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件产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信息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全球,敏感地触动了每个国家的神经。专家们指出,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兴知识型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将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下个世纪世界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要抓紧时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否则,将会使我国经济腾飞丧失良机。
世界软件业发展的惊人速度
今年仲夏,当美国IBM 公司的计算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G.卡斯帕罗夫时, 人们更关注的是这场“人机对垒”背后的奥秘: 那套强大的软件支撑体系显示出软件人才的智慧和软件群体的能动作用,以及软件产业对其它众多领域深刻的渗透和推动能力。
当今一个世界性趋势就是传统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过渡,而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基础的人工信息智能技术是已经开始的新技术革命的关键。软件产业不仅本身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同时推动着其它众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它正在全面地改造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等部门的生产和工作方式,使之成十倍、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近些年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先后制定了耗资巨大的计划,为争夺下个世纪的有利战略地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测算,近年世界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前几年销售额年仅几十亿美元,而1995年全球销售额达867亿美元,1996年达1000多亿美元,2000年预计可达5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市场第一大产业。
1990年至1996年,美国软件销售额平均增长12.5%,已是国民经济中仅次于汽车、电子的第三大产业。
当前,美国的软件产品占领了世界市场份额的60%以上,特别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市场,几乎全部被美国垄断。日本、西欧、巴西、新加坡、菲律宾等一些国家也将软件作为本国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与我国同时起步发展软件的印度,在近十年中其软件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00倍。而今,印度已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现在印度已有近百家软件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 是世界上获得质量认证软件企业最多的国家。
我国软件产业已初具雏形
据国家科委有关部门介绍,目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达15万人,软件企业5000多家。出现了东软集团、方正集团、青鸟集团、托普集团、四通利方及西部软件园、中科院软件园等企业和基地,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推广实施了CAD、CIMS等工程应用软件技术取得良好成效, 这些都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重要作用。近两年软件产业的增长率在35%以上,去年全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达92亿元,出口额为0.195亿元,今年估计为130多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软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些企业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把软件从单纯技术导向研究和实验室作业下解放出来。因此,企业的成果都能较快地变成市场所需要的商品,有的还进入了国际市场。北大方正集团开发的激光照排系统不仅覆盖了国内外80%以上中文排版市场,最近开发出的日文排版系统还成功地打入日本市场。四通利方公司自行开发的中文平台软件,设计新颖,网络功能强,现在国内70%以上的品牌电脑都预装上利方的软件,今年销售量超过了美国微软公司的95视窗。
其次,软件企业多数都大胆地采取措施,使优秀的软件人才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企业还注意在培养高层次软件技术人才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培养造就软件企业家。位于沈阳市郊区的东大软件园,占地几百亩。园内建有现代化的研究教学实验楼。这里吸引了一批人才安心从事软件科研工作,成果源源不断地推出。同时还引来了一些软件小企业驻扎在附近,形成了软件开发产业群体。四通利方公司学习国外经验向科技人员售发股票期权的做法,在全部资产中划出10%的股份提供给有贡献的科技人员,依靠改革机制凝聚了一批勇于拼搏而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软件人才队伍。
第三,这些企业都把技术和市场创新作为发展之本,普遍逐年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多数企业已建立起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质量体系和相关的质量认证或等级评测。
振兴我国软件产业势在必行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和社会环境,软件产业尚未形成集约化规模经济,致使可能占领的市场擦肩而过,应该占领的市场落入他人之手。因此,我国的软件销售额现在只占国际市场不到1%的份额, 国产软件基本没有进入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中的系统软件和大部分支撑软件被外国公司控制,甚至连我们最有优势的中文软件领域,以及一些国家关键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也大都应用国外的软件产品。 目前国产软件仅占国内市场的近30%,拥有自主版权的软件比例更小。最令人担忧的是,外国软件已经渗透到国家经济、科技、贸易、金融、教育、国防等各个关键领域,直接涉及到国家安全、政治文化独立。
1997年10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电子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六部委与各地方政府领导,以及软件产业一线的企业家、专家共聚天津,达成振兴我国软件产业重要性的共识,交流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软件产业化的进程等。
与会者一致认为,振兴我国软件产业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当前我国发展软件产业具有良好机遇和市场空间,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信息化的发展,并把其列为“九五”发展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中国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软件人才,正在中文信息处理和应用软件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企业在软件产品的本地化、二次开发和用户服务等领域,比外国公司有许多优势,有条件把我国曾经失去的市场夺回来。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为何有着发展软件产业极好基础的中国,竟然远远地落在别的国家后面了呢?专家们分析阻碍原因主要有:
一是,“重硬轻软”的错误观念。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硬件可以按产业模式发展,看不到软件生产组织、管理高度产业化的特征,缺乏“软件也是产业”的概念。这些人认为,购买计算机设备是要花大钱的,以为花了大量的钱,添置了计算机设备,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在发展民族信息产业的过程中,只重视硬件产业的发展,而把软件当成附属品,不去组织力量加强应用软件的开发。软件开发相对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发强调技术而忽视应用与市场。
据介绍,当今世界硬件和软件在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正在发生演变。过去的硬件占绝对多数,现在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各占三分之一。可是我国1996年1000多亿元的计算机工业销售额中,软件只有92亿元,服务业只有80多亿元。
二是,软件产业缺乏必需的资本投入。有些人认为软件产业是高利润产业,而中国智力劳动便宜,因此发展软件产业不需要大的投入。由于这种观点的影响,使得中国的软件研究和市场开发人员待遇相对较低,因此,人员流失日趋严重,无法和国外竞争。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软件企业的风险投资机制,这种风险还不能由社会来共同承担,而是由企业单独承担。这样,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束缚了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企业缺少发展的大环境。当前我国的软件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但实践表明只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能使这些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小企业得到发展。然而,现在有些做法并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如现行的税赋中没有考虑软件产业智力投入的量化抵扣问题,使软件产业税赋过重;如国家应该制定政府采购政策,保证由政府出资的建设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对民族软件产业提供优先的市场机会。再如我国软件产业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和不够规范,缺乏保护软件产业的行规、行约和行业标准,不能为民族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在最近全国范围内规格最高的软件产业工作座谈会上,国家科委副主任徐冠华透露了近期将做的几件实事:
一,加强各部委间的协调。
二,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科委力争到2000年前建成3至5个年产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软件产业基地,并在基本建设、 设备投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积极推动设立软件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四,调动地方科委的积极性,呼吁有条件的省市要把发展软件产业提高到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