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华求实,夯实基础——由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引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夯实论文,湖南论文,求实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高考湖南作文题“谈意气”,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是首次采用了限制标题的命题形式,二是限定了文体(议论文)。现照录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①意气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回顾前两年湖南的作文试题不难看出,命题人有意识地务本求实、回归语文本色,甚至不避矫枉过正之嫌,试图以传统的命题形式来矫正话题作文以来学生中产生的一些不良写作意识和作文风习——这种风习一方面来自于媒介的误导和部分老师的训练,一方面也来自于某些地区对于高考“满分作文”评阅尺度的偏差。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考生忽视对社会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以及叙事议论的基本功训练,其结果是空疏、虚矫、滥情的文风蔓延。应该说,湖南命题“谈意气”试图贴近考生精神生活,使考生作文尽量避免空疏;限定文体则使语言表达有所约束,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辩能力。
但从效果来看,今年湖南考生的作文并不理想,比如说空疏为文的现象依然很严重,不符合议论文文体体例以及缺乏基本的论说意识和论证技巧的现象更显严重。而这些现象或问题显然折射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盲点或误区,比如忽视了议论文文体的基础训练,盲目地追求文采和形式创新等等。
从考生(考生的表现反映出教师的训练内容和质量)作文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命题中明确提出写议论文,但40多万考生中纯正的优秀议论文被发现的没有超过10篇,近半数的作文还是过去话题作文中形成的“散文”形式——形象化的抒情议论,或者大量的片断描述之后加以简短议论。更主要的问题是,除了记叙事实,很多考生不知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而能在论述过程中运用正反、层进等论证手段,或者体现假设、因果、让步等逻辑分析过程的文章简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很多考生在面对“谈意气”这样一个标题时,完全忽略了“谈”这个词的限定和意涵,而任由“意气”触发自己的随想。下面这段文字颇具代表性:
科学家的意气,让他们登上学术的巅峰;工人的意气,让他们不畏艰苦的条件;学生的意气,让我们拥有勃勃的生机。意气,当它代表人类坚韧意志和宽广气概时,是自古不变的美德,是永远经典的操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堪称一杯酒、一路歌,一身意气洒大唐,这是蔑视权贵的意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金戈铁马,征战沙场,老当益壮,这是雄心壮志的意气。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不同流合污,回归田园的意气。
意气,或恢宏磅礴,或恬淡雅致,它如黑夜中海上灯塔,让自己顺着人生原则延伸的方向走下去。
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意在阐明“何为意气”以及意气对于人生的意义。但由于作者一直在形象化地描述和抒情而没有归纳、限定,尽管花费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还是没有清楚地说明“何为意气”。从文字表达来看,这还是作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提交的答卷,其华而不实的文风以及缺少议论文文体意识、思辩贫弱的情况在中学作文中的表现可见一斑。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议论文靠什么打动读者,打动年龄比自己长了一倍乃至三倍的评阅人?显然不是联想的丰富或语言的华美以及形式结构的新巧,而是理性的力量,是概念的明确、观点的集中、材料的典型、事理层次的丰富和逻辑的严密,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简约。就此次考生作文来看,有多少考生是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呢?又有多少考生作文能达到这一标准呢?
