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中东主要国家国防战略构想_军事论文

冷战后中东主要国家国防战略构想_军事论文

冷战后中东主要国家国防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战后论文,国防论文,战略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后中东战略力量的失衡

冷战后,世界一些地区的战略力量出现明显失衡和“力量真空”。在中东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这种失衡态势主要表现为:美国伺机增强在中东的军事力量,俄罗斯难以维持前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中东地区霸权主义的出现。

(一)美国伺机增强在中东的军事力量。中东在美国的世界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已故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一句“在整个世界没有比中东更重要的了”就足以说明中东在美国的世界战略中的地位。然而,由于中东地区的战略力量出现从两极较量向多极竞争的转变,使美国不得不作出战略调整:从主要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抗,转向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霸权主义的遏制,并制约美国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西欧和日本。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的海湾危机是中东地区霸权主义的反映,它对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是一种严重威胁,对美国的世界战略也是一种挑战。然而,海湾危机的出现却又为美国的军事力量重返中东提供了有利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曾是伊朗。然而,随着亲美的巴列维政权的垮台,美国在中东的战略部署出现了缺口。之后,美国一直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增强其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它曾借两伊战争之机,在中东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向海湾国家提出允许美军在该地区使用或建立军事基地、设施及港口的要求,遭到多数海湾国家的婉拒;1982年美国在黎巴嫩的军事卷入又遭到国际上的反对。1990年的海湾危机为美国的军事力量进入中东提供了契机,美国以保护弱小国家不受侵犯为由,通过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手段,迅速建立起国际反对伊拉克的统一战线,扮演了28国反伊联盟盟主角色。由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是石油利益,因此,美国认为:伊拉克在中东表现出的霸权主义,不仅是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遏制地区霸权主义的出现是一种严重挑衅,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美国在中东的重要战略利益构成严重威胁。正像美国前总统布什所说:“美国动用武力打击伊拉克不是为了自由和民主,而是为了生死攸关的利益。”为此,美国不惜对这场发生在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海湾危机千里劳师,大动干戈。它先后向海湾地区派驻军队达54.5万人,动用坦克2000辆、飞机1400架及航空母舰6艘。 这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军事行动。事实上,美国一直在处心积虑地为增强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而积极采取行动,例如为改变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而建立了新的联合司令部——中央总部,规定可调用的兵力为5个以上作战师和600架作战飞机, 有4个师具有快速展开的能力,并特别增强了支援沙漠作战和山地作战的能力。美国这样做的战略意图就是:借苏联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之机,增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力量,进而构成冷战后的“中东新秩序”,为美国建立“世界领袖”地位奠定基础。

(二)俄罗斯难以维持前苏联在中东的势力范围。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取代苏联国际地位的俄罗斯不论在实力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不及当年的超级大国苏联。况且,独立之初的俄罗斯面临国内的一系列问题,使它在外交政策上依然继承了冷战后期前苏联提出的所谓“收缩战略”,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亲西方立场,放弃对中东的争夺。俄罗斯之所以如此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一,独立后的俄罗斯面临严重的国内问题:政局动荡不稳、经济濒临崩溃,这迫使俄罗斯政府采取“先治内,后治外”的战略;其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需要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它希望通过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来换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因此,俄罗斯虽然取代了前苏联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但在大国间的实力较量中却无法替代前苏联同美国相抗衡。这就使得冷战时期美苏争夺中东所形成的势均力敌的态势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只能退居守势,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方面配合美国采取行动,充当“二流角色”,以维持其在中东发挥有限的影响力,这不仅为美国提供了扩大势力范围的有利时机,而且也为中东地区霸权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三)中东地区霸权主义的出现。由于国际大环境的改变,中东一些地区性大国的霸权主义倾向日益凸显。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是中东地区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

