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45400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29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严格消毒隔离,加强健康教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对发热、饮食、口腔、皮疹等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29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4——14天治疗护理,生命体征平稳,饮食正常,口腔及手、足部位皮疹完全消退,未出现心肌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及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及健康教育,密切观察病情,给予综合治疗及耐心细致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大大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及治愈率,防止大流行。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临床护理措施;体会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本病分布广,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常呈暴发流行,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掌、足趾、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症部分患儿伴有流涕、咽痛、厌食、等症状。少数重病例可引起心肌炎、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此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因此入院后立即隔离,给以综合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7月共收住129例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细致的护理,取得了预期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9例,男83例,女46例,0——1岁31例,1——3岁85例,3——5岁1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手掌、足趾部位斑丘疹、疱症及口腔粘膜病变,129例患儿入院均有不同程度发热,流涕,其中低热(37.5℃——38℃)66例,中等热(38.1℃——39℃)58例,高热(39.1℃——40℃)5例,发热持续4——14天,均有斑丘疹及疱症、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毫米数量不等,周围绕以红晕,发生部位主要为手、足、口部,伴有臀部皮疹者12例,129例都有口腔粘膜病变,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者在皮疹出现的24小时内出现,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小水疱,溃疡、流口水、拒食。病变主要分布在唇、齿龈、舌面、咽部、硬腭、颊粘膜,初起为小水泡,1——2天后破溃成溃疡。
1.2结果,118例患儿经过3——7 天治疗,体温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消退,皮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1周内痊愈,11例治疗两周痊愈,未出现心肌炎、肺炎、脑炎、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及大流行,无院内感染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加强隔离,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患儿入院后安置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的房间,病室内减少人群走动且禁止吸烟,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每次30分钟,患儿用品、餐具、便器、玩具每日用过氧乙酸消毒液浸泡一次,床旁桌、凳、床栏、扶手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粪便、唾液、痰与消毒液混合静置2小时后排入下水道,擦拭用纸等焚烧处理, 被褥、枕心、床单、被套交洗衣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处理。不宜浸泡的物品可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以上,隔离时间以2周为宜。
3治疗,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给以口服抗病毒、口服中药。合并感染时,给以抗生素治疗。我科采用中药治疗本病也有一定疗效,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早期和中期,一般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燥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还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增强抵抗力。
4加强基础护理,护理工作要做到四勤:手勤、脚勤、眼勤、嘴勤。即勤测生命体征、勤巡视患儿、勤观察意识状态、勤沟通询问。这样才能使患儿顺利康复。
4.1发热的护理。手足口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序发热、住院期间应加强体温监测,随时观察体温变化,根据病情每四小时检测一次必要时每两小时监测一次,体温<38.5℃,可给予散热或冷敷、冰袋、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体温>38.5℃给予温水擦浴,必要时可口服退热剂。退热出汗后及时更换内衣,保护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凉。
4.2饮食的护理: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嗟、不愿进食,宜给予清淡、可口、易消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饮食,禁食生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如在夏季得病、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紊乱,需适当补液。
4.3皮疹的护理,患儿衣着要柔软、舒适,经常更换,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床单元要整洁,干燥,无碎屑,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为防止抓破皮疹,患儿应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臀部有皮疹,患儿应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清洁皮肤时,禁用肥皂、洗浴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涂0.5%碘络酮,或1%龙胆紫,伴感染时可涂阿昔洛韦软膏或庆大霉素涂擦。并教会家属皮肤的自护方法。
4.4口腔护理。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安,要保持患儿口周及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口腔有糜烂时可涂维生素B2粉剂或鱼肝油。也可用抗病毒含片或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片,辅以药物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减少哭闹,促进糜烂面愈合。涂药前要仔细观察口腔粘膜糜烂,溃疡及其变化,涂药物时勿刺激会厌而引起恶心,导致患儿拒绝涂药。
4.5心理护理 患儿因被隔离在生疏的环境中,易产生紧张、恐惧、烦燥或哭闹不安、护理人员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以和蔼的态度、体贴、关爱、鼓励、表扬患儿,消除其陌生、恐惧心理,同时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真诚接待家长,介绍环境和规章制度,向家属讲述本病相关知识,指导其观察病情,教会基本的护理方法及饮食注意事项。
5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始终,其次利用宣传牌、讲座和工休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家长此病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为2——7天。最多可达21天,病程7——10天,四季均可发病,5——7月为高发期,只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可防可治的,指导家长做好患儿的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禁冰冷、刺激性的食物,玩具、日用品、便器要及时消毒,患病期间勿带患儿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引起手足口病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心脏、肺、大脑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帮应严密观察患儿体温,意识的变化,如发现患儿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心率快,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精神萎糜)或嗜睡,应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体会: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传染病。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夏秋季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流行在人群聚集的幼儿园和托儿所,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四季均可发病,以4——7月为流行高峰期,流行期间,要利用卡片、宣传牌等形式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指导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清洗玩具、日用药品,衣服被褥定期凉晒,注意婴幼儿营养,合理休息,必要时可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婴幼儿有发热、出疹、哭闹不安、头痛时,应及时就诊。住院期间,做好消毒隔离,进行有效的退热及口腔、皮肤、心理等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有效防止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除对该病预防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外,应加强本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扩大覆盖面,对发生的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并发症,预防暴发流行的发生。
论文作者:王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患儿论文; 皮疹论文; 手足论文; 口腔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消毒液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