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连锁经营_连锁经营论文

台湾连锁经营_连锁经营论文

台湾的连锁经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连锁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连锁经营的发展

在9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商业发展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心。特别是在经济制度化、自有化及国际化的潮流驱使下,台湾经济趋于开放向更多元化发展。在当时“建立公平合理的商业经济体系,促进商品流通效率,使台湾发展成为亚太区域营运中心”的目标推动下,建立健全自主商业流通体系、提高整体商业服务品质、创造商业竞争能力,以及加速商业观念普及扩散,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之核心思维。90年代末期,连锁经营在台湾迅速发展。

1.连锁组织形式 美国是连锁加盟店制度的发源地,也是全球连锁加盟最大王国,因此,一般的连锁加盟都按美国的方式进行分类,将连锁加盟分为“商标商品的连锁加盟”(Productand Tradename Franchising),简称P£T型连锁和“营利公式的连锁加盟”(Business FormatFranchising),简称BF型连锁。前者是一种传统的连锁加盟形态,加盟总公司和加盟店之间关系有如经销商与代理商的关系;后者是一种较新型的加盟方式,也是一般所指的连锁加盟店。它除了提供商品、商标外,还提供给加盟店全套的管理和行销制度,甚至包括财务融通。但由于美国流通体系比较单纯,而日本的流通体系独特,喜欢创造新名词,加之其连锁商业发展很快,因此当时在没有任何连锁经营背景的情况下,台湾同时引进两大连锁王国的模式,对连锁店的称谓也很混乱。后来逐步规范为国内常见的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加盟连锁三种公认连锁组织形式。特许加盟连锁形式在台湾最为常见,形成也最具特色。

80年至90年,一些原在某家商店服务数年的员工由于其对店内商品、服务和技术等运作非常熟悉,因限于老板没有展店计划,迫使这些员工另谋较好的发展,这种情况下,最有把握的就是在原服务店附近再开一家与原来老板经营模式相近或相似的店。但由于其熟悉作业模式和运作方式,加之商圈客户相同,会产生师傅与徒弟的竞争、老板与离职再业职工的竞争,对原老板经营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为了避免削价求售、两相俱败局面,一些聪明的老板主动要求新开业员工加入部分投资,给予其一定支援,甚至答应可以使用原已具知名度的招牌,但要求开业地点不要太靠近,这样不但新开业店不会影响原老板生意,反而形成另一股势力的扩充。新开业员工,因自己当老板自然会全力以赴,这样原老板不仅可以留住人才,降低竞争与对立,同时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使其全心投入,双方获益。如此不断演变,最终成为特许加盟连锁系统。

2.连锁经营发展历程 连锁业在台湾地区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它的发展经历了由本土发展、国际合作、协会结盟及地区政府推动这一不断演进、变化过程。

回顾台湾连锁业历程,统一超商与美国南方公司的技术授权经营、麦当劳速食引进以及连锁店发展协会的设立是台湾连锁业三个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因而连锁业的发展历程也可分为本土模式经营、国际连锁引进、业态蓬勃发展和整合国际拓展四个阶段。尽管1960年已产生了连锁经营形式,如天仁名茶(1953年)、宝岛钟表(1956年)、全国电子(1974年)、三商百货(1976年)等,但也只是零星出现。80年代,当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经济从工业经济转换为以商业为经济主体时,台湾地区的经济仍以工业为主体。在此之前,连锁经营处于本土摸索经营阶段。连锁店少,连锁速度缓慢、多为直营店,强调本土化连锁体系是该阶段连锁业特点。1980年至1983年是台湾连锁经营发展的第二阶段,也称国际连锁引进阶段,出现了统一超商、雅姿韵律等连锁店,开创了台湾企业与国际连锁体系技术授权经营之先例,连锁店大规模成长。1984至1990年是台湾地区连锁业蓬勃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麦当劳引进台湾,由此引发国际速食连锁纷纷登台。1988年,早期成立的统一超商也转亏为盈,从而带动了台湾便利商店发展潮流。连锁经营业态不断扩张,发展至服饰、餐厅、钟表和房产等连锁。1991年以后是连锁业发展的第四阶段,也称之为整合国际拓展阶段。连锁业的先驱成立了“台湾连锁店发展协会”,致力于连锁业的发展,将连锁业导入以增进消费者利益和整体经济发展的正途中,同时连锁业被纳入台湾公平会管制中。为了寻找更多的商机,一些连锁店向内地或海外发展。

3.连锁业发展的成因 过去台湾的零售市场主要是传统菜市、杂货店、五金店及服饰店等,在经营上属传统式的家庭经营,且规模小,各业态仅以其陈列的主要商品来识别,特征不明显。连锁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台湾商业业态,有力地促进了台湾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商业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究其发展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当地政府商业政策的前瞻性规划,积极推动了台湾地区商业整体发展。90年代初,当地政府为了调整整体产业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出台了“商业配合工业升级,促使商业现代化”和“推动商业升级”政策,这是台湾地区政府重视服务业的重要开端。他们以自有化、国际化和制度化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确定以健全的服务业发展为发展方向。根据“台湾地区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经济部商业司提出的“商业自动化发展计划”和“商业自动化推动计划”成为台湾地区商业部门重点施政项目。这些计划和政策的推出,受到台湾各界重视,也为地区中小型零售业成功蜕变转型指明了方向。在地区政府的支持下,连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流通业出现一片新兴景象。

(2)连锁业发展掌握了消费偏好转变的好时机。流通产业既是适应环境变迁产业,也是应消费者需求变化而调整的产业,行销通路(Channel)之顺畅是流通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企业制胜与通路的变革和掌握能力密不可分。从消费者方面看,随着资讯科技的日新月异及台湾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高消费时代来临,使消费者的偏好转移、购买行为随之调整,台湾零售店铺面临商业通路变革;从经营环境来看,在60年代,企业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经营重心,将掌握顾客需求及满足行销为其经营之首。70年代,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重心转移为以竞争者为经营焦点,注重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竞争策略研究。到了80年代,经营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经营核心着重于通路的构建,掌握环境变迁机遇成为传统零售与批发业者的当务之急。谁掌握行销通路的脉搏,洞悉行销通路结构的变化,谁就能够成为未来市场的主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统一集团的家乐福量贩店、7-ELEVEN便利商店、统一面包加盟店,味全集团的松青超市、安宾便利商店、味全纯青加盟店等看准机会脱颖而出。

(3)国际连锁经验的曲线效应。台湾地区连锁业经营成功与国际连锁经营体系的技术授权、连锁合资、连锁合作以及接受国际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分不开。连锁业在合资或合作经营模式下,迅速掌握外国连锁经营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取得经营曲线效果。按照“瀑布理论”(Trickdown Theory),经验技能高的地区会转移至较低位的地区,尤其是美国、日本发展先进国家的连锁机构对台湾连锁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4)连锁经营的利益驱动。连锁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销售机构多,分布广,既可以大批量采购、压低采购价格和采购成本,也可以因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如连锁公司每增加10家超市,就可提高5-7%的采购议价能力,同时因统一装潢设计和维修等,可大幅降低店铺装潢、维修和会计处理费用。据资料统计,日本零售业独立店开张第一年关闭的有80%,到第五年则达92%;而连锁店第一年关店的有20%,第五年则为23%,台湾地区连锁业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可以看出,集团化发展、发挥规模效益是流通业选择连锁经营的必然。

标签:;  ;  ;  

台湾连锁经营_连锁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