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要素初探论文_陈向蕾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要素初探论文_陈向蕾

陈向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从建筑形象、空间特征、文化传承与技术支持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设计要素,从其本质特征上着点分析,总结出了未来高校图书馆设计的趋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藏结合模式;新功能空间;文化传承;新型技术支持

图书馆建筑作为公共文化的精神载体,其渊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文化,而我国的图书馆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藏室”。大学图书馆在以教书育人为主旨的校园中更是起到了精神核心的作用。古今中外,图书馆一直都是大学的核心建筑之一,从图书馆的使用状况可以一窥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理念与精神风貌。随着时代的前进,大学的教学模式与研究方法也在变化,图书馆的空间特征与使用诉求也在悄无声息的更新换代,本文尝试以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为例,从建筑设计的几个角度分别探讨现代大学图书馆的建筑发展方向。

1、建筑形象

高校图书馆由于跟学校各个学院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同时联系着学习区和生活区,因此往往位于大学的中心位置。历届大学建筑的名片除去校门以外,最爱使用的形象便是图书馆,图书馆往往成为一所大学集体照的必选之地,其形象特征的诉求也随之上升到一定位置。区别于校园其他建筑的功能诉求第一位,图书馆建筑的形象往往代表了学校的最新技术力量与时代特色。例如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图书馆就是设置在校园的核心区域,结合校园规划的中心景观和大学航天航空科技的特色,用建筑的语汇创造出了科技航天的寓意,同时整合了图书馆、会议中心、研究生院三大综合功能,利用完整的圆形和错落的交织的庭院围合成了完整又有层次的空间,与远处的连绵秦岭构成了校园标志性的风景。苏州大学的图书馆则是采用含苞欲放的花朵的形象成为校园里独一无二的“水晶莲花”。

2、空间特征

最早高校中学术思想的延续主要靠图书的传播,因此图书馆的早期功能主要以藏书为主,书库是图书馆的主要功能空间,辅以检索与阅览。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纸质图书一度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体,图书馆的藏书量与流通量往往代表了学校知识积累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人们到图书馆中主要的功能就是检索查阅相关知识,然后择角落阅读或者带回研究。因此早期图书馆的设计中,书籍的保存空间是最重要的,内部的流线关系也主要集中在书籍的分类存储与流通便捷性上,而对于阅览者的使用空间的舒适性要求不大。因此早期的图书馆相对而言多比较封闭,对于采光的通风的要求也不高。例如早期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阅览室都采用了高窗的形式,底部近地区域基本上都设置了书架,阅览桌靠中心布置,基本上所有时段都需要开灯来满足基本的阅读需要。

为了支撑教育和研究的进展,大学不可避免的需要不停的收录新的资料与文献供来使用,藏书量会逐年增加,为了满足逐步增加的藏书空间,出现了密集书库,当密集书库也不能满足既有空间的藏书要求时,图书馆的扩建就迫在眉睫。因此,一段时间内,高校图书馆的新建与扩建工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近几年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知识的膨胀式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图书馆的建设速度,同时,电子媒介的出现也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纸质媒体带来了冲击。图书馆空间的转型迫在眉睫。新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内部功能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书籍的借阅,而开始考虑交流、传播、甚至于休闲等辅助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新图书馆内部包含阅览空间之外,还逐渐出现了多功能会议室,研究室,展览室,互动交流区,甚至有的公共开放型图书馆还出现了交互式体验的媒体共享空间和更加偏向于休闲的咖啡吧书吧等边缘空间。这些空间有的是以点的形式穿插在基本的阅览空间中的,作为常规阅览空间的调节与补充,有的则是单独成为一个区域,甚至设置了独立的出入口和管理体系,满足在阅览室不开放的情况下仍能开放使用,具有更为公共的开放特性,这种图书馆在现有的高校图书馆中不是十分常见,但是随着大学的开放性和社区化越来越强,会趋于明显。

