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形资产论文,不确定性论文,管理模式论文,和谐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04)02-0006-07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由金融资本向智力资本转移,无形资产取代有形资产跃居重要地位,因此企业管理的重点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企业资产主体从物质资本形态向知识资本形态转化,使得无形资产在知识资本意义上的地位急剧上升,无形资产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但是,目前,人们关于无形资产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探索,从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的培育和创造过程到无形资产的评估、利用和保护,往往较多地从“本体论”角度关注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本身的环境依赖性与载体依存性却不被重视,甚至只重评估,而轻培育、创造和创新过程[1~3]。这些弊端的存在日渐成为无形资产管理科学化的瓶颈。首先,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既作为无形资产的载体,又作为无形资产创造的主体,虽然无形资产自身的价值与载体价值是相互独立的,但是载体的行为及其营造的环境却是无形资产所依赖的,而这种行为与环境的复杂多变必然给无形资产的价值带来不确定性或波动。其次,要使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可持续的经济资源并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价值,组织就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培育和创新过程,并考虑到这个过程中组织行为和组织环境的影响。另外,因为自然资源随着利用过程被不断地消耗殆尽,但知识却在使用中不断扩展。共享知识不但能使我们保存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其自身的交换过程不断得到放大和拓展。知识作为企业资源所具有的“乘数效应”意味着应该利用新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和知识产生和创新的主体,拥有知识并极大地控制着知识的流动。因此,面向不确定性的环境,企业对于人或组织行为的关注就成为无形资产管理所必须面对的新的管理主题和内容,而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在面临这类问题时却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新的生产要素必然要求超越传统管理理论的瓶颈,并创新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即新的价值驱动器要求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要素。本文将根据人或组织行为的特点,在界定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其价值创造性的基础上,结合和谐管理理论在解决这一类问题上的独特视角,探讨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其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生产要素,其概念变得愈加宽泛。目前,人们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却并没有一个致性的认识。如,研究者们将无形资产看作是嵌套在组织惯例[4]、知识创造过程[1]以及核心能力[5]中的资产。而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相关的文献得出的结论,认为无形资产被看作是嵌入在个人并由此产生出来的特有的人力资本[6~8]。Kogut和Zander[9]将组织中的无形资产看作是由两部分组成:“know-how”和“know-what”,“know-how”指的是从执行任务的公司层面上的理解,它帮助管理者有效地设想任务并创建高效地执行任务的标准运营程序;而“know-what”则是指情境依赖的,在任务计划和执行中考虑到有效行为和解决模糊性的隐性策略认知。《纽约时代货币与投资大词典》则定义为:“一种无形资产就是一种对未来利润的合法索取权,而尤以对未来资金的索取权最为典型。”简言之,一种无形资产就是一种不具有实物形态特征的资产,如版权、商标、商誉、专利、知识产权、品牌、思想和关系等均可涵盖在此范畴内,这个定义已将无形资产拓展到很宽广的范畴。我国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对自2001年1月1日暂在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的无形资产准则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总之,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则是指商誉。虽然这些无形资产的观点今天仍然实用,但是已经非常有限。无形资产应与组织密切相关并嵌入在构筑一个企业运营过程和它们获取的知识的多元化角色中[10~12]。因此,不管何种定义,都是无形资产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们为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抓住无形资产的局部或部分特征和属性进行的表述。当然,要寻求一个大家公认的一致性的定义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应该紧扣无形资产的核心和精髓,以便我们能有效地管理、创新和利用,甚至保护好无形资产。因此,我们认为,依存于一定的载体,能长期利用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带来收益的专有知识均可认为是无形资产。这样,无形资产就可能是“know-how”、“know-what”、也可能是“know-who”,即企业的外部结构资本,如关系网络、营销网络等。
根据对无形资产新的诠释,无形资产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为:
第一,无形资产是一种知识。知识是具有无实体性的,只能被感知和认识,从而加以培育、创造和创新。另外,因为知识是多维度、多元化的,因而无形资产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人力资本、内部结构资本,也可以是外部结构资本。
第二,无形资产的专有性。即无形资产在专长或特长、占用和使用等方面所表现的排他性或垄断性,甚不易模仿性。
第三,无形资产的动态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贴现具有长期性,这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资产的价值使用期限以及在使用期间所能提供的经济效益都具有不确定性。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所创造的收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无形资产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资产,具有动态性。
