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艺与审美前景_文艺论文

新世纪文艺与审美前景_文艺论文

新世纪文艺与审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文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000)04-0016-04

历史步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并且处在千纪年的起点上。人类一遇到世纪交换点和千纪年交界处相重叠这种人类史巧合点总会引发出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方面的种种新设想。根据新的时代规定,如何从世界潮流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宏观眼光来考察研讨今后文艺与审美活动发展趋向及其运动规律,这是一些研讨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我国未来文艺与审美发展走向与格局、市场竞争制约下文艺潮流运动的趋向与特点、应建设怎样的美学与文艺学等问题作学术展望,探究必由之路。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回顾世界史,我觉得20世纪的文艺和美学区别于近代文艺和美学最大的不同点便是现代科学思想与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影响、制约文艺创作和审美鉴赏消费活动,使之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人们之所以称20世纪的艺术与美学是现代的,不单纯是时间上的划分,而主要就是对这种特点的标志性概括。

与20世纪不同,21世纪的文艺与审美首先面临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互联网是新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它的普及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理所当然,对人们的文艺与审美也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互联网扩大并增强了艺术家、艺术机构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互联网,欣赏者可以随时如愿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各类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将自己及其作品推向整个世界,艺术机构则可以直接有效地收集欣赏者对艺术的反应,随时掌握欣赏者的趣味变化,保持与欣赏者的紧密联系和沟通,以便为确定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或作出选择。互联网的多媒体性质将对艺术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它能把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作新的整合,包含更广的综合艺术形式将在互联网上出现,这样,艺术的特质、艺术的观念将随之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互联网与传统传播方式的单向性质不同,具有一种互动性质,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中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固定关系,使网上用户既可以是接受者,又可以是传播者,直接交流信息。这种互动性质还为接受关系提供了实践的技术条件,原来只是在欣赏者意识内部、在想象中完成的艺术形象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得以实现。欣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艺术趣味进行再创造,并外化为现实的艺术作品。如今,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新浪网与《中华工商时报》网络周刊共同推出一项文学计划,该计划试图开展全球华人网络中篇小说接力创作,在其前言中这样定位:“这是一个上网成风,无网不胜的时代。”呼吁火爆之极的网络与悄然褪色的小说“联姻”,这种举措必然刺激网上文学的飞速增长。尽管在两百万个中文网页上与文学有关的网页不足八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之文学自身的发展壮大,这样的格局将被打破,网上文学必将出现大普及大繁荣的局面。

直接影响人们的审美与艺术的另一科技信息则是数字化出版物逐渐进入视野,并已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已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启动,纳入到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付诸实施。由龙源牵头国内万方数据集团科技期刊、《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中外期刊文萃》等参加的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已经成立。这说明,数字化出版物作为出版业的一种新兴载体,作为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已经形成。尽管数字化出版物的出现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会取代传统出版物,但这一新兴载体的出现必然会影响人们的阅读、审美活动,进而也必然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因为作为艺术生产者的作家其艺术生产活动不能不遵照市场规律考虑艺术产品的消费,数字化出版物独特的消费方式会触发作家新的灵感及思维方式的调整与变革。

现代高科技给艺术带来新的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会随之而发生。人们按下搜索键,在网海中寻觅,就会采集到创作所需的各种信息,这种人工智能的便利,固然带来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和艺术创作的高效率,报载日产万言乃至数万言的作家已不少见,但这种坐在电脑前的纯技术性操作也使作家失去了体验鲜活人生经历的机会,创作材料的获取不是他生命过程中的悲与喜、情与思、血与泪等关乎其命运错厄的心灵震颤与搏击,而是一堆堆无生命感的信息,难怪一些学者呼吁:“诗人,离电脑远些!”况且,由于功利的驱使,会使更多的艺术家急于求成,而忽略艺术水平和艺术品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文学显得比较消沉,许多文学名人的生活积累已被淘空,并且不求上进,不再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司马迁、鲁迅一般精细研究经济、历史和社会变迁,其见识和见闻大大落后于时代,其作品便缺乏新鲜感和震撼力,平庸之作在艺术界泛滥。

