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渝, 张绍祥, 刘正津[1]2002年在《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及叁维重建》文中指出采用低温冰冻和生物塑化技术用17例标本,制作了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对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进行了观测。利用1.0T的MR系统和螺旋CT分别对正常人颈部进行连续薄片扫描,并与断面标本相应层面对照观察。从颈部薄层塑化断面标本上,用双线提取间隙轮廓的方法,在SGI工作站上对颈深筋膜间隙进行叁维
李七渝[2]2001年在《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及叁维重建》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采用低温冰冻和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了颈部连续薄层断面标本,对颈深筋膜及其间隙进行了研究。利用1.0T的MR系统和螺旋CT分别对正常人颈部进行连续薄片扫描,并与断面标本相应层面对照观察了颈深筋膜及间隙的位置、毗邻及影像特点,用SGI图像工作站对部分颈深筋膜间隙进行了叁维重建和立体显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低温冰冻方法,制作断面标本,在断面上对颈深筋膜进行了观察,得出颈深筋膜应分为四层,舌骨下肌筋膜是单独的一层;颈深筋膜深层也应分为翼筋膜、椎前筋膜,但翼筋膜非常薄弱;颈深筋膜各层均参与颈动脉鞘的形成。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颈深筋膜的分布模式图,对外科手术中根据筋膜定位及诊治感染蔓延、肿瘤侵润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2.通过颈深筋膜间隙在横断面上的连续薄层断面观测,明确了各间隙的位置、毗邻及出现范围,并证实了危险间隙的存在;得出胸骨上间隙应是由颈深筋膜浅层和舌骨下肌筋膜围成,而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中描述的由颈深筋膜浅层分为两层附着于胸骨形成。 3.在断面标本上,系统观察了颈深筋膜各间隙的交通,发现颈动脉间隙不是一密闭的间隙,其后外侧与颈后间隙相通;危险间隙与咽后间隙之间的翼筋膜很薄,很易被感染、肿瘤突破。为临床控制感染蔓延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4.用颈部薄层断面标本与相应层面的MRI、CT对照的方法,对颈深筋膜间隙进行了观测。认为在上颈段,咽旁间隙是影像诊断中的关键性结构,根据其形态、位置的改变,可对颈深部疾病进行定位诊断;同时,通过对照提出MAt对颈深部疾病的诊断较CT优越。为颈部疾病影像识别与分析提供了影像解剖学依据。 5.从颈部薄层塑化断面标本上,用双线提取间隙轮廓的方法,在SGI作站上重建出咽后间隙、颈动脉间隙和内脏间隙,为筋膜间隙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重点探讨了间隙及其内容的各结构:喉软骨、甲状腺、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的形态特点和空间毗邻关系。
李七渝, 张绍祥, 刘正津, 谭立文, 王欲苏[3]2002年在《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及叁维重建》文中认为目的 明确颈深筋膜的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毗邻 ,为颈深筋膜间隙的影像识别与分析提供参考 ,为临床诊治感染蔓延、肿瘤侵润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低温冰冻和生物塑化技术用 17例标本 ,制作了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 ,对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进行了观测。从颈部薄层塑化断面标本上 ,用双线提取间隙轮廓的方法 ,在SGI工作站上对颈深筋膜间隙进行叁维重建。 结果 1.颈深筋膜应分为四层 ,颈深筋膜深层分为翼筋膜和椎前筋膜 ,颈深筋膜各层均参与颈动脉鞘的形成。 2 .颈动脉间隙是一开放的间隙 ,其后外侧与颈后间隙相通 ;证实了危险间隙的存在。 3.重建出咽后间隙、颈动脉间隙和内脏间隙的叁维图像 ,并能同时显示间隙内的主要结构。结论 得出了颈深筋膜和筋膜间隙的模式图 ,并为筋膜间隙的叁维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李七渝[4]2004年在《人体大脑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采用可视化人体技术对头部标本进行无锯耗的低温冷冻铣切,采集人体大脑的断面图像,用Photoshop软件,对大脑的主要结构进行半自动分割,并赋予不同的RGB颜色。用课题组自行开发的软件及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发的软件,将分割提取后的脑断面图像进行重建,建立了人体大脑叁维模型。用可视化软件,在叁维空间上对人体大脑结构进行可视化研究。在叁维模型上,以前后连合间线的中点为原点建立了叁维空间坐标系,对人体大脑各结构进行了空间定位和叁维测量。将人体大脑横、冠、矢叁方位的MRI图像与相应的断面标本对照研究,探讨人体大脑各结构薄层断面形态规律及影像学表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可视化人体技术,并对主要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改进,采集到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大脑数据集,铣切厚度达到0.1mm,无锯耗,数字化摄影分辨率达到1100万(4064×2704)像素,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63MB。2.用Photoshop软件,对大脑灰质和白质、基底核团、脑室及海马等结构进行了半自动分割,并在PC机上用表面绘制和体绘制方法进行了叁维重建。重建结构可多结构、多色彩模式显示,可在叁维空间绕任意轴旋转,可对叁维结构进行透明显示、任意缩放,对有关径线和角度能进行方便的测量。3.获得了7套正常人体大脑连续薄层断面图像,其中横断5套,冠状位和矢状位各1套。此部分资料为神经外科和影像诊断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完成了2套大脑主要结构精确分割的图像数据集。