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沉迷:阻遏青少年成长的阴云论文

网络游戏沉迷:阻遏青少年成长的阴云论文

网络游戏沉迷:阻遏青少年成长的阴云

陈 渝

(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1)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由于青少年户外活动空间的减少、自我效能感低、家庭教育的缺失、过重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以及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导致大量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力自拔,为此,社区可以通过提供孩子必要的游戏空间;家长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合理疏导孩子的压力;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和互联网教育;政府则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加强网络游戏管理等方式,呼吁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瘾问题,有效干预这一现象。

[关 键 词] 网络游戏;青少年;原因;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也慢慢地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原本青少年以户外娱乐为主的游戏方式也慢慢地被网络游戏所替代,乍一眼看来是人类科技的进步,但是深想之下,网络游戏实质上给青少年带来的恐怖、色情、暴力等不和谐因素更让人担心。网络游戏在虚拟、隐秘的环境中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受限制的氛围,青少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虚拟人物制定一套培养计划,杀怪、学技能、打宝物,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尽管国家针对网络游戏出台了相关的“防沉迷系统”措施,但是成效还是不尽如人意,到底根源在哪里?如何让青少年摆正姿态、正确认识网络,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是每个社会人都应该反思和考虑的问题。

一、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活跃期,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沉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规模的城市化使青少年参与户外活动的空间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参与户外活动的空间日益减少,面对日益逼仄的生存活动环境,青少年赖以游玩的游戏空间逐渐被城市中钢筋水泥的丛林所阻隔,以往自然空旷的活动场所被日益密集的网吧所取代,青少年像困在干涸的池塘里的鱼,失去了身体运动和游戏活动的客观条件。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青少年上山抓虫、下河摸鱼的童年情景已经不再重现,可以说,城市化进城的加快对青少年传统游戏空间构成了一种隐性剥夺,在无法活动、无处娱乐的条件下,作为一种活动和游戏的替代补偿方式,不少青少年只能被迫与网络游戏“亲密接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青少年被网络游戏选择,而非青少年的自主选择。这种现实化的困境成为许多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客观原因。

(二)过重的学业压力使网络游戏成为“减压”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从小学开始,青少年就开始背负起过重的学习压力,一方面,来自学校的压力。在当前形势下,人们虽然对应试教育多有诟病,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行为中仍然长期、顽固地存在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全面素质的养成现象,许多教师只关心学生的成绩,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采取高压、体罚的方式,给学业成绩不良的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阴影使学生很难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于是他们中的部分人把视线转向了吸引力更强、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成就感的网络游戏。另一方面,来自家长的压力也值得关注。许多家长在自己以往的求学生涯和人生经历中存在着种种遗憾,于是他们希望通过对子女的成功教育找到替代性的满足,让子女成为自己昔日梦想的承继者。于是他们除了让孩子在学校进行日常学习外,还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希望孩子成龙变凤,这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施压使许多青少年不堪重负,他们很容易受周围同伴的影响而把目光投向网络游戏。

(三)青少年对自我效能感的追求成为沉迷网络游戏的深层心理动因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个人的认知和其他内部因素、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决定的。[1]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作为一种对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在个体的活动成效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感到自信的任务,而回避那些他们觉得没有信心的任务。正像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愿望难以实现后总是把视线转向超现实的梦幻的“乌托邦”一样,当自己的主观愿望长时间得不到满足时,个体现实愿望往往偏向虚拟世界的一种寄托和延伸,网络游戏世界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游戏者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关后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对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而言,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很可能使他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快感,来冲淡自己在学校分数指标操控下的溃败和迷失,平衡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和无奈。这种追求补偿和平衡的心理成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深层动因。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

陶宏开曾经指出:“网游产业是以千万个青年的堕落为代价而致富的产业, 其直接的社会影响是导致千万个家庭的不和谐。这个产业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在这个产业暴富的表面下,实质上只是价值的转移,是千万个孩子把家长口袋里的钱转移到网络游戏商的账号上了。”[2]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律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游戏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曾用“垂死的鱼”来描述现在的法律面对“数字世界”时的窘境——“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3]与此同时,在网络游戏充斥了青少年课外活动空间的时代,应看到政府相关部门在网络游戏管理方面存在着种种缺憾。比如,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旨在控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在线时间,累计3小时以内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后的游戏时间为“疲劳”,玩家在此阶段的收益将减半,而超过5小时以后的“不健康”时间内游戏收益将归零。但是仅仅对上网时间进行限制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比如,在网络游戏内容的监管方面也存在着浅层次、表面化现象,监管部门只是把“魔兽世界”游戏里面的骷髅变成了僵尸,玩家死后的尸体也由白骨变成了乱坟岗,这样的内容监管无异于换汤不换药。正本清源的关键,还是国家必须针对网络游戏产业出台具有实质性的法律措施,降低网络游戏产业的利润,从源头上还孩子一个绿色的游戏空间。

(五)法律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不够

家庭是每个孩子赖以生活的环境,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目前,在许多家庭中存在着种种教育缺失的现象: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忽视了平等沟通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其实教育孩子也是家长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为了弥补照顾、教育孩子职责的欠缺,有的家长在孩子的物质方面尽量提供便利,有求必应,表面上似乎无微不至,但实际上对孩子的教育却难以在实质上形成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有的家长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平时采用命令式、高压式态度对待孩子,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我封闭,不爱和人打交道,亲情关系变得冷漠,致使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更有的青少年因为家长阻止他们上网玩游戏,而与家长形成严重的对立关系;有的离异家庭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加上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孩子很容易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出现自卑倾向。以上家庭教育的种种缺失成为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又一重要的外部原因。

