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对试题的思考与尝试_课程标准论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命制试题的思考与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试题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纸笔测验作为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担负着引领课改、导向教学、发展学生的重要职责。进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基于自己对课程改革不成熟的认识与理解,尝试着命制了一些试题,现将命题过程中的想法与思考汇报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研读课程标准

[例1]一部关于哥伦布1492年首航美洲的电影有以下几个镜头,其中绝对不可能在历史上发生的是

A.出发前吸食烟草提神

B.驾驶多桅帆船

C.携带《马可·波罗行记》

D.劝说水手克服困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命题的法定依据。对这句话,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试题的精神和风骨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依据历史课程的目标来确定试题的目标;第三,考查内容的范围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第一、第二非常重要,后面的例子大都关乎于此,这里要说的是第三点。

毫无疑问,课程标准也是教学的法定依据,但老师们平时一般不太爱看课程标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课程目标高度概括,内容标准太过简约。不看课程标准,不研究内容标准,容易导致教学的偏向。这道题就是想树立一个解读课程标准的范例,以引起大家对课程标准的重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要点”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笔者认为,后半句话“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是重点。那么,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究竟有何意义呢?鉴于被考的是学生,而学生手中只有教科书,所以在命题时还得回到教科书去考虑这个问题。例如,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表述有三段:开辟新航路导致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烟草、丝绸等商品在世界各地的流通),欧洲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科书的内在逻辑:第一段是地理大发现的过程,第二段是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第三段是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对欧洲的影响。由此可以引申的问题是: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对亚洲和美洲有什么影响(前者见第一单元的第3、4课,后者见第二单元第6课)。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校、班级,任教老师可以在第三段和引申问题上做些文章;但是,对所有的学校、班级的任教老师来说,也要明确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认真琢磨第二段内容,将相关内容的教学落到实处。

据上分析可见,这道题在烟草上做文章,看似钻牛角尖,实际上却是在体现课程标准上所明确指出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这一学习要点。

在此,我还想顺带说一下考查的形式问题,即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情境呢?如果是再认再现——如“15、16世纪出现在欧洲市场的商品中,原产自美洲的是”,不但显得枯燥无味,而且对教学的导向也不理想。虚构情境,不只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而且希望对老师们教学有一个好的导向: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后,一定要选择生动活泼的形式,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落实主干知识。

二、还原历史真相

[例2]李鸿章认为:“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李鸿章不畏成见,敢于“言利”的表现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汉阳铁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京师同文馆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以前,人们往往斥其是统治阶级为了自救而进行的具有封建性和买办性的运动;现在,人们基本上倾向于站在近代化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但是在学术界,相关争议不但没有结束,有时甚至还很激烈,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给中学历史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对于这类情况,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即撇开先入为主的近代化史观或革命史观不谈,我们应着力于还原历史真相,然后再予以评价。

还原历史真相有两个视角,其一是历史的视角,即将历史事件放还到其原本的历史环境中:在工业革命席卷世界之时,洋务派敢于“言利”,无疑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在大多国人(不仅是顽固派,还包括大多数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以“轻利”为主导价值观的时代,洋务派的做法却又冒着极大的道德风险甚至是政治风险。其二是当下的视角,其基础在于人性相通,我们可以凭借今天的经验来理解古人的行径:相信有一定岁数的人士都还记忆犹新,在一百多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改革举措一度被极左人士和普通民众扣上道德和政治大帽子;抚今思古,人们不难对洋务派产生“同情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学是会受到各方面制约的,不可能对史料“竭泽而渔”,我们很难也不急于对洋务运动盖棺论定;就这道题而言,以史料引出问题,其意义在于揭开历史真相的一角,虽然非常有限,但已经足以使我们感受到文明的演进。

三、变革学习方式

[例3]右图是北京实美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内容过程中设计的邮票。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①没有完全体现出权力的互相制衡②反映的主题是人民主权原则③反映的主题是三权分立原则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诉求之一。课程改革的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改革,要让学生习惯于探求究诘,懂得把握自我,学会与人合作。如题干所言,这是一位职业高中学生画的漫画。众所周知,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历史不是专业课,而是文化课,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算不上高,用在文化课的时间也相对有限。北京实美职业学校的张轩老师知难而进,“因人制宜”,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做文章,发动和引导学生预习历史教科书,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方法——创作相关漫画,表达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我们认为,这幅漫画既是学生的美术作品,也是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的学习成果。看得出来,学生认识到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权力制衡;让人惊喜的是,他还能通过生动具象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当然,学生的理解不够全面,他没有认识到,在三权分立制度中,权力是互相制衡的。但是,仅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讲,因其贴近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具有自主和创造的特征,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职业学校的学生尚且如此让人眼前一亮,普通高中的学生岂不让人产生更多的期待!基于这种思考,就有了这道试题出炉。据张轩老师反映:创作漫画的学生非常兴奋,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家长还给他打电话,为孩子的变化而高兴,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四、关注过程与方法

[例4]学习历史不仅要学会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仅凭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仅凭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国民参政意识,等等。(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等。(3)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从横的方面讲,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的方面来讲,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4)注意: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所谓目标,应该具备可检测性,否则就虚空无用。“过程与方法”如何检测,这道题就是一个尝试。我们希图通过不同但有关联的材料来扩大学生的视野,用和材料有直接联系的有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审题作答的过程,无疑也就完整呈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据此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评价。