4.将断面标本与相应层面的MRI图像相对照,得出了大脑沟回及主要结构在横、冠、矢叁方位的断面影像特点,为大脑占位性病变及脑的功能影像学研究提供了解剖学依据。5.以前后连合间线的中点为原点建立了大脑叁维空间坐标系。并对原始数据进行重新采样,生成了与新坐标系相匹配的人体大脑数据集,并测量了大脑主要结构的大小及空间坐标。6.建立了人体大脑的数字化叁维解剖模型。模型的浏览器界面是本课题组采用VC++和openGL图形库及基于它的VTK工具箱自行开发的。大脑模型是建立在临<WP=9>床常用的连合间线中点为原点的叁维空间坐标系中,且模型上每一像素都有相应的解剖标识,为手术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同时,也为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提供了模板,并可用于神经解剖教学。具有明确解剖标识和量化空间信息的数字化人体大脑模型,与坐标系统联系起来,也为各类图像配准提供了公共参考系统。7.采用图形加速器和课题组自行开发的可视化软件,在叁维虚拟环境中实现了大脑结构的适时可视化。大脑结构可以叁维立体显示。大脑的叁维模型可以绕任意轴旋转任意角度,并能任意切割显示大脑内部结构。原始的横断面数据在计算机里通过重新采样,可重建出大脑的冠状、矢状及任意方向的图像。
刘树伟[5]2004年在《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断层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10例多层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第一、二、叁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从气管权开始,至底段上、下静脉出现,右肺以7个、左肺以6个典型横断面便可清晰显示肺段和亚肺段管道结构的配布规律。右肺:①在气管杈层面,尖段动脉、尖段支气管和后段静脉于奇静脉弓右侧由内向外依次排列;②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后段静脉居后段支气管与前段支气管之间;③在中间支气管层面,右肺上叶动脉上行于中间支气管前方,两者的深面为尖段静脉、前段静脉和后段静脉;④在叶间动脉层面,右肺上叶静脉、叶间动脉和中间支气管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33例(75%)标本中可见到下叶上段动脉的起源:⑤于中间支气管权层面,中、下叶动脉走行于中、下叶支气管外侧;⑥于基底干支气管层面,在11例(25%)标本中可见中叶静脉直接汇入左心房,内侧底段支气管常与上段静脉段间支同时出现:⑦于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以各底段支气管为中心,相应动脉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左肺:①在气管叉层面上,尖后段静脉居中,其前方前段动脉居前段支气管的内前方,其后方尖后段动脉上行于相应支气管内侧;②在肺动脉权层面上,左肺动脉发出尖后段动脉和前段动脉,其外侧可见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在27例(61.4%)断层标本上,左肺动脉与前段动脉一起呈“鱼钩”状勾绕左上肺静脉;③在左肺上叶支气管层面上,左肺上叶支气管居中,其前方前段静脉汇入左上肺静脉,其后方上段动脉发自左肺下叶动脉;④在左肺下叶支气管层面上,上段支气管发出,于上叶内下舌段支气管居中,其前方舌静脉干汇入左上肺静脉,其后方舌动脉干发自左肺下叶动脉;⑤在基底干支气管层面上,基底干支气管外侧可见基底干动脉的分支,后内侧上段静脉外侧支向内走行;⑥在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上,内前底段支气管、外侧底段支气管和后底段支气管呈顺时针排列,各底段动脉相对同名支气管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肺段和亚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程琳[6]2016年在《难愈窦道性创面的叁维空间立体重建—新的难愈窦道性创面评估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针对难愈窦道性创面的复杂性和目前创面评估方法的不足,建立一种全新的精确评估难愈窦道性创面的方法,以制定手术方案及指导手术操作。方法:选择1例腰背部结核性窦道创面患者,对其创面进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将数据导入医学叁维重建软件Mimics10.01,进行难愈窦道性创面的叁维空间立体重建。结果:成功建立了难愈窦道性创面的叁维空间立体模型,能清晰显示创面的深部空间立体形态、炎症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解剖毗邻关系、窦道的走形及深度;且可进行旋转、平移、缩放等操作,可从不同角度精确展现难愈窦道性创面的内部复杂形态。结论:磁共振成像+叁维空间立体重建方法,可获得难愈窦道性创面的详细直观的空间构象。对复杂性创面的术前评估、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风险的预判和医患沟通带来很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及叁维重建[C]. 李七渝, 张绍祥, 刘正津. 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 2002
[2].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及叁维重建[D]. 李七渝. 第叁军医大学. 2001
[3].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薄层断面解剖及叁维重建[J]. 李七渝, 张绍祥, 刘正津, 谭立文, 王欲苏. 解剖学报. 2002
[4]. 人体大脑数字解剖模型构建及可视化研究[D]. 李七渝. 第叁军医大学. 2004
[5]. 肺段和亚肺段支气管和血管的断层解剖学研究[D]. 刘树伟. 山东大学. 2004
[6]. 难愈窦道性创面的叁维空间立体重建—新的难愈窦道性创面评估方法的建立[D]. 程琳. 山西医科大学. 2016
标签:生物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人体标本论文; 大脑结构论文; 人体结构论文; 支气管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 标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