伊拉克是海湾地区的大国,它在政治及军事上的强大使其不甘心在经济上处于“矮人”地位。海湾地区的8个国家都以盛产石油著称, 石油就是它们的经济命脉,石油收入的多少决定了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但因各种原因,石油收入在这8个国家极不平衡。 极欲在海湾地区称霸的伊拉克的石油收入无法与其邻国相比。1987年,伊拉克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500亿美元,人均约为3000美元; 而科威特同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8.5亿美元,人均13890美元,是伊拉克人均收入的4.6 倍。因此,伊拉克的统治集团为改变其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在海湾地区称霸,早就处心积虑地谋求向外扩张。萨达姆·侯赛因当年上台伊始,就打出了“要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实现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旗号,表明了其称雄于阿拉伯世界的野心。80年代初爆发的两伊战争就是伊拉克实力膨胀的一种表现:它企图通过战争一方面遏制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显示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实力地位;另一方面想占领阿拉伯河航道,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是8年的战争, 伊拉克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了2000亿美元,背上了800亿美元的外债。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得到了多方援助,跃居地区军事强国之首,为其进行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伊拉克统治集团将向外扩张的目标定位于科威特有其具体的战略考虑:

1.占领科威特可以获得巨额石油财富。科威特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石油储量丰富,黄金储备高达800亿美元,海外资产1000 多亿美元。伊拉克占领科威特, 不仅可以解除它欠科威特的120亿美元债务,占有科威特的巨额财富,而且可使其石油蕴藏量增至2000亿桶,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对国际石油生产及油价具有影响力。

2.占领科威特可以获得大片土地和石油输出港。伊拉克虽地处海湾,但其海岸线不足50公里,两伊战争中,它的两个出海口均受到影响,德奥港被毁,乌姆卡斯尔港成为海军基地,而且两个港口均系浅水港,不能作为石油输出港。伊拉克石油输出的90%以上都需依赖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境内的3条输油管道,不仅耗资甚巨(每年的过境费约达20 亿美元),而且还受制于人。如果占领了科威特,伊拉克就拥有了布比延港、沃尔拜港和科威特港,不仅其海岸线可以延伸300公里, 而且石油输出亦可以自由进行。

3.占领科威特可以加强伊拉克在海湾地区的战略地位,为其在海湾地区进而在中东地区称雄奠定基础。伊拉克国土面积辽阔,但就其综合国力而言并不十分强大,吞并科威特会大大增强其实力地位。

中东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战略考虑

从中东地区霸权主义的出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到海湾战争结束,中东地区各国普遍增强了国防观念,特别是通过美国—伊拉克历时42天的军事较量,中东国家普遍得到了一个重要启示: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现代化的军队是战争致胜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军备建设,谋取高技术的武器装备已成为中东地区许多国家的共识,各国纷纷显露出加强本国国防建设的迫切要求。首先是海湾国家积极扩充军队,如:科威特提出重组军队;沙特阿拉伯计划将其军队数量翻番,达到20万人;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国也均表示要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其次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大国,如以色列、埃及、土耳其和伊朗纷纷强调要重视提高军队质量,改进其武器装备的结构,尽快引进已在海湾战争中得到验证的先进武器装备,以加强本国军事实力。

另须指出:中东国家重视发展国防战略的设想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在这点上,海湾国家反映得最为突出,如与美国新近结成盟友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要求美国增加军事力量,以保证海湾地区的安全;准备承担战后海湾地区安全责任的海湾大国沙特阿拉伯,在海湾战争刚一结束就向美国提出了一份购买200 亿美元武器装备的清单,沙特阿拉伯驻美大使向美国国务卿贝克解释说,沙特阿拉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战后的海湾安全负责,沙特阿拉伯要承担这一责任,就必须大规模重新武装自己。

中东地区的其他几个军事大国也制定了新的计划,如:埃及向美国提出要求执行重新装备其武装力量的计划;依靠西方国家援助实现军队现代化的土耳其向美国提出了购买“爱国者”导弹的要求;就连一向受美国之宠的以色列也向美国提出购买10亿美元最新式武器的要求。只有一直受苏联扶植的叙利亚把获得新式武器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老盟友身上。尽管在海湾战争前叙利亚已被告知,苏联将不再执行把叙利亚武装到与以色列处于“战略均势”水平的传统政策,它只将叙利亚武装到足以自卫的水平,但海湾战争后叙利亚依然把从沙特阿拉伯得来的10亿美元用来向苏联购买最新式的武器。

下面将中东主要国家加强国防建设的战略构想作一概述:

(一)埃及加紧实现军事装备现代化,试图重握阿拉伯世界的主导权。埃及不仅是中东地区的大国,而且也是中东的军事强国。它曾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一面旗帜与阿拉伯国家的敌人——以色列进行了多次较量,但因1979年率先与以色列实现和解,使其在阿拉伯世界一度处于孤立的地位。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的战败使埃及获得了重新在阿拉伯世界称雄的时机,穆巴拉克总统极欲利用伊拉克的实力受到削弱这一时机,在阿拉伯世界重握主导权,他努力促使埃及军队成为未来中东地区安全体系的轴心,力求促成“开罗——大马士革——利雅得”新轴心。

为此,埃及已经确定了在2000年前将军队装备全部换成美制武器装备的计划。目前,埃及正在对本国军队内仍占50%左右的苏式武器装备进行改造,试图通过逐渐向西方国家的武器装备过渡来实现其军事装备的现代化。由于在海湾战争中埃及采取了与美国合作的态度,因而埃及与美国的关系在海湾战争后进一步密切,美国政府免除了埃及所欠的70多亿美元的军火债务。1992年,美国向埃及提供了18亿美元的武器装备。此后,美国还每年向埃及提供13亿美元的军事补贴(注:美国《华盛顿季刊》,1993年春季刊。),用于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美国的这种承诺至今未变。(注:美国国防部报告《美国对中东安全战略》,1997年5月。)据英国《情报文摘》载文透露, “埃及每年从华盛顿得到30亿美元的援助,使它能加强和更新常规武器,并且埃及常规力量现代化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注:英国《情报文摘》,1997年11月28日。)。

(二)土耳其为实现军事现代化,一面加强同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一面在中东寻求军事盟友。土耳其是中东地区的军事大国,依靠西方国家的军事援助,其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处于中东国家的前列。土耳其武器装备的来源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法国、第三是德国。海湾战争结束后到1992年底,美国向土耳其提供了26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其中包括F—16型战斗机、M—60型坦克、M—113型装甲车、响尾蛇导弹和小牛型空地导弹等。(注:《中东百科全书(军事卷)》,1998年。)近几年,土耳其的军费开支明显增长,平均占国家预算总额的10%以上。海湾战争后,它的军费开支一下子从1988年的7.43亿美元增长到1991年的20亿美元,占当年国家预算总额的30%。(注:德国《国防技术》月刊,1992年5月。)1995年土耳其的国防预算达50亿美元。 (注:沙特阿拉伯《中东日报》,1996年11月2日。)1997年4月,土耳其国防部长图尔汗·塔扬透露, 土耳其今后10年将花费310亿美元用于武装力量的现代化,这个直至2007年的军备计划包括购买大批主战坦克、100多架直升机、4架预警飞机,以及相当数量的导弹、飞行器和电子通讯信息系统。(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997年5月。)

土耳其在积极与西方国家保持密切军事合作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在中东地区寻找军事盟友。1996年2月, 土耳其与以色列缔结了军事合作协议。《土以军事合作协议》规定:土耳其将允许以色列飞机进入其领空,允许以色列利用其机场作紧急着陆;两国海军舰只可以进入对方港口,举行军事演习等;以色列将帮助土耳其空军实现现代化,提高土耳其现有美式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土耳其还与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签订了一项关于改进其6个中队的164架F—4型飞机,使其使用寿命延长到20年的合同。以色列议会对这项总金额为6亿美元的合同立即给予批准, 并提供4.3亿美元的贷款。此外,一项耗资1.5亿美元改进土耳其70架过时的F—5型战斗机的合同已经签署;以色列的埃尔比特工业公司还与土耳其签署了一项合同,向土耳其陆军出售大量的自动步枪。土耳其与以色列签署的一系列军售合同只是土政府计划投资100 亿美元实现军事现代化的一部分。

