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日本的教育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试论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31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874(2012)01-0090-12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原义是指“某种活动或过程扩展为国际规模”。所谓教育国际化,既是指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教育领域萌生的一种面向世界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优化各国教育资源和要素在国际的配置以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化高度发达、知识经济日益勃兴的21世纪,教育国际化业已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日本走在了这一潮流的前头。
一 教育国际化的历程及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教育国际化政策,大致经历了“雏形化”、“国策化”、“战略化”三个阶段。其出台是日本应对国际社会“人力资本”论与“教育开发”的需要,也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寻求对外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教育国际化的“雏形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为了应对经济的高速增长,制定了教育改革政策报告《经济发展中人的能力开发的课题与对策》,将“国际交流”列为“发展人的能力”的四大内容之一:“伴随着今后国际交流的活跃,有必要从国际视野培养、利用人的能力。”①1970年,日本内阁批准《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将“国际化教育”列为“教育与提高人的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②1972年,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的教育改革建议书《新产业社会中人的发展——从长期观点看教育的状态》指出,“在教育领域,国际化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建议应“打破整齐划一教育,应对国际化”。③1974年,中央教育审议会专门就“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问题向文部大臣提交报告,制定了“国际化时代的根本政策”。④
该时期,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国际化,有应对经济急速对外发展的内在动因,但更重要的背景是国际社会“人力资本论”、“教育开发”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等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教育可以创造知识、技能方面的人力资本,“在过去30年间,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被视为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⑤。
在该理论指导下,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明确提出,教育是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⑥1961年9月,世界银行决定通过国际开发协会向国际教育开发提供贷款,亚洲地区成为国际教育开发的主要对象之一。日本政府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的“教育开发”热潮,如争取到了教科文组织1962年、1963年教育会议的承办权,1974年参加“亚洲地区教育开发计划”等。该时期,国际化在国内教育政策中地位的凸显,正是日本政府适应国际教育开发之举。
(二)教育国际化的“国策化”(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1987年,日本直属内阁的教育审议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简称“临教审”)的最终报告,确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基本理念:“个性原则”、“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适应变化(国际化、信息化)”。该报告指出:“今后,为了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有活力的社会……当前教育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便是国际化与信息化。”进而关于国际化,“不仅在制度层面,重要的是包括相关人员的意识在内的日本教育应全面开放。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的所有机会,不断培养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兴趣与宽容态度,灵活应对今后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教育体制”。⑦
上述报告成为日本内阁的《教育改革推进大纲》(1987年)的蓝本,文部省则“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答询报告及《教育改革推进大纲》,具体落实各项教育改革措施”⑧。可见,1987年“临教审”的最终报告,确立了日本的教育发展国策,国际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国际化被列为基本国策,是由于日本政府预见到“新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上述“临教审”报告中指出:“现在日本经济的繁荣,有赖于与世界各国密切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人员交流的日益活跃。随着人员交流的扩大,便会产生所谓的文化摩擦,当这种摩擦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时,便要求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将其转变为使日本社会产生活力的能量”,“今天的日本,要求继‘物’、‘钱’、‘信息’之后,实现‘人’的国际化”。⑨日本政府如此预见,是因为看到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已悄然兴起。1982年,美国坦普尔大学在日本建立第一所分校。1986年以后,日美贸易扩大发展委员会开始积极推动美国大学在日本建立分校。⑩基于这一趋势,日本政府提出:“这一新的国际化,在认识、对策上均不同于以往赶超时代的国际化,必须在教育、研究、文化、体育及科技等领域推进相互交往,实现均衡的国际交流。此外,重要的是在上述领域做出国际贡献。”甚至强调:“迎接国际化时代,以国际化的视点推行教育改革,是关乎我国存立与发展的重要问题。”(11)
(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化”(21世纪以来)
2000年12月,直属内阁的“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向首相提交了新世纪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其中,四项内容之一是:“从教育应对全球化的视点……将在教育的所有领域推进国际交流。”(12)2005年9月,文部科学省下设的“国际战略研究会”提交《文部科学省的国际战略》报告,其中指出“将各部局分别管辖、个别决定的国际业务政策措施,统一为国际战略……作为今后开展国际业务的方针”(13),国际化被提升到“国际战略”的高度。
2006年12月,新修改的《教育基本法》中增加的五项“教育目标”之一为:“培养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态度。”(14)国际化首次正式写入“教育宪法”,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法律地位。2010年6月,日本制定了新国家发展战略《新增长战略——“活力日本”复兴方案》,其中第三项“亚洲经济战略”专列“人”的交流倍增,包括“完善国内体制,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便于研究者及专业性海外人才就业……促进与亚洲及世界的大学、科技、文化、体育、青少年等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培养活跃的国际型人才”(15),教育国际化进一步被纳入日本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
