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八五论文,成就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8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八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八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提前5年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并为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下个世纪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五”计划是建国以来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比“七五”时期高4.2个百分点,高出计划所提出6%的一倍,居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首位。5年间第一产业年均递增4.1%,第二产业年均递增17.3%,第三产业年均递增9.5%,分别比计划规定的高0.6、11.2和0.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各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仅相差3.5个百分点,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而又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7万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在1988年比198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用7年时间又翻了一番。在一些主要产品的生产上,199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5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90年增加1900万吨;原煤12.98亿吨,增加2.2亿吨;钢9400万吨,增加2800万吨;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增加3780亿千瓦时;化纤290万吨,增加125万吨。目前,我国煤炭、水泥、棉布、电视机、粮食、肉类、棉花的总量居世界第一位,钢、化学纤维和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
“八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增长过快,金融秩序混乱,物价涨幅过高等问题。由于从1993年下半年起,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对经济过热,不再像过去那样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大砍基建规模,而是在着力控制投资规模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将有限的物资和资金引导到能够大力增加有效供给的行业和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上,从而稳定和改善了宏观经济环境,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1994年物价涨幅过高的问题,1995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过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搞好经济总量平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物价监管等政策措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使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由1995年1月的21.2%下降到1995年12月的8.3%,全年物价涨幅降低到14.8%,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物价调控目标。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缓慢,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想解决而收效不大的老大难问题。“八五”期间,由于宏观经济稳定和政策措施得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缓解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制约取得重大进展。5年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万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万亿元,技术改造投资1.1万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845个,建成投产限额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374个。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能力显著提高。5年发电装机总容量新增7500万千瓦,年均增长9%;新增铁路营业里程3000公里,复线3848公里,电气化2973公里,基本建成了京九、宝中、兰新复线等铁路干线,增强了铁路干网运输能力;新建和改造公路9.2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8000公里;新建和改建沿海港口中级以上泊位170个,增加吞吐能力1.38亿吨;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机场,增加大中型民用飞机263架;铺设长途光缆干线10万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新增5895万门,年均递增42%。这都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些成就,大大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1995年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比1990年增加99万辆;乙烯243万吨,增加86万吨;彩电1958万台,增加925万台,集成电路3.1亿块,增加2亿块。形成了年产15万辆轿车、45万吨乙烯、300万台彩电的生产基地。轻纺工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壮大,产品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出口创汇额大幅度增加,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了比较优势。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取得显著成效,重点专项工程的研制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八五”期间,军转民在核电、民用卫星、民用船舶、卫星发射、民用飞机制造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拓和扩大了国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
“八五”期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推进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迈出了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逐步转向以宏观管理为主,管理方式正在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国家大幅度减少了计划管理,特别是指令性计划管理的范围,大大减少了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政府经济职能重点转向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搞好经济总量平衡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和经济行为的规范与监督。宏观经济调控也更多地运用了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手段。取得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验。颁布和实施了公司法、外贸法、劳动法、保险法、预算法、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法规,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迈出重要步伐。
随着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格局。公有制经济的实力不断壮大,活力逐步增强,国有经济继续发挥骨干和主导作用,集体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和发展。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价格改革从调整不合理的比价关系逐步向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过渡,目前商品价格已基本由市场形成。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以及个人收入分配关系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初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个人收入分配初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
四、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封闭半封闭状态已经根本改变
“八五”期间,对外开放从沿海扩展到沿边、沿江、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和内陆中心城市,浦东等经济特区开放开发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的领域从一般加工业和餐饮服务业拓展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展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中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5年间对外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不仅比“七五”的4864亿美元翻了一番,而且也超过建国以后41年累计进出口总额9706亿美元的水平,进出口额列居世界第11位。外贸出口跃上一个新台阶,出口额由1990年的621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1488亿美元,年均增长15%。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由“七五”末的1.65%提高到3%。对外贸易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进展。进出口商品结构改善,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提高到80%以上,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七五”末期的17.9%提高到29.4%。我国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由1990年的80余种增加到200多种。在巩固和发展对日、美、西欧及港澳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市场,目前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227个,比“七五”末增加近50个。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1995年外汇储备达到736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5.6倍,增加了利用国际市场和调节国内供求的能力。
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结构不断改善。5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比“七五”增长两倍多,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最多的时期。“八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列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八五”末期,我国已批准外商企业累计23.4万家,其中绝大多数是“八五”期间批准的。利用外资已由过去的对外借款为主转为吸收外商投资为主。外商实际投资占全部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由“七五”时期的35%,上升到68%。“八五”末期的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二位。1995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77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的78%。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开始改善,境外大公司、大财团来华投资增多,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多,资金密集型的项目、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项目显著增加,平均项目规模由“七五”以前的139万美元上升到154万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步伐加快,并向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3893元,比1990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递增7.7%,大大高于“七五”期间年均递增3.7%的水平。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8元,比199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4.5%,比“七五”期间的增速高2.1个百分点。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万亿元,5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年均增长10.9%。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部分地区和城市已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有的已步入富裕阶段。贫困人口由“七五”末期的8500万人减少到1995年的6500万人。城市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5年间新增储蓄存款2万多亿元,增长3倍以上,居民持有的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增长较快。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6.7平方米提高到7.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7.8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左右。全国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8510万门,电话普及率4.66%,比1990年提高3.55个百分点。国家在城镇实行了5天工作制,使城镇劳动者有了更多的休息和闲暇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六、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我国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丰硕。5年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16万项,比“七五”时期有较大的增加。在电力、采矿、铁路、建材、石油化工、通信等领域,研制出了一批成套技术装备,并在生产和建设中推广应用。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顺利推进。1995年,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8.4%,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比重达到58.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七五”末的61万人增加到1995年的92.6万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降低到1995年的10.55‰。劳动就业规模持续扩大,5年城镇新就业人数累计达3670万人,城镇失业率稳定在3%以内。90%以上的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卫生、文化、体育事业都得到很大发展。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78.7%和84.4%,比“七五”末期分别提高4和5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通货膨胀率高,“八五”时期零售物价年均上涨11.4%,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高的;农业基础薄弱,耕地面积下降过多,粮食供应的区域和品种平衡矛盾比较突出,对农业的投入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内部管理松懈,实现利润下降,相互拖欠严重,市场应变能力差,产品积压,负债率过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中央财政和部分地方财政仍较困难,财经纪律松弛,宏观调控实力不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作了具体的部署,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