如何防止和避免现代高科技对艺术和审美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学界已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前几年有人提出文艺的人文精神,在理论上展开对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批判与扬弃,便是很好的回应。有的学者提出21世纪必是东方文化的天下,中国人的世纪,也不失为有意义的新设想新假定。西方后现代也早就注意到了此类问题,在上帝死了,“主体死了”,“最后一次死亡事件是普遍性人的品格死了”的文化关怀中并不是一味地解构与颠覆,面对信息化、高科技这个后工业社会时代的到来,他们中的第三派已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主张将东西方的神秘主义、古典主义、前现代与现代中的潜能与合理成分都吸纳到人天一体的后现代精神中来,表现在艺术上那便是由“祛魅”到“返魅”,建构出一种洋溢着历史理性与人文主义相统一的新文明。这些都是有益的启示。在新世纪的审美与文化建设中,我们如果能弘扬自己的人文主义精神,将古今中外一切有生命力的艺术资源和表现手法都借助现代高科技赋予的审美新形式而综合吸纳进来,创造出独具魅力的现代艺术,我国未来艺术的发展仍然是多彩有前途的。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社会全方位变革。我国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文艺跟着经济与政治体制的转型也开始处在转型过程中。这种转型是由以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性文化管理与生产体制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与目标的新的生产制作与消费方式体制过渡。随着交通、电讯、电视卫星、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又使这种趋向速成大潮。我国加入WTO在即,这种历史性冲击所带来的文艺市场化和边缘化、嬗变与位移是不可避免的。

文艺的市场化与世界贸易的一体化是不可割断的,随着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外国的艺术会大量涌入我国,而我国文艺也会大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文艺同世界性文艺的关系时断时连,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正式起步,它就很快地摆脱了过去那种人为的孤立局面,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与流程再次同世界文艺对接,新的时代机遇必将推动我国文艺同世界文艺浑然一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预言过世界市场的形成会促进世界文学的诞生,在世界市场条件下精神生产领域“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虽然我国文艺与世界文艺接轨较晚,但这一规律不可抗拒。特别是在世界已成“地球村”的今天,这个规律会更快速地体现出来。这样,我们便遇到一个文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清的老问题,即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是越具民族性才越有世界性亦或反过来越有世界性越易获得民族性同前一命题相辅相承?我们认为,文艺的世界性命题是在19世纪世界贸易的世界化中形成的,此前没有这种条件也就不会有该命题的提出,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文艺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至于近代世界贸易之前世界各民族各自产生过不朽的民族性艺术而具有世界性意义,也是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发达,可以有更广泛的交流,才以其思想艺术的深刻完美而获得的。这种关系不能延伸到现代予以普遍化。即以我国20世纪的文学艺术而言,自它开始日益同世界文艺交流接触以来,能获得世界性称誉与意义的,也是那些能与国际文化艺术潮流有较多接触,能与国际先进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接轨接续的作家作品,比如鲁迅等作家早已具有了世界性,其作品本身已具现代性即采用和融入了世界共同的文学形式结构和方法。几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无一是封闭于狭小民族圈子里的作家。不可想象处在新世纪世界市场条件下,艺术家不了解世界隔绝同世界的交流而能创造出具有世界性的艺术作品。张艺谋的电影、北岛的诗、崔健的摇滚乐等所以获得世界性称誉,不就是因为采用和扩大了世界文艺的共同形式方法才成功的吗?当然,这并不是说纯民族和地方性的文艺从此就会消失,也并不是说它们完全没有可能进入世界市场获得相应意义,而仅仅是说它们的天地必然日益缩小,只流通于有限的地域或阶层,获得世界性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据此,我国新世纪文艺只有越具世界性才越具有民族性,就是主要趋势与特点。

与之相应的另一个问题是新世纪艺术多元多极发展,多种文艺共存共处,互为对话与交流的和而不同的发展趋势。世界市场推动了自由贸易全球一体化,同时也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极化发展,在不断改善的规则下自由竞争。我国多年来的主旋律局面将会被冲破。艺术创作作为精神生产将会受市场规则艺术消费活动的导向和制约,行政干预、人为限制艺术生产的历史将成为过去。市场经济表现在文艺领域就意味着文艺的多元多极化发展,定于一尊的艺术格调与市场经济是不协调的。

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一个文艺的世界性与多元多极发展的关系问题。世界性与全球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就是通过国际金融资本、信息技术的联合与组织,在全球国与国之间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它使全球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走向形式上的同一化与一体化。以此为前提的世界性则表现为科学、人道、理性、民主、自由、平等、权利、法制等普遍原则。世界性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内涵,进入新世纪,表现在艺术上,则体现为一种现代精神,它能够促进社会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是高度发展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世界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世界的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发展的现代意识。在全球自由贸易市场体制一体化推动下的文化艺术,体现上述所说全球性现代精神的同时走向多元多极发展是其必然趋势。现在国家对外政策倡言和而不同,其实质就是追求世界性与多元多极发展的高度统一。只要我们的艺术家们具备市场意识和世界性眼光,坚定地立于自己生活的土壤,真诚地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追求,就有可能实现这种统一。