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战略,主要根源于知识社会的到来。日本政府认为:“21世纪被称为知识社会,必须将教育投资作为国家战略加以认真考虑。”(16)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成为财富的直接源泉的经济是知识经济,支撑知识经济、并由知识经济所支撑的社会,便是知识社会”(17)。在知识社会中,教育成为知识生产与普及的最主要领域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继而,面对国际教育服务业的新一轮竞争,日本政府提出21世纪是“世界性知识大竞争的时代”(18),要求“在国际社会中,在发展与充实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同时,关键是要考虑增强科技、学术研究、艺术文化、文化财产、生活文化及生活方式等日本文化魅力的软实力……教育及科技、学术、文化、体育应称为我国软实力的源泉”,“‘知识的国际化’,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源泉”。(19)教育国际化,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化由20世纪60年代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到80年代成为基本国策,再到21世纪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历程并非偶然,而是在知识经济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之下,日本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必由之路。
二 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体系
日本的教育国际化内容丰富,是“通过教育的所有机会”予以推行的。笔者根据日本政府历年《教育白皮书》中的相关内容,将教育国际化归纳为三个方面: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
(一)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海外日本人子女教育、国内的国际理解教育、鼓励出国留学等途径,以培养日本人的“国际素养”。
随着赴海外就职的日本人不断增多,随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人数倍增,1984年为36223人,2009年增至61488人。(20)为此,日本开设了日本人学校、补习学校、私立海外教育设施三类教育机构。1984年有日本人学校76所、补习学校102所;(21)2009年增至日本人学校88所、补习学校204所、私立海外教育设施9所。(22)
日本国内广泛推行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初等、中等教育领域,1989年、1998年两次课程改革,都将“推进国际理解”、“培养日本人立足国际社会的素质”确定为四大基本方针之一。(23)具体而言,1989年改革提出中小学社会课要加深理解“世界与日本的关系”,国语课要“加深国际理解、培养国际协调精神”;初中与高中要重视外语课,道德课及特别活动要“培养日本人的世界意识”,世界史成为高中必修课。(24)1998年,外语课成为初中及高中必修课,小学则利用“综合学习时间”讲授英语会话等。(25)2008年的课程改革,规定小学外语课增加70学时,初中外语课增加105学时。(26)在高等教育领域,新设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等专业或院系,大学中冠以“国际”之名的学科1988年有38个,1998年达到112个。1988年全国大学开设外语课程约50种,1997年增至70余种。(27)
日本政府还鼓励大、中学生出国留学、研修及研究。高中主要包括“高中生留学”(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旅行”(三个月以下)、“修学旅行”三类。在政府支持下,高中生留学人数逐年增加,1988年上述三类留学生人数分别为1229人、692人、51127人,2008年增至3190人、27025人、179573人。(28)日本政府还鼓励大学生出国留学。1998年,留学海外的大学生约6.4万人(为十年前的两倍),2004年增至8.3万人。(29)2009年度起,日本政府实施了“留学生交流支援制度(长期派遣)”,支持学生赴国外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二)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
针对外国人的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对外日语教育与考试、接收留学生教育两大方面。
随着日本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学习日语的外国人逐年增加。日本国内的日语学习者,由1987年的4.3万人,增至2009年末的219万人。(30)日本以外的日语学习者,由1984年的58万人,增至2009年的365万人。(31)日本从1984年开始实施“日语能力考试”,考生由最初的15个国家和地区约7000人,增至2009年的58个国家和地区约77万人。(32)此外,日本从2002年起实施“日本留学考试”,2010年“日本留学考试”在日本国内15个城市、日本以外17个城市举办,考生共计46691人。(33)
日本政府重点实施了扩大接收留学生的政策。1984年,日本政府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留学生政策》,计划在21世纪初招收十万留学生(该计划2003年完成)。近年来,日本政府将留学生政策视为实现“知识的国际贡献”、“加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34),于2007年“作为国家战略,制定并推进了包括教育、外交及产业政策在内的留学生政策”(35)。2008年,文部科学省与其他省厅(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联合制定了“留学生30万人计划”,计划到2020年接收留学生30万。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80年6572人,2003年109508人,2010年达141774人。(36)
日本还重视接收小留学生。文部科学省从2003年起实施了《外国青少年接收倍增计划》,计划到2010年接收外国中小学生的人数由每年四万增至八万。(37)2010年5月,就读于日本公立小学、初中、高中的外国学生达74214人。(38)
(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
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主要包括参与国际组织的教育事业、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开发两大内容。
日本从1988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地区教育开发计划”、“亚太地区全面普及教育事业计划”,90年代参与“艾滋病教育事业”、“妇女识字教育”、“环境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合作项目。日本还积极参加经合组织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的“提高教育质量”、“成人继续教育培训”等研究课题,实施“学生学习程度调查”(PISA)等事业,也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人才培养领域的相关活动。
日本的国际教育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则愈益加强。2000年,首相咨询机构“对外经济合作审议会”提交报告《推进“重视人的经济合作”》,将教育、人才培养等“以人为中心的开发”,确立为21世纪的经济合作方式。2002年,日本政府在八国首脑会议上宣布要“加强对低收入国家教育领域的开发”,计划五年内提供政府开发援助2500亿日元。(39)
