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现状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成为普遍的话题和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国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对创新也有了从未有过的关注,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社会技术创新工程,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并举”等一系列重要方针和举措。为了推进我国创新工程的进程,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创新特别其内涵在理论上进行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我国创新理论的研究。
一、西方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
纵观西方创新理论八十余年的研究进展,对于其阶段的具体划分,从现有的文献看很少,大都把它简单而笼统地分为两阶段,即战前和战后或者是熊彼特阶段和熊彼特以后阶段。我们认为,西方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从对创新内涵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化、丰富的角度进行划分,即把其发展划分为三阶段,熊彼特阶段(1912~1950),新熊彼特阶段(1951~1970),繁荣发展阶段(1971~现在)。
1.熊彼特阶段(1912~1950)
这一阶段又可称创新的提出阶段。主要指从1912年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到熊彼特谢世之日。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 Schum peter(1883~1950)在1912年发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从而开创了创新理论的先河。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要点主要有四方面:①创新的内涵;②创新与企业家(创新的主体);③创新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④创新与“社会主义”的产生。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具体说来,创新包括五种情况:①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工艺);③开辟新的市场;④获得新的供给来源(原料或半成品);⑤实现新的组织形式(企业以至产业),熊彼特还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犯畴而非技术范畴,指出发明(Invenm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创新(l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ion)。另外在他看来,发明往往是创新的一个环节,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发明只有用于经济之中带来利润才算是创新。
2.新熊彼特阶段(1951~1970年)
这一阶段又可以称为创新单向研究阶段,重点是技术创新。主要指从熊彼特谢世到戴维斯和诺思的著作《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1971)出版前。
进入50年代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特征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会,以技术上的进展来推动经济上的增长促进了众多熊彼特的追随者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强烈关注,形成了所谓新熊彼特学派,其主要是以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列昂惕夫,克莱夫·特列比尔科克,南赛·施瓦茨等为代表,贡献在于他们在分析研究熊彼特创新理论基础上,引出了技术创新理论,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作了开创性工作,诸如概念、含义、过程、影响因素等等,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
在这一阶段中,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创新的含义,可以分为六类:一是新思想;二是新思想引入;三是创造;四是创造的介绍;五是同现有观念区别;六是打破传统观念,并引进新观念。(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坦纳斯特B.Tinnesamd博士论文介绍)比如,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认为“技术创新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英国的莫尔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制品(Technologicalarteiacts)的创始、演进和开发过程。”
3、繁荣发展阶段(1971~现在)
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创新理论的分解研究与深造阶段。
战后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权学说等理论的发展促使创新理论分成两个独立分支进行研究,而两个独立分支研究的深入是以1971年戴维斯和诺思合著的《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为标志的。这两独立分支是:
(1)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学派;
(2)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学派。
因而可以说,1971年后,创新理论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既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又是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技术创新理论深入阶段
进入70年代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形成了从不同方向对技术创新的不同侧面与内容进行多视角、多层次探讨的局面。到80年代初,已基本理顺了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这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除新熊彼特学派外还有费里曼(C.Freeman),多西(G.Dosi ),厄特贝克 (J.M.Utterback)等人。研究主要涉及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起源、过程、决策机制、动力机制、阻力机制、环境因素及技术创新的采用与实现问题。可以说,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入了综合、重点、实用回归性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对技术创新的含义认识上比较具体了,代表性观点有:
——英国Succox大学教授弗里曼:“技术创新是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中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诸步骤。”
——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Stoneman)“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技术创新是使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变换。”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
(二)制度创新发展阶段
英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承袭“实现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这一思路,于1971年出版《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率先在制度创新领域进行实质性开拓。其制度创新理论主要要点有①制度创新的含义;②制度创新的推动因素;③制度创新的过程分析;④制度创新的模型(政府、企业、个人三层次),从而补充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戴维斯和诺思认为“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潜在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通过这种变革建立起某种新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形式。例如:股份公司的出现、工会制度的产生、国营企业制度的建立等。并指出这里的制度涵义是“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行为,具体包括企业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机制。”(诺思语)他们还认为制度创新往往是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形式方面出现某种新发明的结果。
此外,希克斯(J.Hicks ),舒尔茨 (T.W.Schuitz),拉坦(V.W.Ruttan)等在此领域作了贡献,但总的来说,都是承袭诺思和戴维斯的思路,用类似方法对制度创新的对象、原因和过程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二、创新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西方创新理论在我国自引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在引入评析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创新理论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代表作是《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傅家骥、姜彦福、雷家骕主编,1992年版)。他们在西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跟踪世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并结合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实践,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机制、过程与管理及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织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他们还认为“制度创新是组织创新的特殊形式。”
除了傅家骥等人的研究外,还有一批学者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他们对技术创新的含义的认识是有代表性的,比如:
——徐肇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科技咨询委员会)认为:“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管理方面的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等……都是从一个新概念开始直至形成生产力并成功地进入市场这样一个过程。”
——贾蔚之(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认为:“技术创新包括某种新设想提出后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引进、中间经验、产品试制和商业化生产直到市场销售的过程。”
——常修泽(天津大学管理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生产方式引入(这种新方法可以建立在一种新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以获利为目的经营某种商品的新方法,还可以是工序、工艺的创新)。”
(二)关于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研究
在这方面研究中,代表作是《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常修泽,天律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常修泽结合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提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总体设计、运作方略以及创新协同等,初步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理论体系。
企业制度创新的另一代表作是《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张春霖著,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张春霖在吸收R.H.科斯等现代企业理论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市场制度和现代企业组织的认识,将宏观市场制度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有机融合。
在制度创新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对制度创新含义的认识上主要有:
——常修泽认为“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狭义上即组织创新,重点是研究产权制度问题和企业组织问题,而广义上还应包括市场创新、管理创新。”
——武克敏,郭超(同济大学)认为“制度创新是由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约束制度创新四方面组成。”
(三)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研究
把企业管理创新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中突出,进行理论探讨,可以说既是紧密联系我国当前管理水平低下而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这一现实的,又是研究国外管理不断变革的需要。这一方面的成果以《企业管理创新》(梁镇、赵国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管理创新》(芮明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为代表。此外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对此也有一定的研究。
这些学者们从对信息时代下企业管理职能探索的基础上,对管理创新的涵义、推动因素、存在空间、行为范式及管理创新的主体等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从而对管理创新的理论有初步的认识。
在管理创新的含义认识上,主要有:
——梁镇、赵国杰认为:“就是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方略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并认为“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为企业基础管理创新。”
——芮明杰认为:“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包括(1)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想并加以有效实施;(2)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使之有效运转;(3)提出一个新管理方法;(4)设计一种新管理模式;(5)进行管理制度创新。”
——常修泽认为:“指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生产函数或建立起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企业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水平。”并认为“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
综上所述,我国创新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我国专家学者在研究创新理论时,总的思路还是沿着西方创新理论的两大分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进行研究的。但结合实际,并追踪国外管理新动向,注意到了管理创新是创新的一大新领域,把管理创新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中重点突出进行研究。
2.我国的创新理论研究还处在引进、评析的基础上,研究主要倾向于基础理论上,对实践认识不全且不足,尚未深化到较高理论水平,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创新理论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管理创新)。
3.我国的创新理论研究同西方创新理论一样,对创新的含义认识广泛,但对技术、制度、管理以及市场、组织等创新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很模糊,尚未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关系有一明确的界定。
标签:制度创新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创新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