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产业带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及其结构转换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似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结构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00)01—0022—06
成渝带是以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由成都市、重庆直辖市、内江市和自贡市29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38个县(按1997年行政区划)组成的经济地域,国土面积11.25万km[2],1997年总人口5247.6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732.71亿元,分别占四川盆地国土面积、 总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59.2%、68.05%和86.7%[1,2], 是四川盆地中部最发达的地区,这一经济区域在长江上游乃至西南部具有重要的地位。40多年来,该地区工业生产产生了大的飞跃,目前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工业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全地区工业的生产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也得到极大改善,大批具有世界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工业企业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兴起,宏大的工业生产条件中的科技队伍和管理人才正不断涌现和壮大,所有这些,预示着该区工业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重工业比重过高及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的相对老化,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临着结构调整和结构创新的双重任务。为此,本文从该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性、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方面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1.1 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动
根据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成渝产业带1980 ~1985年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分别是34.79∶46.21∶19.0和30.0∶46.08∶23.92,变化趋势表现在第一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基本不变,第三产业比例快速提高;至1997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重庆直辖市成立,三次产业构成变化为20.0∶42.5∶37.5,同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7.56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的变动幅度和均衡性来考察, 可依据产业部门相对变动的总体方差来进行度量。以1995年至1997年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作为背景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是三次产业的方差分别为2.62、0.21和1.35,很明显,第一产业的方差最大,即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变动幅度最大,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衡性最弱;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仅为0.21,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方差分别为0.32、0.01和0.19,无疑三次产业相对变动幅度成渝产业带地区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第二产业成渝产业带地区的方差值相对本区域一、三产业而言变动不大,但与全国相比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从总体趋势而言,成渝带三次产业的变动幅度与全国水平保持相对一致,即变动幅度第一产业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高于第二产业。
按轻重工业划分,其产值结构在1992年轻重工业比例为37.3%和62.7%,发展到1997年轻重工业的比例变化为37.9%与62.1%,即轻重工业的比重变化都不大。与全国1997年轻重工业结构比较,轻工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5.4个百分点,也即重工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值5.4个百分点。
1.2 区内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常用相关系数和相似系数来进行衡量[3], 其目的在于分析衡量区域之间产业部门构成的异同程度,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相关系数r[,ij]=
,-1<r[,ij]≤1,式中:X[,ik]和x[,j
_ _
k]为区i 和区j各自部门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X[,i],X[,j] 是区i、区j 各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比重的平均值。相关系数r=-1 时,两个对比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同,r=1时,两个对比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相似系数
式中X[,in]、X[,jn]分别为区i和区j各产业部门在本区结构中所占比重。 0≤S≤1,S=1,结构完全一致,S=0,完全不一致。以产业带内各区工业部门(划分为11个工业部门)构成作区际比较,分析各区与产业带整个地域工业部门构成的相关系数如表1。
表1 成渝产业带各区工业部门结构的相关系数(1997年)
成都市
自贡市
内江市重庆直辖市 全产业带
成都市 1.00
自贡市 0.72 1.00
内江市 0.70 0.751.00
重庆直辖市 0.80 0.870.75 1.00
全产业带0.91 0.930.78 0.98 1.00
从相关系数的大小看,重庆与整个产业带地区,自贡与整个产业带地区,成都与全产业带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即这些区域对整个产业带产业结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此外自贡与重庆之间的产业结构相同程度也较高,相关系数相对较小的是成都与内江,成都与自贡,内江与自贡,内江与重庆,其产业结构的雷同程度相对较低,由此,从整个产业带地区的产业结构格局看,自贡内江段与成都、重庆构成的产业带两端具有较明显的产业结构分异规律。
同样从各区与整个产业部门结构相似系数(表2 )看:重庆与整个产业带,自贡与整个产业带地区,成都与整个产业带地区,自贡与重庆相似系数大,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相反自贡与内江,内江与重庆,成都与重庆,成都与内江,成都与自贡相似系数小,产业结构相似程度低,这一结果与相关系数的描述基本一致。
表2 产业带各区工业部门结构的相似系数(1997年)
成都市 自贡市 内江市 重庆直辖市 全产业带
成都市
1.00
自贡市
0.931.00
内江市
0.900.911.00
重庆直辖市
0.890.960.911.00
全产业带 0.960.980.940.98 1.00
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2.1 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主导因子
地区经济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关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衡量,显然是从多个指标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本文引用北京师范大学贺灿龙建立的产业结构转换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4],即从技术因素、供给因素、 需求因素和产业结构本身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其指标体系对应指标值如表3。