第四,无形资产的环境依赖性。即使是同样的无形资产,放在不同企业、不同环境、不同时期,其价值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知识、知识的生产、共享、应用都在发生变化。
第五,无形资产的载体依存性。无形资产始终依存于一定的载体,如企业的员工个人,或者是企业组织、产业组织甚至国家等。
由于无形资产的复杂特征,使得理论界和实业界只注重无形资产评估,而忽略了作为知识的无形资产的培育、创造和创新过程的管理模式,导致了无形资产因评估决策的偏颇与失误而发生贬损和流失,从而必然为其载体,如个人或组织的价值带来损失。同时,由于作为知识的无形资产是多元化的,绩效指标也必然多样化。人们可能主观上指望有一个完美的绩效评价指标,而实际上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中至今未有一个完美的指标,这也就反证了评价无形资产不存在像财务性指标那样完美的指标。再加之,企业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时会遇到难以预测的剧烈波动,使得无形资产具有所提供经济利益不确定性的特点。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经营战略、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和调整,都可能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造成巨大的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波动性正是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的动态过程。克服这个管理瓶颈的关键是对源于无形资产载体,即人与组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作为企业物要素的无形资产的合理估价的解决方略,以及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环境因素的复杂多变的认知。基于这样的认知,逐步通过营造知识学习、知识创造、创新的氛围来激励创新,提倡学习,从而有效地培育个人或组织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以利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促进无形资产的可持续创利能力,而这些超越无形资产管理智障的新的认识论,正是探索中的和谐管理理论的旨趣所在。由于和谐管理正是以这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管理世界,因此,我们将在下文中运用和谐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来探讨无形资产的管理。
二、和谐管理理论
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和谐理论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于1988年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整体和谐的目的[13]。在其后续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席酉民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14~16]通过对经典的以及传统的一般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扬弃和突破,形成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并继续完善。和谐管理以“中西合璧”的精神谨慎地遵循着管理学的发展途径和演进线索,开展了从管理哲学的探求与发展,管理理论与概念以及概念体系的分化与构建,管理技术与手段的描述或预示到价值模态与标准的提炼等阶段性的工作。和谐管理的要旨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其中和谐主题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在人与物要素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组织问题”。在这一新认识论的指导下,和谐管理将建立的基础来源于三个主要假设和辅助性假设前提。主要假设为:(1)环境(自然、社会、文化、政治、技术)因素是一切管理理论的约束条件;(2)人是管理活动中不确定性的终极源泉(在管理的意义上,物要素的不确定性是可以认知和适度控制的);(3)非人管理要素的目标实现方式可在人的认知范围内被无限优化(虽为强假设,但具有管理意义)。与此相配合的辅助性假设前提为:(1)人的行为具有不可确知性和条件或情景引导下的能动反应(心理学的环境论);(2)管理活动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具有操作性的行为,即管理活动有管理成本的限制,不无穷追求科学和理想;(3)管理过程有自主演化和人为干预(设计)的特性。
和谐管理理论基于上述前提,将放弃“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框架,而成为紧密依赖于环境的“围绕和谐主题的问题解决学”。它是基于“此时、此地、此行业下的和谐主题”的辨析和应对。按“人”与“物”的划分,以及管理活动常常面临的“人的不确定性”、“物要素的匹配,互动和组合优化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相应地分化出“和”与“和则”,“谐”与“谐则”等两类概念。其中,“和”定义为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主要关注人的主观性,主动性;由和的概念直接派生出“和则”,并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所显现的规律的概念,以协调人际间的共处,人与组织的共处,乃至组织间、组织与环境间的共处,如制度、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均是和则所考察的内容。“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的“合理”的“投入”,是一种客观、被动的状态,“谐则”作为“谐”的派生概念,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终要素化的管理问题,是可以通过数学或量化处理模式根据目标需求得以解决的。它可以是质量技术标准,也可以是结构;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和谐管理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对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提出一种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法,其理论能对已发生、正在发生以及将发生的管理现象有广泛且良好的解释力与预见力,同时具有紧贴管理实践的精确性,并能更加简捷与易操作性。
