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考察——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及其启示
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儿,一派起源于洛克。后一派主要是法国有教养的分子,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前一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
机械唯物主义派的科学来源是英国的牛顿力学,而它的哲学来源是本土的笛卡儿哲学。在牛顿和笛卡儿,或者说,在当时的科学和哲学的双重影响下,在法国唯物主义中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派,其代表人物就是拉美特利。
法国唯物主义中的另一派是“现实的人道主义”,即人本唯物主义。从理论上看,人本唯物主义起源于洛克哲学,其代表人物是爱尔维修。
对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发展史的深入考察使我得知,在不同的时期,唯物主义具有不同的研究主题,而不同的研究主题必然使其具有不同的理论空间和社会职能。从研究主题的历史转换这一根本点上看,唯物主义的发展在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唯物主义始自古希腊哲学,它从泰勒斯起始,到霍布斯那里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并一直延伸到法国唯物主义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派。
人本唯物主义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中的另一派,即“现实的人道主义”。如果说爱尔维修是人本唯物主义的创始者,那么,费尔巴哈则是人本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哲学是人本唯物主义的典型形态。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社会的人类”,它“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即社会历史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空间的重新考察——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法。把辩证唯物主义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就是为了透显历史唯物主义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也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代名词。如前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所以,它总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把实践唯物主义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代名词,是为了透显历史唯物主义所内含的实践原则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
以现实的个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和建构原则,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使历史唯物主义展现出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一个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辩证的世界图景。这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更重要的,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性辩证法和实践性原则,所以它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重新考察——“反对形而上学”
作为一种“批判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属于哲学,但它又不同于传统哲学。传统哲学的根本特征就是从一种永恒不变的“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和行为。所以,传统哲学一直被称为“形而上学”。实际上,形而上学的本义,就是指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哲学。
从起源上看,形而上学形成于柏拉图哲学,后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中达到了系统化程度。
从历史上看,近代唯物主义,尤其是法国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具有反对形而上学的倾向。
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顶峰。全部现代西方哲学就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则意味着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
在哲学史上,马克思和孔德同时举起了批判形而上学的旗帜。
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或拒斥形而上学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从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的。
这样,马克思便终结了形而上学,并同孔德一起启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进程。历史唯物主义属于现代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标志着形而上学的终结,一条新的哲学发展道路由此开辟出来了。
四、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意义的重新考察——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的“生存论转向”
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从宇宙本性转向人的生存状态,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实践活动。
从理论上看,历史唯物主义根本特征就在于,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询问、追问存在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看做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看做是一切活动和知识的前提,并认为这是“首先应当确定的前提”。这样,马克思便从根基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换言之,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恰恰是在实践中完成的。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有个性的个人的存在,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生存的终极状态。这样,历史唯物主义就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这是一种双重关怀,是全部哲学史上对人的生存和价值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的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征——历史性。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又是生存论的本体论。这样,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实现了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即从抽象的“求知”转向对人的生存问题的探索,而且实现了哲学使命的根本转换,即从注重用抽象的知识解释世界转换到注重用现实的实践改变世界。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它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又一发展方向。
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在一定程度上开显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的当代意义。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通过存在者通达存在。
实际上,不仅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而且萨特的个体生存本体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马尔库塞的感性本体论等等,都在一定程度和特定侧面开显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的当代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参与、引导并强有力地推动着现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理论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并赞赏萨特的观点,即“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时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