同时,作为图书馆主要的阅览空间,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藏阅功能的拓展出现了质的变化,由最早期的封闭式借阅关系,逐渐演变为开架式的阅览,到现在阅览空间又开始趋于高效密集,转而简约更多的人力和空间资源。同时,新时代下知识越来越强调知识的共通性和获取领域的广泛性,因此早期阅览空间简单按照领域与学科划块操作,相互学科之间基本不存在交叉和借鉴的可能性在新时代下几乎为零。时代环境下更强调知识信息的持续获取与学科交叉访问,无缝式的螺旋检索流线,成为当下图书馆的有力体现。借阅空间的流动性对应了借阅习惯的连贯性,便于边缘学科的共融,也便于读者知识获取的广度。例如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将图书馆必需的藏书空间拆分成了几个小的部分,与阅览空间进行穿插组合,通过建筑设计手段,使人感觉像是漂浮在空中的云朵一般,然后以中央交通中庭进行联系,使得开放的阅览空间与相对封闭的藏书空间紧密结合,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空间感受。另外,高校图书馆还有结合重要的自修需求来设计阅览空间,例如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就是利用六层通高的共享空间设计了自修区域,与阅览空间可分可合,互通有无。

3、文化传承

不同于普通图书馆的社会特性突出,高校图书馆在承载知识的同时,更加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与教学体系特征,同时也更强调学术研究与探讨功能的设置,在形象设计上也更讲究融于校园的整体设计氛围和建筑特色中。这种文化特征的传承尤其表现在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中。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就沿袭了北京大学古色古香中式校园的特征,采用了传统的坡屋顶形式,跟校园的结合也就更为自然紧密。

4、技术支持

从藏书角度上来说,图书馆首先要保证密集书库的荷载要求和书藏的保存环境。早期图书馆由于经济技术的局限,一般以单层或者多层为主,并且建筑形体和内部空间尽量保证其规整,立面也以厚重实墙居多。一方面是考虑到书籍荷载较多,另外规矩的立面也保证了藏书空间避免过多阳光直射的影响和便于控制温度的均衡性。但随着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low-e玻璃幕墙也能在保证满足一定透光量的同时又能保证建筑视野的足够通透性,钢结构与新的结构形式例如悬臂桁架的出现将建筑从厚重的结构体系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而展现出更加轻盈的形象。新的空调与通风系统,新的大空间消防设施以及新的智能化管理体系等,都为图书馆的空间体系与形象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技术支持。此外,高效智能的立体密集书架设备,也为图书馆的藏书空间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利用方式,避免了过于庞大的书库体量,为舒适阅读空间的打造奠定了基础。

例如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的图书馆就是地上七层,地下一层的高层图书馆。它的外立面采用了GRC外挂立体遮阳的幕墙体系,通过不同立面的光通量不同设置了不同的遮阳逻辑,一方面有效的遮挡了外部强烈的光线对于内部图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证了阅览区域的足够舒适的采光环境,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高温天气下的太阳辐射热,降低了整体空调的能耗。还有像美国的小詹姆斯?亨特图书馆也是新技术支持下的现代优秀图书馆的案例之一。这个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图书馆大胆的引入全自动的图书借还系统“Bookbot”,整套系统由一台超级电脑全自动联网控制,大大的节省了书库空间,因此,在图书馆原本不是很宽裕的体量中,得以有空间设立研究所、学术办公室、可视化数字实验室和礼堂等全新的协作共享空间。在阅览区域里,也采用新的媒体技术,以体验和交流为主要的空间设计契入点,创造了耳目一新的阅读模式。

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体系中的一员,一方面它具有常规图书馆需要具备的各种要素,另外由于其处于高校内部,额外需要考虑契合所在高校的文化气质。在未来的设计的道路上需要仔细考虑,精心设计,才会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

论文作者:陈向蕾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4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要素初探论文_陈向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