和谐管理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引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机会来帮助组织从工业化时代机械、线性的思维方式向一个更加动态的、复杂的世界观转变,并通过在一个更为宽泛的科学和人类行为的领域中逐步发现并得以展示出来。商业领袖人物必须为创造价值而集成各种知识基础来质疑并反思基本的商业模型和实践。作为知识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对象的复杂性,通过人、物与环境的自在运行规律和互动模式,使得无形资产和作为无形资产载体的人与组织的价值度量分离和价值形成的依存性,这些事物客观地涵盖为和谐管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和谐管理之所以成为无形资产管理的锐器,还在于其通过“和”与“和则”的思想方法,利用作为无形载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调动组织中人们的创造和创新积极性,并逐步消减人的不确定性,从而通过环境的营造来培育人们创造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利用“谐”与“谐则”的理论方法来促进人们对无形资产合理有效的运用和保护。从而使我们既能把握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规律,又能规范无形资产的载体行为,还能针对影响无形资产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保持并促进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可持续能力。因而,下面将从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出发,探讨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
三、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
(一)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辨识
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贯穿于一个企业的全部,而企业经营过程必须同无形资产管理框架和战略,包括所有的绩效测度和目标相一致。当企业运作要求组织的一致性时,必须设计一个无形资产管理系统促进整个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由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是着眼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与价值维持过程的,因而无形资产的管理分成无形资产主体与载体以及两者间的互动过程的管理。无形资产主体的管理形态是由一些前后相继的模块组成的:无形资产创造与获取,无形资产的组织与储存,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无形资产的利用与保护(如图1所示)。
图1 无形资产形态管理的过程序列
根据图1可见,无形资产形态管理的过程序列是一系列针对无形资产本体的前后相继的管理模块,而这个序列独特之处不仅以时期和环境为取向,还在于其持续的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特征主要是确保无形资产的可持续性价值创造能力,不因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其价值的贬损或流失,同时也隐含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对其载体以及环境的依赖性。因此,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围绕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而无形资产载体的管理则是针对载体的能力匹配性与载体行为的信息不对称性来进行的,如“知识工人”的选拔与培训、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控制以及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模块。如果我们分析无形资产管理系统(见图2),那么就会发现其核心问题是知识的创造和获取。这一方面取决于创造者本身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与基础设施,以及组织领导团队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认同和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有效地存储、评估、利用和保护等。从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与价值维持整个过程来看,载体管理的主要内容构成了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如何使载体有创造能力、愿意创造、以及有条件创造是和则体系研究的重点,如何有效地组织、存储、分类、评估、利用和保护以及形成创新的基础设施等则构成了谐则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主题,处理好无形资产与其载体以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无形资产和谐管理整体内容。
图2 无形资产管理系统
(二)无形资产管理的“和”与“和则”
我们在确立了以知识的创造与获取为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后,将进一步探索如何使载体发挥创造能力和愿意创造以及具有创造的条件。根据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作为无形资产载体的知识工人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优劣的影响。
如图3所示,知识工人处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他们的创造和创新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而在劣势环境中,知识工人往往士气低落,毫无斗志,更谈不上任何创造性的活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工人所依赖的活动环境的营造,即对知识工人学习热情的鼓舞。因为创造和创新活动的激励是需要特定的环境的,所以努力营造一种激发知识工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环境就成为知识创造过程管理的关键。而和谐管理的“和”与“和则”理论认为:管理环境的营造就是要紧密围绕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这一和谐主题,通过和则Ⅰ,对行动者的角色和地位的基本约定,使行动者了解并认识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扮演的角色,明确职责。和则Ⅰ让组织寻求到一种分工设置与知识工人自身能力的合理配置,并使员工开始与其分工相吻合的行动;然后,通过和则Ⅱ,对行动者行为的规范或约定,如提倡诚信,负责任等,使行动者对其行为结果负责;最后,利用和则Ⅲ,对行动者互动场景和过程的约定,如通过要求合作或激励竞争等方式,来规避或处理组织中的利害冲突问题,并协调组织中各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激发知识工人对知识的创造和创新热情。因此,在围绕知识的创造与获取的和谐主题下,实现和则体系的三个基本程式的过程,又分为如下两个基本的环节:
图3 无形资产管理中的“和”