(三)沙特阿拉伯不惜巨额投资,加速发展国防力量,以保证海湾地区的安全。沙特阿拉伯是海湾地区的首富,它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关注海湾地区的安全问题,并通过海湾合作委员会提出了建立海湾安全体系的构想。沙特阿拉伯对地区安全的基本考虑是建立一支阿拉伯联合部队,以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为地区安全机构的主要成员,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队在中东设立战略军事基地,一旦发生情况可快速部署。沙特提出这一构想是有其战略考虑的, 在海湾合作委员会的6个成员国中,沙特是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虽然它没有表露出明显的地区霸权主义倾向,但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也欲在海湾地区显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而在中东地区争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发言权。为了确保海湾地区的石油财富,沙特认为它必须对海湾的安全负责,法赫德国王表示:“我们在海湾危机期间取得的经验指引我们作出果断决定,要立即扩充和加强武装部队,向武装部队提供最有效、最先进的陆、海、空武器和装备。军队要扩大3倍,达到8个师,20万人左右。”(注:美国《中东问题》月刊,1992年2月。)因此, 沙特政府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购置先进的武器装备来加速发展沙特的国防力量,使之成为海湾地区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

海湾战争刚一结束,沙特阿拉伯就向美国提交了一份购买总价值达20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的订单, 包括30亿美元的齐射火箭系统(海湾战争中对伊拉克阵地的轰击极具摧毁力)。(注:美国《前卫》周刊, 1991年3月6日。)从海湾战争结束到1992年底, 沙特与美国签订的购买武器装备的合同总金额达240亿美元。 (注:《中东百科全书(军事卷)》1998年。)购进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不仅仅使沙特阿拉伯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到1996年底,沙特阿拉伯拥有各类坦克1055辆(注:《中东百科全书(军事卷)》1998年。)),而且还使数千美军以担当教官和军事顾问为名,得以留驻在沙特。1996年和1997年,沙特还向法国购买了12架直升飞机和3个导弹发射装置。 (注:1997年《各国军事情况》。)沙特阿拉伯1995年和1996年进口武器的总额分别为80亿和90亿美元(占国防开支的一半左右),1997年国防开支依然保持这个水平,占中东地区武器进口总额的1/3。(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97~1998年度军事力量对比》报告。)

(四)伊朗一面加强本国的国防能力,一面积极呼吁建立由本地区各国参加的海湾安全体制。伊朗是海湾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战略力量。拥有60万军队的伊朗在海湾战争后一跃成为海湾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大国。正如日本《读卖新闻》所说,伊朗是海湾战争“真正的胜利者”,是“填补海湾地区力量空白的得力人选”。因此,伊朗的动向是海湾战争后建立海湾新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伊朗反对外部势力介入海湾地区安全体制,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撤出海湾地区,呼吁建立由本地区各国参加的海湾地区安全体制。伊朗提出的这一主张实际上是要牵制海湾的沙特阿拉伯与埃及、叙利亚联手组成阿拉伯世界新轴心的企图,及其与美英等国一起建立阿拉伯安全体制的计划。伊朗的基本战略意图是:伊朗必须在建立海湾新秩序的过程中确保与其地区性大国地位相称的发言权,任何排斥伊朗而建立的海湾安全体制都是其不能接受的。

与此同时,伊朗政府十分重视加强本国的国防力量。特别是在海湾战争后,为了提高陆军的进攻能力,伊朗加快了军队现代化的建设,它先是从苏联购买了500辆坦克,后又向波兰订购了100辆坦克。(注:《中东百科全书(军事卷)》1998年。)到1996年底,伊朗拥有各类坦克1390辆,直升飞机556架。 (注:1997年《各国军事情况》。)伊朗还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的军火工业。90年代初,伊朗成立了一个坦克制造厂,1995年第一批由本国生产的仿苏式T—72型坦克投入使用。另外, 伊朗的海军具有海上布雷能力,并拥有20多艘用导弹武装起来的快速巡逻艇, 及3艘俄罗斯制造的“基洛”级潜艇。(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97~1998年度军事力量对比》报告。)伊朗的国防开支在中东地区始终名列前茅,1996年国防预算为34亿美元,1997年增加了40%,为47亿美元。(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97~1998年度军事力量对比》报告。)

