?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立场出发,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认识是外部对象的反映。我们不仅坚持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外部对象,而且还要进一步坚持人能够无限地正确反映外部对象。可是,又如何证明我们的认识是与外部对象相符合的呢?当然,我们可以诉诸经验、实践,因为知识的来源于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困难也就因此产生了:第一,假定实践能够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与外部对象相符合的,那么,这个外部对象仍然是实践范围之内的物质对象,而不是独立于实践范围之外的对象。第二,我们假定通过逻辑推理,把我们从有限的事物中所获得的知识推广到无限的事物,那么,你又如何保证和判定,这种推广是正确的,是符合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无限的物质对象?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物质本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

物质本体论不能完全解决这两个理论困难,使本体论获得完全的证明。正是这个原因,物质本体论一直成为唯心主义的攻击对象。彻底的唯心主义根本否定物质的独立存在,认为它们是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休谟主义怀疑论对物质是否存在作出了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回答,认为人们无法知道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二元论者康德承认了“物自体”的存在,但又肯定它是不可认识的。

物质本体论所遇到的这两个理论难题,对于唯心主义本体论也是相同的。精神本体论并没有使自己的本体论比物质本体论更合理。相反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结论,日益得到了实践和科学的支持。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本体论越来越走向科学。但是,两个理论困难的存在,表明本体论具有科学假说的性质。

三、物质本体论是一种哲学信仰

物质本体论中的理论困难表明,一切本体论的理论前提,都是一种假设。科学的本体论的理论前提,具有科学假设的性质;非科学的本体论的理论前提,则不具有科学假设的性质。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这些理论困难也是无法彻底排除的,因为这些理论困难根植于人的认识本性中。这就决定了本体论是一种哲学信仰,因为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前提,实际上是本体论假设、公设,或公理。当然,这些理论前提并不是任意的、忆想的,而是对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物质本体论中的理论困难,主要是由人类认识的矛盾本性所决定的。因而是无法彻底克服的。因为在这种理论困难中,都包含着无法消除的客观矛盾。这一事实,也正是矛盾普遍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如果要求完全消除这种理论困难,就无异于取消客观矛盾,这是违反客观辩证法的。

关于第一个理论困难,我们是不能完全排除的,将永远存在着。本体论的理论前提是: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第一,关于证明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问题,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这个矛盾是,对视野之外存在的判据,依赖于视野之内的认识。恩格斯指出:“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2页)这就说明,对我们视野之外存在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视野,才能不断地解决视野之外的存在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能完全解决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第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本身就是矛盾,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是对有限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本身又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所以,无限性是不能完全被证明的,这种证明本身也是无限的。如果能够完成了对无限性的证明,那么,它就不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了。康德早已提出了有限与无限的“二律背反”,这本来就是客观矛盾的反映,而康德却把它作为不可知论的根据。我们不应该走康德的老路,断定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更不能走彻底唯心主义的老路,根据这种矛盾,根本否定外部世界的存在。我们只能根据这种“二律背反”的客观事实,既肯定外部世界的存在,又承认有限证明过程的不充分性,它是不能完全证明物质的无限存在的。尽管如此,文明仍然坚持对外部世界独立存在的信仰。

关于第二个理论困难,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任何认识,都是由现实的人所实现的,要求现实的认识完全符合外部对象,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期望。因为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终极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认识都只能是近似正确地反映外部对象,人类不可能有完全正确的认识。但是,从它的发展来说,人的认识又是不断深化的,不断地走向无限的认识。恩格斯早已指出了认识过程中的这个矛盾,他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2页)这两个理论困难表明了本体论中的内在矛盾,它表现为经验与超验、实践与超越实践之间的矛盾。本体论的理论前提,都具有超验、超越实践的性质,它是不能完全由经验、实践来证实的,因而是一种信仰;但是,我们对它的证明,又只能依赖于经验和实践,它又是实证的。其理论结果只能是:既能证明,又不能完全证明。本体论学说正是在这种矛盾中前进的。

根据上述的认识,物质本体论有三个基本的理论信仰,也就是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前提:

第一个理论信仰是,物质世界、自然界是本原的,相对于思维、意识、精神来说,它是第一性的,它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而独立地、无限地存在着。

第二个理论信仰是,思维、意识、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相对于物质世界、自然界来说,它是第二性的;它的内容是外部世界的反映,而且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走向与外部世界相一致。

第三个理论信仰是,相互作用是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终极原因,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矛盾在物质世界和人的思维、意识、精神中,都是普遍地存在着的,并决定着它们的生命。

物质本体论的信仰是要求科学研究的基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注: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92页)自觉的和自发的唯物主义者,都“相信”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

四、物质本体论信仰的经验基础

物质本体论的理论信仰不是凭空的遐想,而是建立在人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坚实基础上的。

对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和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的信仰,是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列宁在说明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时,也阐释了实践向人们提供了“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认识。列宁说:“任何没有进过疯人院或向唯心主义哲学家领教过的正常人的‘朴素实在论’,都承认物质、环境、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着。……正是这个经验使我们深信,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朴素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注: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页)毛泽东也说过:“总之,人类的实践史——向自然斗争史,阶级斗争史,科学史,在长久年月中,为了生活和斗争的必要,考虑物质的现实及其法则,证明了唯物论的正确性,找到了自己的斗争的思想工具——唯物论哲学。”(注: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提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7页)列宁和毛泽东的分析向我们表明,一方面,相信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是我们的唯物主义信仰,另一方面,我们坚持这个信仰是建立在人类全部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有现实根据的科学信仰。

相信外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而且意识能够无限地反映外部世界,这同样是建立在人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恩格斯曾以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茜素的例子,反驳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证明人类是能够认识“自在之物”的。列宁有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认为:只要抱着人的认识是由不知发展起来的这一观点,人们就会看到,千百万个类似在煤焦油中发现茜素那样简单的例子,千百万次从科学技术史中以及从所有人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得来的观察,都在向人表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都在表明,当我们的感官受到来自外界的某些对象的刺激时,“现象”就产生,当某种障碍物使我们所明明知道是存在着的对象包括能对我们的感官发生作用时,“现象”就消失。从这些分析中列宁得出结论说:“由此可以得出唯一的和不可避免的结论: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觉认识论的基础。”(注: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只要承认外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这个逻辑结论。人类的全部生活经验都支持了这个结论,证明了我们信仰的科学性。

相信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经验的总结和逻辑的必然推论。恩格斯提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也是对自然科学成就的逻辑概括和科学总结。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光、电、磁、化学的化合和分解、聚集状态的转化、有机的生命,这一切,如果我们现在还把有机的生命排除在外,都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是结果,运动尽管有种种不断变换的形式,但是运动的总和始终不变。机械运动转化为热、电、磁、光等等,反之亦然。因此,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在什么地方?):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7-328页)

物质本体论的信仰,本体论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可以得到证明的,这种证明的基础就是经验和逻辑。但这种证明又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从而使本体论的理论前提保持着信仰的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2页)

坚持物质本体论的这三个理论前提,是物质本体论者的哲学信仰。实践本体论同样要以物质本体论的哲学信仰为前提。但是,实践本体论又高于物质本体论,它是物质本体论得以成立的基础。没有实践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就不能获得科学的证明。所以,如果把物质本体论同实践本体论对立起来,甚至以物质本体论反对实践本体论,这等于否定了物质本体论自身,是不可取的。

收稿日期:1999-10-03

标签:;  ;  ;  ;  ;  ;  ;  ;  ;  ;  ;  

物质本体论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信念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