1.建立知识创造与获取的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统一性。嵌入在知识工人大脑的知识和思想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永久资源。和的氛围主要体现在:确保问题解决过程中承诺或责任的履行,以便使组织中每个知识载体为共同命运和目标而保持一致性的行动。在提高领导团队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的认同和重视程度的同时,着力于发现能够在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统一性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文化,从而促进并强化对于知识创造与获取的共同认知的建立,并形成组织内部对于知识创造与获取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能对组织行为最强有力的影响就是组织中形成的文化,特别是核心信仰和组织的设定。因为这些对人们来说,往往是看不见的,是一种“心理契约”式的共同远景,它使人们相互信任,彼此合作。另外,每种知识创造、获取与共享的方法都紧密地同作为整体的组织类型相匹配。如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组织的学习,组织中知识的创造、创新与获取,而组织学习的关键则是组织中的员工对于知识的不断获取与创新。文化本体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可以按壁垒或促进器进行作为,组织须认识其自身的文化本体并深刻地思考其价值。一旦组织文化得到了确认,就需要提出并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版本,以便其有效地管理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这是因为与无形资产管理直接相关的是组织的文化和价值。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单个的无形资产载体在组织中就将形成一种社会生态中的内部文化模块,从而影响载体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组织文化的创建是和则体系促进知识创造与获取的最重要的条件。
2.建立促进知识创造与获取的激励与竞争机制。由于人的行为由动机来驱使,而动机则由需要来支配,因此有了需要,才可能产生动机。和则理论体系关注的是如何在管理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促使组织成员产生意欲满足某种需要的动机,使个人的行为与组织的目标一致。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了生理的需要、安全与稳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向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下一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动机的地位,成为驱动行为的主要原因。然而,知识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其行为动机主要集中于尊重与自我实现这些到高层次的需要上。知识管理学家坦莫朴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对知识工人的四种相对重要的激励因素依次为:个人的成长(约占34%)、工作的自主性(约占31%)、业务成就(约占28%)、金钱与财富(约占7%)。因而,要激发知识工人对知识的创造与获取的热情,应更多地让知识工人获得来自工作中的心理报酬和内在满足感,而金钱等外部激励因素则退居次要的位置。如果他们不能实现这种预期,就必然选择流动。从而使企业增加了招聘、面试和培训等人事管理的成本,同时也使企业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人才。我国于200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和使用、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人才激励与保障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人才强国战略。决定尤其特别强调了对知识、劳动、人才和创造的尊重。因此,运用和则体系管理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过程时,除了为知识工人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报酬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一方面企业要重视知识工人个人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接受培训、进行学习的机会和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同时,应积极合理地进行授权,让知识工人参与管理等等;另一方面,应加强知识工人个人绩效的评价,使其工作在自主自律的环境中进行,又保持适当的竞争压力。
基于这样的两个重要环节,和则体系将逐步消减无形知识创造与获取过程中知识工人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窃取或模仿,诱使企业的知识工人跳槽或流失等。
(三)无形资产管理的“谐”与“谐则”
作为知识的无形资产,就本体论而言,它始终是企业生产的核心经济资源。和谐管理理论从物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提出了物要素互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三个基本“谐则”:谐则1是指物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一致性;谐则2是指物要素间的关联关系;谐则3主要是指优化性。在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这一和谐主题下,谐则要求作为物要素的无形资产必须满足匹配、关联和优化三个顺序性的过程,否则将不利于组织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谐则体系的这三个过程,试图解决如何有效地组织、存储、分类、评估、利用和保护以及形成创新的基础设施等问题。虽然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的颗粒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必然使得组织中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确认。如一些高科技企业的科技人才,假定其与企业签订了服务合同,且合同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些科技人才的知识在规定的期限内预期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但由于这些技术人才的知识难以辨认,加之为形成这些知识所发生的支出难以计量,从而难以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确认。但是,我们仍然要利用这些知识间的匹配性和互动性进行优化组织、评估和保护,一方面要对载体的“显性知识”(注:“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最早是由Michael Polanyi(1966)对人类知识提出的分类,正如Polanyi认为的“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讲出来的多得多”。)进行编码或表达,变成正式的、系统的语言以便更好地学习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对深深地嵌入并内化于载体中的“隐性知识”通过频繁的交流和学习进行感悟、理解和认识。实际上,我们竭尽全力地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了解无形资产的价值产生过程;但是,我们也往往忽略了无形资产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作用。如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信用,就是通过诚信不断来强化企业的商誉的,同时商誉又反作用于信用的诚守,因为不守信用,就毁坏了企业的商誉。这两种无形资产在互动中是相互强化的。因此,只就无形资产的形态对各自价值的评估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谐则来进行配置和优化。