表3 成渝产业带产业结构转换力相关因素和指标的选择(1997年)
因素分析指标选择
技术因素 劳动生产率(%) (X[,1])
工业企业万名职工拥有科技人员(人/万人) (X[,2])
人均GDP(元/人) (X[,3])
供给因素 工业投资率(%) (X[,4])
GDP增长速度(%) (X[,5])
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 (X[,6])
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元/人) (X[,7])
需求因素 消费中非食品支出比重(%) (X[,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X[,9])
城市化水平(%) (X[,10])
产业结构 第二产业比重(%) (X[,11])
因素分析 地区
成都市 自贡区 内江市 重庆市
技术因素
33879
24685
17666
33673
412 232 61 121
10224407429774452
供给因素16.521.015.536.1
11.5 9.611.111.0
4.9 4.2 6.3 3.5
45033320
28243932
需求因素 49.547.1
47.551.3
281111831065
1554
32.2 21.8
13.0
19.5
产业结构 45.344.6
34.4
41.7
注: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已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与同期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之比, 反映每单位资产所提供的利润金额。
根据表3所列指标体系,采用主成份分析法, 获得以下因子特征根和因子载荷表(表4),结合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表中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0%以上,由此我们可以选择3个因子。 从主分量系数(即特征向量)进行分析,人均GDP(X[,3])、劳动生产率(X[,1])、消费水平(X[,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X[,9])、 城市化水平(X[,10])等指标在第一主分量上有较大的载荷,即需求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产业结构转换力影响程度或贡献较大,第二主分量中系数最高的是GDP增长速度(X[,5]),第三主分量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工业资金利税率(X[,6])。因此,从前三个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80.3%看, 可以认为,影响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因素是需求(市场)因素、技术水平、速度因素(GDP发展速度)和效益因素(工业资金利税率)。 而主导因素则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
表4 因子的特征根与累积贡献率及对应三个主因子的特征向量
序号
特征根 累积贡献率(%)
对应因素
1 6.014554.7
投资率(X[,4])
2 1.616269.4
居民消费水平(X[,7])
3 1.194180.3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X[,9])
4 0.826787.8
劳动生产率(X[,1])
5 0.609793.3
非食品消费比重(X[,8])
6 0.402397.0
人均GDP(X[,3])
7 0.173598.6
万名职工拥有科研人员(X[,2])
8 0.086599.4
第二产业比重(X[,11])
9 0.037899.7
GDP增长速度(X[,5])
10 0.020099.9
工业资金利税率(X[,6])
11 0.0088
100.0
非农业人口比重(X[,10]
序号 第一主分量系数
第三主分量系数第二主分量系数
a[,1]a[,2] a[,3]
10.56000.4204
-0.3020
20.9047
-0.16850.2385
30.9038
-0.17690.3038
40.9589
-0.07300.1349
50.8255
-0.0690
-0.3500
60.9663
-0.04050.2123
70.58160.59760.0267
80.6188
-0.3338
-0.3351
90.1046
-0.73720.3054
10
0.08190.54120.7020
11
0.88940.23920.1166
2.2 产业结构转换力
据特征根分析结果,将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54.7%、14.7%、10.9%(累积贡献率80.3%)进行加权合成,形成综合评价地区产业结构转换力的数学表达式:
Z=0.547Z[,r1]+0.147Z[,r2]+0.109Z[,r3]
式中:
11
Z[,ri]=∑ a[,ij]·X[,kj]
j=1
(a[,ij]为主分量的系数,X[,kj]为样本的数据无量纲或标准化处理后的向量,i=1,3,4;k=1,2,3,4;j=1,2,…,11)
为计算产业结构转换力,将产业带结构转换影响因素的11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或标准化处理,并形成以下对应矩阵:
X[,4] X[,7] X[,9] X[,1] X[,8] X[,3] X[,2] X[,11]
成都 0.20
0.31 0.43 0.31 0.25 0.46 0.50 0.27
自贡 0.23
0.23 0.18 0.23 0.24 0.19 0.28 0.27
内江 0.17
0.19 0.16 0.16 0.24 0.14 0.07 0.21
重庆 0.40
0.27 0.23 0.29 0.27 0.21 0.15 0.25
X[,5] X[,6] X[,10]
成都
0.27 0.26 0.37
自贡
0.22 0.22 0.25
内江
0.25 0.33 0.15
重庆
0.26 0.19 0.23
由此可以计算出产业带内四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值
表5 产业带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1997年)
Z[,1]Z[,2]
Z[,3] Z结构调整能力排序
成都市 2.5699
0.3324
0.3459 1.493
1
自贡市 1.6951
0.0806
0.1369 0.9539 3
内江市 1.2625 -0.0206
0.2352 0.7132 4
重庆市 1.8611
0.0084
0.1354 1.0340 2
显然,产业带地区产业结构综合转换或调整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即成都、重庆转换调整的能力强,而自贡、内江能力弱,地域分布上表现产业带两头大、中间小特征,呈典型的哑铃形状。
3 结论
我们选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三次产业区位商及劳动生产率等几项指标进行区际对比,很容易发现产业结构能力排序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区位商和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排序基本一致,与第一产业比重和区位商呈逆相关。这说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因此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地域选择上主要集中于成都和重庆市,自贡和内江其自身结构调整的能力或潜在力相对有限,产业带建设水平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成都、重庆直辖市两个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和重点项目在自贡、内江的布局,通过产业带中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强化产业带中段的弱质地位,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比重,加快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以此促进产业带中线乃至全线经济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中部乃至全产业带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5~7]。
表6 成渝产业带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1997年)
人均国民生产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区 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
总值(元/人)
比重(%)
位商(按增加值计,元/人)
成都市
10224 42.7 0.6:1.1:1.1 9394
自贡市4074 31.0 1.2:1.0:0.8 8177
内江市2977 28.8 1.8:0.8:0.7 5256
重庆市4452 35.7 1.1:1.0:0.9 15312
收稿日期:1999-03-08;修回日期:199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