人类历史跨进新世纪的大门,在世界市场自由交流与对话的一体化运动中,各民族的文化是全球人共有同享的财产,它是一种活生生的资源,具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能。过去我们经常强调洋为中用,但在今天市场原则下的文艺活动,同样应允许“中为洋用”。前不久,美国迪尼斯公司制作和拍摄了一部以我国古代民间故事花木兰为同名剧的卡通电视片,很快引起轰动,不但取得很大票房价值而且其形象刊于《亚洲周刊》封面并荣登榜首。据说美国的卡通业又瞄准了中国的《西游记》这一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题材,估计其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绝不亚于花木兰故事。面对丰富的艺术历史资源一个个中为洋用,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文艺市场观念,加快文艺的市场化转型,强化市场文艺意识,在市场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文艺的市场化要求作家艺术家必须充分认识文艺作品的商品化、消费性和复制性特征。在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文艺作品完全进入了世界市场的运转,市场的需求是一个杠杆,支配着文艺生产的方向,文艺作品作为商品,沟通了买方与卖方,作者与读者在市场原则下建立起一种交换、买卖关系,阅读欣赏纯属私事。文艺作品赢得市场,就要适应消费者的多重需要。如今各个国家的出版商、出版社也看准了各个阶层中的大多数观众、读者这块广大的消费市场组织生产,利用当今发达的科技、快速地成批制造,大量复制影像、光盘使之迅速传播,获得极佳市场效益。

当然,市场化并非等同于庸俗化,尽管它确有让人迷失于急功近利云里雾中的一面,但是只有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才能赢得市场是一基本规律。不可否认,由于当今强烈的世俗性影响,特别是其浓重的低俗趣味,人的精神的缺席,专注于物欲的追逐,描绘官能刺激,追求粗俗、平庸、平面、生活游戏,成了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规范化,随着新世纪到来人类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文主义及生活对美学追求的逐渐普及、世界市场推动世界文学发展和“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条艺术发展规律的日趋被接受,低劣的艺术产品终将被市场所淘汰。面对市场的挑战,文艺家们要有敏锐的审美眼光,既具备全面的科技与人文知识,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用各种不同的独特手法创造具有不朽魅力的艺术,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在高科技冲击与市场经济带动下的新世纪文艺与审美活动有别于20世纪,那么新世纪的美学与文艺学将如何发展呢?就美学发展前景来看,第13届国际美学大会的主题是“实践中的美学”,而第14届的主题就成为“作为哲学的美学”,今后这两种趋向将会交替各领风骚并经常辩证整合。因为前者从形而下探讨美学,后者从形而上研究美学,在美学研究中,这两种趋向都是不可少的。即使再过百年,这两种研究趋向也会成为时代需要不断此伏彼起、此消彼长、交替浮出台面。但新世纪两者的整合则是更切迫的研究主题。美学虽为形而上的思辨,然而它必须以形而下为基础,与形而下的实践相结合才有生命力。美学既应有其经验性、实践性、实用性的根基,又应具有抽象性、理论性、思辨性的色彩。这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实则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

新世纪数字化时代的人类更需要艺术化的生存方式,所以必须从人类根本生存方式上来看待21世纪的美学。艺术不仅集结了自然和生物,还集了人本身的智慧、文化和素质持续发展的秘密,人们通过艺术的熏陶及“异质回构”作用,从而获得贴近“智慧”本身的创生性的心灵结构,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我国近年来对审美文化的大讨论,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时代需要的学术回应。从国际美学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继续有人关注古典美学的研究,但更多的则是对当下的重视,对现代理论的高度重视。更多的学者关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电脑、环境、人口、精神等问题,关注由现代社会问题引发的种种思潮和理论。比如后现代主义出现的时间尽管不长,但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显学。伽达默尔、德里达、哈贝马斯、利奥塔、阿多诺、哈桑等人的理论思想成为国际学术的热点,学者们从美学、诗学、文艺创作、艺术发展诸多方面继续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法国学者C·塔隆—雨贡的美学与环境理论研究,日本吉冈宏的对电脑化文明心理深层的探索以及美国的梅迪纳夫妇的《卢布尔雅娜的约瑟·普莱希尼克:城市的阐释现象学》等等成为当今国际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和成果。甚至有人觉得后现代研究仍不算先锋,继而提出了“后后现代主义”的提法。在国际美学会上加拿大学者H·奥布里提供的论文《叙述学与历史主义:虚拟审美(城市/建筑/博物馆)的历时变形与(后)后现代性》以及荷兰学者基娜·B·沃斯提供的论文《音乐·身体和崇高·体验的后后现代主义理论》,更具极大的先锋性和学术超前意识。沃斯欲要对后现代主义实行超越,结束他们有关语言中介不可避免性的幻想。这种既具前瞻气味又关注当下的治学精神将成为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方向。

