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复加固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宋桥

古建筑修复加固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宋桥

济南市中山公园管理处 山东省 250000

摘要:古建筑历史悠久,不管是宫殿、民居,还是建国以来具有古建风韵的现代民族建筑,都有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巧妙构思,是中华民族十分诊贵的财富。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古建筑受到来自自然环境和人为的一些损坏,对其进行修复加固迫在眉睫。因此文章就古建筑修复加固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建筑;修复加固;施工技术;探究

古建筑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沉淀下来的凝固的艺术,可以说是一部固态的建筑史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古建筑的保护是一项持续的、系统性的工作,这不仅是一个尊重历史、了解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的过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以传承下来的古建筑更具有研究价值,这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养料,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史变迁中,古建筑在不断经受着多种因素的考验。战事、自然灾害、建造时间以及近些年快速的城镇化建设等对古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古建筑的损毁甚至是消亡。因此进行古建筑的修复与加固十分必要。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经历漫长的时间积累,到我国古代明代和清代时期,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已经进入最后的时期,各种工艺趋于成熟,样式和结构也已经确定。明朝在延续宋代《营造法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虽无明显变化,但为清朝的《工程做法》做了铺垫。这两部著作规范了各自时代的建筑行为,既减少负责修建工程的官吏的贪污受贿行为,又便于施工时的工艺和材料选择,建筑的成本控制,极大方便各种等级的房屋的修建。

(一)五大基本屋顶样式

根据中国古建筑五大屋顶样式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最先出现的是庑殿(先秦时期),然后依次是:悬山式(汉代)歇山式(汉代)、攒尖式(宋代)、硬山式(明代)。这五种基本形式还可以互相搭配和组合以形成多姿多彩、或简朴实用或恢弘大气的建筑群。

(二)三大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筑主要的结构形式有三种: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井干式结构。这三种形式各具特色又可以相互补充,使得建造出结构复杂,美观大气的木结构建筑成为可能。其中,抬梁式结构应用最为广阔,穿斗式次之,井干式建筑由于其局限性,使用较少,一般只出现于北方林区。

二、古建筑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的损坏

我国的古建筑有很大一部分采用的是木结构。木材的老化与腐朽会给建筑本身带来一定的损坏,有些木材在制作过程中不够干燥,由于长期受到阳光以及风力的作用导致表面干燥而内部仍然潮湿,进而引起内外部受力不均从而引起木材的开裂。有的还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比如木材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时会加速腐蚀,木构件可能出现弯曲变形等情况,从而使其支撑力减弱,削弱木结构整体性能。

(二)人为因素的损坏

战争以及城市化建设等人为因素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人为因素的破坏程度甚至会远远高于自然因素对古建筑的损害,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圆明园,几经战火的洗劫,曾经汇聚诸多建筑精品的皇家园林如今留下的仅有满园的断壁残垣为后人叹惋。

三、古建筑修复与加固施工技术

(一)木结构的修复与加固技术

1.加固地基基础

对于建在山顶或山下的建筑物,需采用挡土墙或石砌护坡的方法在不改变估建筑物原貌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加固与缮,保护其形制、材料、结构以及工艺技术的完整度。地基基础加固能够确保地基的承压力,有效缓解地壳或山体活动给建筑物带来的影响,从而保护其结构的整体性,令其使用寿命得以延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加固建筑节点

古建筑通常所采用的木结构多为独立的整体,结构形式较为复杂,建筑的节点部位往往是连接各部分结构的关键,因此对整体结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节点本身以及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建筑节点常会出现松动现象从而对上部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对此可以用帕钉或扁钢进行外包来加固节点,提升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3.加固木结构构件

通过在木结构的开裂部位缠绕镀锌铁丝的方法来防止其进一步开裂,在需加固部位增加玻璃钢等约束材料,使木结构上部的稳定性得以提升。

4.新型材料的应用

在修复木结构古建筑的时候因其存在建筑群的庞大数量的特殊情况和保护其真实性的基本原则,所以不会选取接近原有材质大规模材料代替原有建筑的方式。一般会针对古建筑受破坏的部分进行单独处理。在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中,给古建筑修复方案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保护木结构古建筑的原貌和加固,采用适宜的新型材料来延长起使用年限。目前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新型材料包括:碳纤维材料、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纤维布以及化学加固等。

(二)砖石古塔的加固技术

1.抬墙梁法

用钢筋混凝土梁或者钢梁来支撑砖石古塔,这种加固方法拆除简便,并且不会在拆除时对古建筑本身造成损害,因而具有可再处理性,钢筋混凝土穿过原建筑基础,没有直接改变建筑物构件。

2.墩式加固法

通过地下混凝土墩来对整个建筑物进行支撑,能够有效地将砖石塔的重力作用分担到新的土层,避免建筑出现塌落或沉降。

3.补充或改变地基材料

相对于木塔而言,砖石塔由于材料较为坚硬,耐腐蚀性较好,因此砖石塔的保存时间往往较长。在较长的时间中,地基部分材料由于长期埋于地下而容易发生变化,其坚硬质地会发生改变。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压力管将技术,提升材料颗粒间的咬合力和内聚力,从而提高地基的坚硬程度,减少地面沉降,增强承重能力,提升砖石塔的稳固度。

(三)壁画的修复与加固技术

壁画可谓是古建筑当中的一大特色,对我国的宗教历史以及文化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壁画创作具有较高的严谨性,稍有细微的改变就会破坏壁画的艺术价值,因此需要在不改变其文物原状的原则下对古建壁画进行的修复与加固。首先在壁画的修缮和加固过程中,要尽量少干预,不可有主观臆断式的的改动,要最大限度地维持壁画原貌,保留壁画的真实性和历史性,使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原原本本地保存。其次,对壁画造成损害的主要有温度、湿度以及土质崩塌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尤其是湿度对壁画保存和修复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壁画处于高湿度环境时,容易出现苏碱起甲等现象。另外地震以及人为活动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由于地处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带,屋顶屋面常出现震动,甚至有裂纹产生,这就自然会给建筑壁画带来不小的侵蚀和损坏。最后是对壁画病害的治理,利用壁画修复材料来实现对壁画病害的治理是文物保护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壁画的具体情况有足够充分的了解,掌握所用的修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壁画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评估,进而制定出最佳的修复方案。对于壁画的修复相对而言较为繁琐,这种修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要对其重新进行加固。传统的壁画修复为揭取、加固、再回贴的方法,即将壁画划分为不同模块后将其分别去下进行修复,手法较为粗犷,修复过程容易对壁画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在传统的壁画修复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灌浆加固与锚固补强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空鼓病害。

总之,中国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具体体现,其中的优秀工艺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杰出智慧和独特的审美观,我们必须在保护好它们的同时,将其中的技艺运用到当前的建设活动中。因此相关人员应重视古建筑保护,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古建修复和加固技术,使建筑成为文化的载体,成为历史的见证。

参考文献

[1]李长明.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优化施工管理的几点思路[J].建筑与文化,2016(12)

[2]张鹏,江华蓥.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2,31(24)

[3]张金风.砖石结构古建筑修缮中的规范应用问题[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02)

论文作者:宋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古建筑修复加固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宋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