史论结合是历史教学所要着力培养的专业思维方式之一。如何才能做到史论结合?首先,学生应能区分什么是史、什么是论。“史”指史实,“论”指论点或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论”更多是指论点。换句话说,面对一段历史资料,学生知道什么是史实,什么是观点吗?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很少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其次,有史有论是不是就算史论结合?比如,关于辛亥革命,学生找出100条有关辛亥革命积极意义的史实资料,然后据此得出结论,这能令人信服吗?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片面地列举事实比捏造谎言、颠倒黑白更能迷惑和欺骗人。听课中,我们经常见老师组织学生以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为题进行课堂辩论。正方罗列若干条,反方罗列若干条,大家说的都是事实,谁都言之凿凿,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实际上,只要愿意,双方都能找出成千上万条甚至更多的有关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或历史局限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辩论有意义吗?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吗?相信大家自有公论。笔者的看法是,所谓史论结合,主要是在处理史实时,要讲究逻辑的力量,如让史实与史实之间产生冲突,由冲突而引发思考、导致交锋,如让史实与史实之间形成相对完整的证据链。最后,史论结合是不是一定要给出一个确凿无疑的结论?笔者认为,未必都要给出一个确凿无疑的结论。根据史实,结论可能只有一个,但并不确凿,因此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应留有余地;结论还有可能是很多种,那就更不能强调统一了。

就例4的命制思路与意图言,我们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尝试着考查史论结合的方法:如果只看到一则正面或负面的材料,你会产生什么印象;如果同时看到正面和负面的材料,你会如何修正从前的印象;学史以明智,通过这种思维的体验,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历史、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

[例5]在学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时,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段资料:“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

历史人物的名字中常常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你能从中发现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信息?请写出你的推论过程。(6分)

[参考答案](一)信息:耕作的动力是畜力。推论:在人物名字中,“牛”与“耕”联系在一起。(4分,信息和推论各2分)

(二)信息: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推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5分,信息2分,推论3分)

(三)信息: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推广。推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鲁、宋两国人的名字中都有牛耕。(6分,信息2分,推论4分)

与例4相同的是,这道题考查的核心是思维方法;但与例4的考查也有不同之处,这道题主要是在答案设置上作了新的尝试。

以前命题,设置答案是列举要点,评分标准是踩点给分。这种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难以有效区分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很多专家学者在思考在研究在探索能否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来赋分,其中比较成熟的有SOLO评价理论。应该说例5就是受到SOLO评价理论启发后加以变通而命制的。

关于这道题,老师们的看法也不一样,有大加赞赏的,也有难以认同的。难以认同的不是分层赋分的这种形式,而是质疑三种答案能否真正体现从低到高的三种思维层次。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认准了方向,我们就要努力向前,但也要致力于减少它可能带来的弊端。

五、理解文明史观

[例6]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你认为可以作为开端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什么是文明史观,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理解的文明史观,是指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立足于长时段考察历史,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揭示人类文明的问题,既强调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又尊重文明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这道题就是站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角度,从长时段来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如前所述,常见老师组织学生以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为题进行课堂辩论。其实,说它失败,是因为立论者认为它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藏身其后的是革命史观。说它成功,是因为立论者着眼于长时段,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肯定其废除君主专制、开启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不同的史观就是不同颜色的眼镜,戴上不同眼镜看待历史事物,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不同。所以,争论辛亥革命成败与否,除了提高辩论技巧外,没有别的意义,因为学生最应该知道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分析每种角度的优点和不足。

[例7]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历程中,曾经面临过很多问题。回答以下问题:

(1)19世纪英国作家司各特说:在蒸汽机出现之前,纺织厂建筑在水边,建在偏僻的乡村里。那时,雇主和工人之间还保持着私人的联系,雇主必须关注工人的生活,包括吃什么,住在哪里,等等。在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搬到了城市,这时的工人在雇主的眼睛里就只是工具了,雇主在这个星期找500个人干活,付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工资,下个星期又找500个人,把前面这500个人就丢掉了,好像是丢掉500个旧梭子一样。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在蒸汽机使用后,英国的经济和工人生活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2)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被形容为“跛脚巨人”。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说说“巨人”是指什么意思?“跛脚”是指苏联经济中存在什么弊端?

(3)19世纪的英国面临的劳资关系问题,在其他西方国家也遭遇过。20世纪的苏联面临的经济体制问题,在中国也遭遇过。简要说说其他西方国家和中国是怎样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曾经面临过很多问题,如产业结构比例的问题,包括农工商的关系,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如经济转型的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等;如国民财富的分配问题,包括工农关系、劳资关系、福利制度等;如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角色问题,管不管、管多少、怎么管等。这些问题,很多是古往今来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阶级斗争史观下,有些问题一度被视为某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所固有的、不可解决的弊端,从而大力批判。但是,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失业,也有贫富分化,甚至还有倒牛奶的现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少谈主义、多谈问题”,借鉴人类(不论种族、地域和意识形态)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才是明智的选择。这道题看似就事论事,只谈英国、苏联、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刻意回避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字词,意即在此。

标签:;  ;  ;  ;  ;  

高中历史新课程:对试题的思考与尝试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