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来讲,“谐则”的三过程的意义还在于:第一,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必须具备匹配性。这种匹配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无形资产间必须相互匹配,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在组合过程中形成价值上此消彼涨的态势。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必须与组织的经营过程和管理文化相匹配,虽然无形资产的创造可以变革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管理文化,但是毕竟这三者间是相辅相成的,经营过程和管理文化对无形资产又具有反作用,不匹配的就自然会被剔除出去。如与创新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果这些设施已不能促成创新的产生,或设施的各组件之间的功能已不能匹配,就只能被替代掉。因此,匹配性是企业创造、创新并拥有无形资产的最基本的条件。第二,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中有相互强化的互动关系,可以使无形资产在价值上形成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第三,一个企业并不是拥有的无形资产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存在数量的优化,无形资产优化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通过评估,企业能及时地了解和把握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状况,及其保值增值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和谐模式。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基于两种管理对象,即作为知识的无形资产本体和无形资产赖以依存的载体,其中本体自身又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载体则从三个维度上进行考虑,分别指人、团队或组织的协调,组织的内环境营造以及对外环境的认知。在明确了管理的对象以后,和谐管理通过对管理过程中和谐主题的辨识,确认了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为知识的创造与获取。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应用和谐管理理论的和则体系与谐则体系分别对本体和载体进行管理,如通过谐则对本体的组织、存储、分类、评估、利用、保护以及形成创新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本体自身的互动关联特征,并利用优化手段,使本体之间形成强化互补的作用,从而使组织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和则通过管理文化的创立,配套的激励和竞争手段来协调个人与组织的利益冲突,营造组织的内环境,并逐步提高对外环境的认知。和谐管理理论集中于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过程这一无形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通过和则与谐则理论的应用,填补了传统管理理论中只偏颇于本体,而忽略了对载体,即人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的考察和管理的空白,并力图消减知识创造和获取过程中产生由人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提高了组织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促进了无形资产本体的价值存储、保持。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的双向(和则与谐则)互动管理功能极大地促进了组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以及创新。
图4 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模式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无形资产的重新界定,分析得到了无形资产所具有的特征,即无形资产是一种知识,无形资产的专有化,无形资产的动态性,无形资产的环境依赖性以及无形资产的载体依存性等。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伴随环境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波动,因此本文结合无形资产的特点与和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分别通过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辨识,“和”与“和则”以及“谐”与“谐则”在无形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在识别了无形资产管理的和谐主题在于知识的创造与获取后,围绕和谐主题,应用“和”与“和则”针对创造无形资产的知识工人的行为动机与需要分析了营造组织知识创造、获取和创新的管理机制;应用“谐”与“谐则”,针对无形资产的物要素特征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了无形资产自身独到的管理方式,即通过无形资产组合过程的匹配性、互动性以及优化来管理无形资产,保持其价值和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从创造无形资产的知识工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消减,以及无形资产的组织、存储、分类、评估、利用和保护以及形成创新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
标签:无形资产投资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管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