一篇好的议论文首先应该有比较丰富的事理层次,在提出观点时,在确保准确外,还要考虑观点是否全面、辩证。比如关于当代生活中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处事主观偏激、意气用事的问题,至少可以作如下思考:①“意气”是人所难免的,甚至是个性的符号。②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意气用事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甚至造成历史的倒退。在公共生活中,一定要以理性节制个人意气,避免意气用事。③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意气用事会导致交流失败和人格失衡,严重影响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许多处于家庭教育负面影响下的年轻人,对“意气用事”尤其需要警惕。④ 学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从大处(全局)思考问题,遇事三思,以避免意气用事。这样的几个层次或角度,不必在一篇文章里通盘出现,但在审题立意时,至少应该考虑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吧。但在今年的考生作文中,对某一观点进行了分层论述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具体到论证方式上,很多考生只知拼凑事例而缺少“论证”的意识,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建立起观点和材料之间以及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或者说,这种联系往往是模糊的间接的,需要评阅人耐心地去揣摩(评阅人有这个耐心吗)。此外,在举例论证时,很多考生很不必要地对事实加以过多的描述(特别是在就事论事的文章中),而不知就事实加以分析论述,从而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列举事实的意义。由于中学生往往只能依赖事实论证事理,所以如何精选材料,概述材料,以及围绕论题就材料展开分析阐释,当成为议论文训练中的重大课题。从此次作文中看,老师们在这方面的训练是很不充分的。
如果说文体、论证结构(思想脉络)还只是框架意义上的大概念的话,具体的语言表达则是考生语感的综合展现,也是作文分数高下区分的一个重要尺度(当然它与前者应结合起来考虑)。今年考生作文暴露出来的语言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文风”问题,二是论述语言所应具有的逻辑问题,后者显然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前者影响。
华而不实的文风,几乎是一种疾病,已深入到学生的血管和骨髓,两三年里都未必能医好。问题显然不是出在学生本身,而是出在语文教师和崇尚浮华的当今社会。是我们在引导学生写那些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文字,是我们在引导他们神思想象脱离现实不知约束,是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教师和媒体人引导他们摆弄形容词和美妙的诗句,收获的却是思想的空无。
看看今年考生作文中比比皆是的如下句子:
寒梅意气非凡,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落红意气非凡,因为“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草意气非凡,因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意气,如风帆,让它昂扬,时代的巨轮方能前进;
意气,如热血,让它奔涌,时代的脉搏方能跳动;
意气,如基石,让它稳立,时代的精神方能不倒……
这是什么话?这是鲁迅先生当年怒斥的“瞒和骗的文学”!而这样毫无含义的造句居然能博得不少教师(包括高考评卷人)的好评,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与这种文风相关联的,是学生论述语言的逻辑问题。一般地说,议论文的语言必须是合乎理性的;概念的界定、观点的表述、事理的分析都必须严密、周全,具有分寸,不能停留于感性的模糊,更不能随意散漫,信口开河。遗憾的是,此次高考作文中,多数同学的答卷呈现的是后一种情况。比如有的同学提出的观点就是“有意气(意志与气概)必能成功,没有意气必然走向失败”。以这样一个错误的命题统率全篇,显然只会越谈越乱。至于行文中逻辑的不清晰、不严密乃至错误,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更是随处可见。比如:
在当今社会,倚仗权势,轻视自己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啼笑皆非,哑然失笑。那么,保持坚强的意志,乐观豁达的态度、气概,就必须加以弘扬。
在这里,“那么”引导的推论不知从何而来,特别是将“轻视自己”与“依仗权势”相连,更令人惊诧:怎么会如此荒唐呢?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我们认为,湖南考生的作文存在如下几大问题:1.缺少对现实的思考,往往从故纸堆中取材,而且视野并不开阔。2.思维素质下降,缺少基本的思辩训练,情绪化的思考或非此即彼的幼稚化思维呈增长趋势(在今年的议论文写作中来了一次大暴露)。3.尚华不尚实的语言追求。可以说,这三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湖南考生取得作文好成绩的瓶颈,往大处说,它也是制约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前文说过,考生的表现反映出教师的训练内容和质量,考生的问题与我们老师的认识误区和训练方法的失当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忽视议论文的系统训练,以为议论能力的贫弱可以以描写和记叙弥补,这反而可能使整支军队遭遇滑铁卢;比如说,有些老师为了学生获得“发展等级分”而鼓励华丽、新巧(哪怕是模仿)的创作,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叙事析理的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为学生提供“经典”的写作材料并传授移花接木的技巧,以便获得“超额利润”……诸如此类,都与“高考出成绩才是硬道理”这一短视而功利的想法分不开。而这一观念,显然违背了写作的宗旨。
诚然,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高考作文的美好前景,固然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创造,但也与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分不开。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作文题,不会是医生操纵的透视镜,只会严厉地反映出考生体内的病灶,它也不会是摄影师手中的照相机,竭力反映出每个人表面的风采。一个好的命题,应当在“限制”与“开放”之间,在现实水平的检测与将来的导向之间,在高考的实际目的与写作的创造本性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同时也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达成一种良好的对话和沟通。我们期待着湖南高考作文美好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