21世纪初,日本的对外教育开发呈现两大新特点:一是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初等、中等教育的开发。日本政府指出:“国际社会的开发援助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正日益重视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合作。”(40)2002年,日本政府将“加强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开发”列为对外教育开发的政策内容之一。二是加强国内的教育开发体制。2001年,文部科学省设立“国际教育合作恳谈会”,“反复研究了将日本的知识资源全面有效地用于国际开发合作的方法”,“呼吁为了实现日本国际教育合作的质的转变,有必要从根本上完善国内体制”。(41)据此,文部科学省建立了教育开发的两大国内体制:(1)从2002年开始建立国际教育合作“据点体制”。以广岛大学与筑波大学为中心,联络大学、非政府组织、企业,有组织、系统地全面利用日本的资源,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初中等教育。(42)(2)从2003年开始设立“国际开发合作支援中心”,旨在促进大学、大学与技术顾问、国外大学、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使各界有组织地参与国际教育开发。
上述三方面内容中,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可谓“内部国际化”,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则可谓“外部国际化”,教育合作与开发的国际化可谓“开发国际化”。三者既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全貌。
三 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及启示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及时把握并引领了全球教育国际化浪潮,其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然而,日本的教育国际化亦存在一些问题。
(一)针对日本人的教育国际化具有两面性
日本政府通过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各种形式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日本人,为日本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也为应对新时代的国际竞争做好了准备。
然而,针对日本人的教育国际化内容本身,却具有两面性。日本政府咨询机构曾明确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国际人就是一个好的日本人,必须确立培养爱国心的教育、使学生切实具备日本文化个性的教育以及加深理解外国文化与传统的教育。”(43)修改后的《教育基本法》亦规定教育目标之一为:“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养育我们的国家与乡土,培养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态度。”(44)也就是说,针对日本人的国际化,一方面强调“国际视野”、“理解外国”,具有外向性、开放性的一面;同时又强调“爱国心”、“传统”,具有内向性、保守性的一面。这两个侧面,统一于日本的教育国际化政策之中。弘扬本民族传统与特性,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日本所谓的“爱国心”存在很大问题。众所周知的“历史教科书事件”即是一个典型例证。20世纪80年代及21世纪初,日本政府多次公然批准美化对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45)此举表面上看是通过教育来加强国民所谓的“爱国心”,但实则“误国愚民”,不利于培养国民真正的历史认识和国际意识,阻碍了日本与周边受害国的“历史和解”,直接影响了日本与周边国家正常的国际交流。事实证明,过分强调“爱国”与“传统”,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真理与正义,必将阻碍日本人、日本教育真正的国际化。
(二)针对外国人的教育国际化有待加强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日本政府大力推行针对外国人的语言教育、留学教育等,促进了本国教育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知识经济的振兴。
但是,日本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教育,与欧美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对外语言教育方面,2009年,托福考试(TOEFL)在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500个考场,报考总人数累计达2500万人,而日语能力考试仅在53个国家和地区的173个城市设有考场,报考总人数累计674万人;2009年,留学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0个考场,考生63.3万人,而日本留学考试仅在日本国内15个城市、日本以外16个城市举办,考生共计44396人。(46)日本对外语言教育及考试的规模,与欧美国家不可同日而语。在接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及水平方面,2008年度各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及比例,日本132720人、占3.8%,美国671616人、占6.1%,英国415585人、占27.0%。(47)无论在留学生人数上,还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所占比例,日本均落后于英美。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缩小这一差距。然而,一个国家的对外吸引力是全方位的,日本只有继续提高科技水平及综合国力,不断扩大国家的整体开放程度,才能切实提高针对外国人的国际化教育水平。
(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面临新课题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力资本论”的指导下,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日本积极参与了国际教育合作与开发。这既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欠发达国家的国民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然而,日本对外教育开发的重点是初等、中等教育,属于培养国民基本素质的义务教育范畴,开发过度则将有损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自主权,甚至削弱被开发国家人民的民族性及其传统文化,有文化侵害之嫌。(48)因此,在教育的国际合作中,如何平衡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是日本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新课题。
日本教育的国际化虽面临上述问题,但总体而言,在纵向的发展历程方面,其地位经历了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横向的内容方面,则建立起了日臻完备的国内体系。日本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与维度,体现着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与水平。
(四)日本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教育正在加速适应国际化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国内体制、对外教育开发等方面尚落后于日本。日本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如下启示:
1.从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历程中,理解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因而,应将教育国际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通过政策指导、经费支持、扩大宣传等方式,切实加以推行。