钻戒归还之后,许沁和葛局长并无联系,没有理由,没有需求,也没有颜面。她只是和玉敏保持着交往,期冀抓住这根线能链接着葛局长,以备所需。

二、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社区为青少年提供合理的游戏空间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对青少年户外活动空间的隐形剥夺,需要政府、社会引起重视,逐渐制定、形成城市与青少年和谐发展的动态机制。(1)从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入手,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户外活动补偿保障方法,确保青少年的活动空间不被日益增多的钢筋水泥所侵害。例如,建立青少年户外活动场所补偿办法,通过政府核算部门核算施工单位的工程、建筑所占用的公共活动场所的面积,监督其进行相应的社区青年活动设施补偿。(2)提高政府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强占、工地私用等行为,强制拆除不合法建筑,还青少年一个健康有序的活动空间。(3)加大政府投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力度,颁发文明企业奖,鼓励企业投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路线,关心、呵护青少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环境保障。

(二)帮助青少年从根本上缓解压力,转移对游戏的中心兴趣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应真正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减轻青少年过重的学习压力,改变只重视分数不重视素质养成的现状。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4]教师应由关心学生的成绩转变为关心学生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使青少年感受到成功的愉悦。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那些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高峰的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由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学习的愿望得到加强,成就感逐渐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大大增强。”[5]而不是以一元化的观念来看待他们、评价他们。对存在学习心理障碍和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教师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对其进行正强化,让学生在学校获得成就感,逐步转变他们对游戏的沉迷思想。

(三)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与此同时,校园网的建设也很重要,要建设好适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和学习需要的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的阵地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游戏。通过设置“防火墙”等技术,屏蔽一些不良的网络游戏连接,使学生正确上网从而脱离沉迷游戏的状态。

王小东在致辞中表示,南宁市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展现南宁美丽形象的发力点。第十二届园博会成为南宁加强与中外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南宁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名片,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生态财富。南宁将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共同把本届园博会办成引领城市绿色发展、展示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多元文化交融、服务百姓的国际园博盛会。

(四)加强学校教育和校园网建设

虽然对学业成绩不良者而言,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获得暂时的精神上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难以真正消除他们内心的挫败感,以网瘾少年张潇艺为例,2006年,13岁的天津少年张潇艺在网吧连续游戏36小时后,从24层高楼跳楼自杀。在自杀前一个月的考试中,张潇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或刚及格,总分从全班20名落到了50名,临死前,在他写给父母的遗书中说:“我是个垃圾,真正的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张潇艺的心里充满了挫败感,他是以一种深深的自责与自弃来向父母告别的。可见,虚拟的网络游戏并不能给青少年带来真正的成功感,而只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暂时麻痹罢了。教育者应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直面问题,通过扎实的努力改变现状,缓解压力,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另一方面,应该培养青少年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体育运动、文艺活动、智力游戏等,开阔眼界,使之形成健康的生活目标,改变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偏执兴趣,有效移情。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利用班会、自习时间给青少年学生开设网络教育课,使青少年对网络的功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清醒理性地抵制网络诱惑,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对网络游戏沉迷的青少年,教师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组织学生讨论,使之充分认识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鉴别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家校联合,防止他们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教育子女的方法,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当孩子取得了好的成绩要及时加以表扬;成绩不理想也不要横眉冷对,加以责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尽量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家庭归属感、责任感。平日里家长应与孩子平等、民主地沟通,消除孩子思想上的问题,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缓解其思想压力。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应避免简单粗暴的责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另外,重视发挥学生在网络宣传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支持学生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抵御和消除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内容。如此,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注意转移,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二、嘎绒虽然看着一副憨厚像,可谁又知道他的内心,就像小丁和梨花。哎,这人千万不能看表象。而且他平时对莽子的照顾,说不定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五)政府加强对网络游戏市场的监管

加强对网络游戏市场的监管,政府部门义不容辞。要对网络实行切实有效的游戏软件管理制度,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其公共服务作用。政府出资带动社会中间组织的参与,建立公益性网吧,拓宽和完善国家执法部门的网监管途径,提高政府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其次,政府发挥其社会管理作用,采取技术措施加强对未成年玩家的注册管理;公安机关、文化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强联手,不定时地对网吧进行检查,增强举报奖励机制,双管齐下,坚决取缔黑网吧,对不符合要求的网吧责令修业整顿。再次,政府发挥其经济调节作用,政府制定相关抑制政策控制游戏产业链的经济暴力,从源头上规范网络运营商的运营道德,降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最后,政府应发挥其社会管理作用,借鉴国际经验,对网络游戏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利用国家的职权对发行的网络游戏内容进行深层次审查、监管。就网络游戏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色情、暴力等内容,责令开发商彻底删改;鼓励开发商对传统的打怪、杀人、婚恋的升级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发展绿色网络游戏,净化网络游戏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游戏空间。

茶园是多年生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天敌主要以捕食性的蜘蛛为主,其次有缨小蜂、螳螂和瓢虫等,这些天敌对小贯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合理的应用可减少用农药的施次数,降低农药用量,充分发挥天敌对小贯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琪,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4][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5][美]本杰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 G7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135-03

作者简介: 陈渝(1984—),男,重庆人,山西省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青少年问题方面的研究。

◎编辑 冯永霞

标签:;  ;  ;  ;  ;  

网络游戏沉迷:阻遏青少年成长的阴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