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量化管理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_量化管理论文

班级量化管理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_量化管理论文

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班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班级管理中,量化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借助于对诸如环境卫生、就寝纪律、校服的穿着、胸卡的佩戴等方面的评分来规范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果。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操作,我们感到,在实施量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理解量化管理的功能?

班级量化管理的基本操作是将学生行为规范分成若干项,每一项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每一层次都赋予相应的分数,学生每完成一项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在一阶段结束后学生所得分数和就是对他这一阶段表现的终结性评价。固然,通过评价、调控等方式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规范学生的行为发展方向,但对于量化管理的功能我们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单纯的量化管理会降低教育的效果。量化管理的实质是以奖分、扣分为手段,达到对学生行为进行调控的目的。大量事实说明,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某种行为或约束某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而更多的是立足于赢得分数,这种不良的教育引导往往会使正处在人格形成关键阶段的学生形成双重人格,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量化管理需要配合其他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量化的导向作用,忽视了这一点,过分地强化量化的作用或把量化作为管理班级的惟一法宝势必制约量化管理的效果。

2.量化评分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实行量化管理之后,学生为了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排名或得到班主任的认可,势必期望得到一个好的评价,而其关键就是赢得分数。久而久之,学生参加活动的正当理由就会由内在兴趣逐渐变为分数,而一旦某项活动不再记分,活动的正当理由消失,学生也就不再参加此项活动。最终,学生的行为将完全由分数来调控。这样,势必会削弱量化管理应有的激励、鞭策作用。

3.量化管理并不是越细、越精确越好。一提起实施量化管理,很多班主任就试图把每一项都量化清楚,每一次都力图把学生的“等”分得十分清晰,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从理论上讲,过细的量化实际上否认了学生行为的复杂性,忽视了学生个性本质的不可预测性,不但在具体操作中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而且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从实践上看,教师把学生的表现精确到小数,并且在全班乃至全校张榜公布名次,固然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受到鼓励,但却使绝大部分学生堕入沮丧的境地,产生挫败感。

量化的目的在于量化的过程。通过及时赋分、随时反馈等措施发挥它的导向和监督作用,这是加强班级的过程管理,规范学生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如何面对量化管理的过程?

量化管理作为一种操作简便、赋分精确的评价方式,是以学生的具体行为为依据的,较之单纯的凭印象作出评定更具客观性。但是它既然是一种评价学生行为的手段,必然是以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为依据的,因此下面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1.学生的行为表现本身就是一个模糊量。其模糊性表现在行为动机和意图的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因而单纯地把各种行为赋予不同的分值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表现的依据,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而且难以真实地反映行为的性质和水平。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和偷一次东西的分数可能会相抵,但这样的“0”分没有任何价值。

2.人的行为表现不仅存在着质的差异,也有表现程度上的不同。对此,虽然有比较精确的量化细则和赋分标准作为依据,但无论是教师管理还是学生操作,在对行为表现的理解上肯定存在差异,所赋予的分值也就会有差距,必然出现同一行为赋分不同的现实,这种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决断势必影响到量化结果的科学与合理,不仅影响到学生对评价的认可,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的发展。

3.社会变化和人的需要引起了行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给细则的制定带来了困难,无论多么详细的细则都很难包括全部的评价内容,这就难免破坏评价的效果。在用这样的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细则中已经规定的那些行为要求,而一些未被包括的行为要求就有可能被忽视。

4.评价人员操作中的情感偏差。量化管理离不开人的操作。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既然他们是人,就免不了有人的情感,在进行量化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因评价者的情感因素引起的评价不公,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操作人员能做到公正、合理,但是被评者的个性、心态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引起对量化结果的不同看法。一旦把量化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依据,学生为了获得高分,不敢做这不敢做那,必然压制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有的甚至还会弄虚作假,这与当代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

三、如何提高量化管理的效果?

1.量化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应引起注意:导向性原则。量化的重要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发展,这就要求在制定操作细则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的教育要求、班级管理的实际,体现出量化的导向性。公正性原则。无论是量化的条款还是具体的操作都要体现出公正、公平,这样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主体性原则。量化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存在的问题,引导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量化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性原则。学生的行为发生之后,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赋分,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为的认知和心理感受,发挥量化的评价功能。关心性原则。量化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只有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学生才能理解并接受量化结果和对照量化结果进行行为调整。统一性原则。在进行评价时必须结合学生的行为环境,脱离了具体的环境只考虑学生的行为表现,就会忽视学生的真正动机和意图,降低量化的可信度。适度性原则。量化结果能否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取决于评价是否适度,过于严厉,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过于宽松,就会降低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失去量化的意义。鼓励性原则。在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之后要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量化管理的目的。

2.量化标准宜粗细结合。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制定的量化细则就要有一定的弹性。对于一些具体的、外显的、操作性强的行为可以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而对于那些不适宜进行精确赋分的项目,应根据学生年级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使用较为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既利于操作,也给学生的自我约束及调整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3.量化赋分应分类实施。学生行为表现的评定不只是简单的加分、减分问题,而是要根据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实施,确定每一类行为的合格标准,避免由于混合算分出现分数相抵现象。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给学生提供改正错误行为的机会,如在对某一不良行为按规定进行减分后,如果学生认识错误到位并积极改正错误,就可以采取少减分或免减分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使学生在某一类行为上得到较为合理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其改正不良行为的积极性。

4.必须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这是提高班级量化管理可信度的重要保证。任何制度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公正性如何,除了制度本身的因素外,关键在于操作人员的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同一行为表现,其评价标准尺度一定要统一。对于学生评定人员的遴选一定要慎重。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思想教育,以强化其责任感和公正意识。

5.做好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定的结合。定性分析虽然很难准确地反映出各个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不能精确地衡量学生的行为程度,但是通过定性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反映学生的不同行为状况和品德表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定性,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依据。面对班级量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适当地利用定性分析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粗略的标定,然后再做好量化考评,或二者结合使用,或者有所侧重,可以提高量化管理的效果。

标签:;  

班级量化管理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_量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