2.从日本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体系中,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的广泛性。一方面,在各级教育机构加强国际理解教育,鼓励大、中学生出国留学等,以提高我国的“内部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着力实现对外教育服务的升级,在继续推广对外汉语教育的同时,通过扩大开设英语授课的留学生课程等,提升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对外教育服务能力。此外,也要积极拓展各种途径,将我国的教育资源用于世界教育的发展。
3.从日本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中,清醒意识到教育国际化的复杂性。既要客观认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奋起直追,又要注意保持“国际化”与“民族化”的适当平衡,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总之,研究日本的教育国际化,总结吸取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注释:
①③経済審議会『経済発展におけとゐ人的能力開発の課題と对策』,大蔵省印刷局,1963年出版,日本図書センタ一2000年復刻,8頁、19頁、21頁。
②宮原誠一等『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3(1960~1973)』,三省堂,1974年,31頁。
④「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編集委員会『戦後日本教育史料集成』第10巻,三一出版,1983年,245頁。
⑤T.W.シュルツ著、清水義弘訳『教育の経済価値』,日本経済新聞社,1964年,107頁。
⑥ュ礻スコ編、木田宏訳『教育計画—その経済社会との関係一』,第一法規出版株式会社,1966年,9頁。
⑦(9)(11)(43)文部省『教育改革に関すゐ答申—臨時教育審議会第一次~第四次(最終)答申—』,大蔵省印刷局,1988年,280-281頁、129頁、234頁、273頁、15頁、15-15頁。
⑧(21)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8年度,167頁、506頁。
⑩“临教审”提出最终报告的1987年建立了3所,至1990年共建立了36所。参见:塚原修一『高等教育市場の国際化』,玉川大学出版部,2008年,190頁。
(12)(16)教育改革国民会議『教育改革国民会議報告』,2000年12月22日。
(13)文部科学省におけゐ国際戦略検討会『文部科学省におけゐ国際戦略(提言)』,2005年9月。
(14)『教育基本法』,2006年12月改正。
(15)閣議決定『新成長戦略—「元気な日本」復活のシナリオ—』,2010年6月18日。
(17)塚原修一『高等教育市場の国際化』,玉川大学出版部,2008年,8頁。
(18)文部科学省国际战略研究会在《文部科学省的国际战略(建议)》(2005年9月)中使用了这一概念。
(19)文部科学省におけゐ国際戦検討会『文部科学省におけゐ国際戦略(提言)』,2005年9月;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 2010年度,337頁。
(20)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8年度,506頁;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9年度,313頁。
(22)(34)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9年度,314頁、316頁。
(23)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9年度,70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98年度,236頁。
(24)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91年度,498頁。
(25)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98年度,236-237頁。
(26)(35)(37)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7年度,31頁、306頁、309頁。
(27)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8年度,455-456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99年度,435~437頁。
(28)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9年度,460頁;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9年度,312頁。
(29)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9年度,478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99年度,444頁;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7年度,317頁。
(30)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8年度,425頁;文化庁,http://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jittaichousa/h22/gaiyou.html。
(31)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8年度,427頁;国際交流基金,http://www.jpf.go.jp/j/japanese/survey/result/dl/survey_2009/2009-01.pdf。
(32)国際交流基金,http://www.jlpt.jp/about/purpose.html。
(33)(38)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10年度,341頁、346頁。
(36)文部省『我が国の文教施策』1988年度,508頁;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3年度,374頁;『文部科学白書』2007年度,315頁;『文部科学白書』2010年度,337頁。
(39)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4年度,348頁。
(40)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1年度,279頁。
(41)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2年度,328頁;『文部科学白書』2004年度,390頁。
(42)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3年度,390頁。
(44)『教育基本法』,2006年12月改正。
(45)参见臧佩红:《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学刊》2005年第5期,第135-150页。
(46)http://www.thea.cn/xtoefl_zx_52300-1.htm;http://www.takethegre.com/cn/;http://kaoshi.china.com/america/learning/337527-1.htm; http://www.jlpt.jp/statistics/archive.html;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09年度,317頁。
(47)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人数(153.9万人)少于美国(1095.7万人),故其留学生人数虽少于美国,所占比例却高于美国。参见:文部科学省『文部科学白書』2010年度,316頁。
(48)在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地区文化政策会议”上,亚洲各国强烈主张:“必须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独特性。”参见:外務省『ゎが外交の近況』第18号,大蔵省印刷局,1974年,202頁。
标签:教育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 日本大学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文部省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