(五)叙利亚坚持与以色列处于“战略均势”,并准备承担建立中东新的安全保障体系的重任。作为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战略力量之一的叙利亚,由于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牵制了大部分力量,因此,它对海湾战争后的中东局势只是“坐视”。叙利亚在海湾战争中采取了“反对伊拉克,支持美国”的立场,使阿萨德在政治上的声誉大大提高。叙利亚密切注视着未来中东地区安全体系的建立,对“开罗——大马士革——利雅得”新轴心十分关注。叙利亚正在积极准备承担建立中东新的安全保障体系这一重任,它提出反对外部势力进入中东地区,主张中东国家应该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从苏联共获得了总价值达14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苏联曾计划将叙利亚的防务能力提高到与以色列处于“战略均势”的水平,使之成为阿拉伯世界抗衡以色列的一支重要战略力量。1991年,海湾战争刚一结束,叙利亚就将从沙特阿拉伯那里得来的10亿美元用于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1992年,叙利亚又从俄罗斯购进了7亿美元的武器装备。1993年1月,叙利亚与俄罗斯签订了购买350辆T—72型坦克的军事贸易合同。(注:《中东百科全书(军事卷)》1998年。)到1996年底,叙利亚拥有坦克的总数达4600辆(注:1997年《各国军事情况》。),居中东国家之首。

(六)受到国际制裁的伊拉克努力保持其军事力量。伊拉克虽在海湾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但也保存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它拥有战斗机与坦克的数量仍比目前的海湾军事大国伊朗多。目前在整个中东地区,也只有以色列、埃及、叙利亚在常规武器方面超过伊拉克。伊拉克目前大约还隐藏有200枚“飞毛腿”导弹。在国际制裁尚未取消之前, 伊拉克任何发展核武器的计划都是无法实施的,但这并不能排除伊拉克发展化学武器及生物武器的可能性。

伊拉克前国防部长阿里·哈桑·纳吉德少将1992年1 月对巴格达《革命报》发表讲话说:“政府决定建立一支小规模的,但却是强大的、保养精良的、有战斗力的军队。……伊拉克需要一支尽管规模不大但战斗力却是很强的军队来完成两种任务。一种是从阿拉伯的角度来看,用它来解决阿拉伯的问题;另一种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用它来保卫伊拉克的边界。”由此可见,伊拉克从海湾战争中得到的经验是:一支高质量的军队比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要重要得多。因此,可以预见,一旦国际社会取消对伊拉克的军事制裁,它将比以往更加重视国防军事方面的建设。

(七)以色列随时保持常规战争的军事准备。虽然苏联的解体及其在中东政治影响的减弱,以及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的失败,使以色列所面临的威胁大大减少,但以色列大多数领导人认为,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邻国庞大的军事力量依然会联合起来对付以色列。还有一些以色列领导人认为:“潜在敌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为技术和政治变革把别的距离更加遥远的穆斯林国家带到潜在对手的圈子里来。因此,以色列必须不断努力保持数量和质量的优势,以便能够击败可能的对手组成的任何联盟。”(注:美国《华盛顿季刊》,1993年春季刊。)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过:“不论哪个对手进攻以色列,以色列都准备给它以百倍的打击。”因此,以色列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对所有潜在敌人的军事优势。为此,以色列建立了十分发达的军事工业,具有生产一般常规武器的能力。以色列的军事战略是做好打一场常规战争的军事准备,但它并没有忽视对核武器的需要。以色列前国防军参谋长巴拉克中将曾说:“我们计划打一场常规战争,但导弹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某个阿拉伯国家到本世纪末具有生产核武器能力的可能性。”(注:美国《华盛顿季刊》,1993年春季刊。)为了占有军事优势,以色列已经储存了各类核武器约300 件,(注:美国《华盛顿季刊》,1993年春季刊。)并且十分重视箭式反导弹系统,这种武器装备计划在1998年投入使用,其目的是在远程截击对方的导弹。以色列还在1994年投资5亿美元建立了一个称作“阿摩司”的太空情报系统, 它能够随时不断地反馈中东地区的军事情报。

以色列的国防开支在中东地区一直居于前列。1996年以色列的国防开支占中东地区的1/4,为67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70亿美元(未含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1997~1998年度军事力量对比》报告。)

综上所述,中东国家军事力量的增强是当前中东局势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经过海湾战争,中东地区大国纷纷从超级大国的核保护伞下走出来,独立自主地制定本国的国防发展战略,旨在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使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东国家军事力量的增强也加剧了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斗争,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都表现出不甘示弱的态势。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冷战后中东主要国家国防战略构想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