在国内美学学术展望中,有人强调深化中国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有人呼吁建设社科美学,另有科学美学、美学的生态学化等提法。我认为应弘扬和强化美学关注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学科本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通过技术美学、劳动美学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以促使美学形态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创造活动,美学将承担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的和谐融合进一步完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使命,通过对人的心理世界的滋润,精神品位的提升,以人生美学的形态,为人类心灵的美好和精神的净化做出贡献。在美学理论自身的建设中,融合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学,始终关注当下的社会与人生,调整学术思路,逐步完成具有新世纪特点的学科框架的理论建构。

我国文艺学的发展在经历了照搬苏联、政治独语到80年代的失语以及世纪末的奇语喧哗后,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将会有怎样的姿态呢?当然“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是普遍规律。我国的现代化尚未完成又遇到了后现代时代的到来,造成极大的“时间差”、“时代差”。文艺学要走向未来就要兼容现代与后现代,消弭这种时差和心态差才有可能。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过去在理论上好像说清楚了的文学问题,突然受到怀疑、质问、嘲弄,陷入了尴尬的处境。新一轮的文学为何、文学何为等问题的阐述重新开始;何谓诗学、诗学何为的理论探讨紧跟而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以笔者之见,有以下的问题须先行解决。

一是进一步拓展视野和思维空间,目光不能只集注到过去的文艺思想史、美学史和今天西方流行的各种文艺学观点和理论体系,也不能全部停留在当代国内外文艺活动的新表现新特点上,而是要扩大到当今中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历史学等所取得的一切新成果方面,唯有如此才可能对文艺理论中至今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以及当代文艺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难题,逐一科学而谨慎地作出解释。举例说来,艺术天才和神童问题是古今中外的难解之题之一,现在西方的有些研究已跳出过去抽象的天赋概念而采用人种学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察研究,国内也有人开始作类似的抽样调查研究,但我们的文艺学却少有这方面深入的论证分析。事实上目前的生物遗传工程与基因研究已有许多新成果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如果把上述研究方法与这方面成果结合起来,我们就可能在理论上有突破。

二是文艺学论题有待进一步开拓扩充。世界文艺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同当代世界全球性关注的问题相联系共运动。近些年环保运动在全球迅速发展而这一主题在文艺中广泛出现,就足以证明这一文艺运行规律。就环境与文艺的关系而言,本来是古今中外文论讨论得烂熟的问题,但却仅停留在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历史背景同文艺活动相联系的研究上,没有关注时空环境对人类生存及艺术存在的影响制约。因此有必要提出时空环境文艺学论题。再如当前国际文化市场由卖方为主转向买方为主,顾客读者是上帝作为这种活动的口号,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服务重于和高于质量。这是据高科技发展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新的产销战略。对于文艺来说,情况并不例外,这就有必要提出审美实现重于也优于审美创造的新概念新命题。因为如果没有从出版、发行、经销到市场的消费这个连续性的审美实现过程,创作的作品无论怎么好都还不是现实性的,其价值是潜在的甚至是会落空的。这样,在今天研究审美实现的过程、规律与特点,就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

三是文艺学的结构体系与模式需要进一步向不拘一格转化,进一步现实化和世界化。近年来我国有关文艺学建设问题的讨论,尽管方案种种,意见不一,但多数没有跳出唯物史观指导下融中外古今于一炉的总框架,然后是艺术起源、创造和鉴赏,或是艺术的本质、发展和内容形式等,深受“体系”思想的束缚。恩格斯早就指出过体系的思想发展到黑格尔的体系就结束了。20世纪以来以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等为代表的新理论带动的各种自然科学和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科学等,都是反体系,虽有范式决无体系性模式的。我们过去受前苏联影响不管何种学科或理论都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改革开放已20多年仍恋恋不舍过去遗留下来的体系思想,搞各种各样的完整体系模式,这反映了我们的文艺学世界化意识淡薄。进入新世纪,必须摈弃这种旧的体系思想,创造新范畴新命题。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说过,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新世纪概念则是人类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赋予给时间的一个品格。人们并不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上述文艺与审美的新世纪前瞻就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预测及对策方略。假如这些意见在上世纪末还可算作未来学命题的话,而今我们已跨入新世纪,则应看作是对当下的关怀了。

标签:;  ;  ;  ;  ;  ;  ;  

新世纪文艺与审美前景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